过秦论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过秦论学案

ID:69772

大小:42.9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2-11-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0课 过秦论 一、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②“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③“振”通“震”,震慑。④“倔”通“崛”,突出,突起。⑤“景”通“影”,影子。⑥“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①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②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点拨 ①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②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灭亡/通“无”,没有。③好处/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④险固,代指险固的地势/巩固/固执、顽固/本来。⑤丢、丢失/遗失之物/遗留下来的/读wèi, 给予。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九国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古义:盾牌。今义:指划船工具。②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③古义:军队。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④古义:即“以之为”,其义为“把……作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今义:常用义为“认为”。⑤古义:担负,背负。今义:常用义为“胜、获得”。⑥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4.词类活用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②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③赢粮而景之: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⑤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⑥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⑧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 ⑨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⑩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11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12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1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①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景:像影子那样。④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向。内:对内。⑤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南:向南。⑥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⑧动词的使动用法。斗:使……相斗。⑨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灭亡。⑩动词的使动用法。却:使……退却。○11动词的使动用法。朝:使……朝拜。○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变弱,削弱。○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愚:使……愚蠢。二、虚词1.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拥火以入        以乱易整,不武      2.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点拨 1.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2.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介词,由于。三、句式1.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2.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__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点拨 1.“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2.“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3.无标志的被动句。困,被困住,被围住。4.用“为”表示被动。5.宾语前置句。6.用“……也”表判断。四、名句积累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课文理解1.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点拨 第一段,交代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情况:总写秦孝公功业,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功业。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功业,即其统一天下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情况及其亡秦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你是怎么理解的?点拨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1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第1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点?点拨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取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第1段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执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拨 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二、写作特色1.运用对比论述。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2.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三、结构图解 四、古今对译秦孝公 据 崤  函 之  固  ,拥 雍州之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 固 守    以窥 周     室,有席卷天下,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 荒 之   心。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秦孝公:战国时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雍州: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窥kuī:窥 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当是时也, 商君 佐之, 内 立法  度,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务 耕  织,修  守 战 之 具, 外  连衡 而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斗诸侯    。使诸侯自相争斗。商君:即商鞅。姓公孙,卫人,也称卫鞅,战国法家代表人物。孝公封于商陕西商县, 略。斗:使动用法,使……斗。于是 秦人  拱手而 取 西河之外   。这样,秦国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孝公既没,惠文 、武 、昭襄    蒙故    业,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因 遗  策 , 南 取汉中, 西 举巴、蜀, 东割 膏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腴之 地,北 收 要害之 郡。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袭。举:攻取。膏腴: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汉中:今陕西南部广大地区,本属楚地。巴、蜀:战国时两个国家的名称,在今四川境内。诸侯恐  惧,会  盟而谋 弱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量削弱秦    ,不 爱珍器 重宝   肥 饶 之 地,以 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致 天下之   士,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会盟:特指诸侯集会结盟。 当此 之时,齐 有孟尝 ,赵 有平原 ,楚 有春申 ,魏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 有信陵 。国有信陵君。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赵惠文王之弟;春申君,姓黄名歇,楚国贵族;信陵君,姓魏名无忌,魏国贵族。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此四 君者,这四位封君, 皆 明  智 而   忠  信 ,  宽  厚而爱 都遇事英明有智谋,心地诚实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 ,尊 贤 而重 士 , 约  从 离   衡  ,兼人民,尊敬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之  众。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者:表停顿的语气助词。离:使动用法,使……离散。兼:聚集。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之 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   通 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 制其  兵 。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于是:在这时。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东周洛  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都是赵将。之伦:这一类人。制:统率。  尝 以十倍  之 地, 百万之 众,叩   关而攻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 秦 。秦人 开关 延敌  ,九国之师,  逡巡 而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进 。不敢入关。叩:击。延:迎接,指迎战。九国:这里指上文的六国及宋、卫、中山三国。逡qūn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秦无 亡矢遗镞  之 费 ,而天下诸侯已 秦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但是天下诸侯已经困困  矣。于是 从 散约 败 ,    争 割地而赂 厄不堪了。于是合纵解散联盟破裂,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 。秦国。亡、遗:同义,失。镞zú:箭头,亦指箭。费:耗费。困:困厄不堪。于是:顺接连词。秦有 余 力秦有富余的力  而     制其弊 ,追 亡 逐  北,伏尸   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百 万,流血         漂  橹;    因  利尸道路,血流成河,连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 乘便,宰割天下   ,   分裂山河   。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弊,弱点、毛病。亡:动词作名词,逃窜的诸侯军队。北:溃败的军队。伏:倒伏。橹:盾牌。因:介词,凭借。乘:同“趁”。利、便:同义,有利形势。强  国   请  服,弱强大的国家主动表示屈服,弱  国    入 朝 。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小的国家按时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  享国之 日浅 ,国家无    事。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请:请求。服:臣服,投降。入朝: 有,占有。浅:短。事:战事,秦汉时“事”多指战事。及至始皇  ,    奋  六世  之余烈,振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挥长策而 御 宇内,吞  二 周 而   亡 诸侯,履 至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    而 制六合,执 敲扑 而鞭笞 天 下,威 振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全国人民,威风震 四海。慑四海。及至:同义复用,到。始皇:即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名政,在位三十七年前246~前210,前221年统  ?东西二周。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chī):抽打。振:通“震”。 南 取百越之 地, 以为 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 首 系    颈,委命    下  吏  。着头,颈上系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以为:以之为,把……划为。桂林、象郡: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君:首领。委:托付。乃  使蒙恬 北于是又派蒙恬到北  筑 长城而守 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 南下而牧马,士 不敢弯弓  而报怨。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乃:于是。蒙恬:秦将。始皇时领 治者。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怨:仇恨。于是 废 先  王之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  道,焚   百家之言 , 以 愚黔   首 ;隳  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  城,杀   豪杰;收 天下之兵 ,聚 之咸阳,销 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 锋 镝 ,铸 以为 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    之民。兵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先王:前代帝王。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黔首:秦代对老百姓的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然后践 华 为 城,因  河为  池,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当作护城河,  河。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以:连词,同“而”。良  将  劲弩守  要害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   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 固, 金 城    千里,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金城:坚固的城池。始皇 既 没,  余威   震 于 殊 俗。然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      瓮 牖   绳  枢之  子  ,氓 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  之人,而       迁徙之徒也;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 ménɡ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迁徙xǐ之徒:被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才能不及中才能不如平常    畜牛羊于猗氏现在山西省临猗县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蹑足 行  伍之间,而 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倔 起 阡陌之中,率  疲弊  之 卒,将  数百 之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 众,转  而攻 秦 ;斩  木为兵 ,揭  竿为旗 ,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   云  集    响   应  , 赢 粮  而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景  从  。山  东   豪俊遂 并 起 而 亡 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 族矣。秦的家族。蹑niè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hánɡ伍:代指军队。倔起:同“崛起”,突 一样。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且  夫   天下     非 小弱     也,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之 地,崤  函  之 固,自 若    也。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且夫:复合提起连词,重提一事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自若:和本来一样。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 于钩戟长铩 也;  谪戍 之众,        非抗于九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被征发戍边的卒子,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 道,    非及 向军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时之  士也。国的武将谋臣。尊:高。于:介词,比。锄櫌yōu棘矜qín:锄櫌,古时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矜,用  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度duó:比量。絜xié:衡量。同年而语:即相提并论。然 秦以    区区之地,致    万乘之 势,序 八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 而 朝   同 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 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然后将天下作为 家  , 崤  函  为 宫;一  夫作难而七庙   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 隳,身   死 人 手 ,为天下 笑者, 何   也?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仁义不施 而 攻守之 势    异也。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区区:小。致:造成,   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约从离衡 追亡逐北 因利乘便 以德报怨B.轻而易举  斩木为兵  揭杆而起  焚书坑儒C.翁牖绳枢  比权量力  度长絜大  同年而语D.亡矢遗族  深谋远虑  云集响映  逡巡不前答案 A解析 B项杆-竿;C项翁-瓮;D项族-镞,映-应。2.下列关于“以”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③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④秦以区区之地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D.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答案 A解析 ①把,②来,③用,④凭。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①⑤/②⑧/③⑦/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②④⑥⑧/①③⑤⑦       D.①⑤⑦/②⑧/③④⑥答案 C解析 分类依据分别为: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B.①致万乘之势②以致天下之士C.①然而成败异变②然秦以区区之地D.①序八州而朝同列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答案 C解析 A项中的①“夫”是发语词,无意义;②中“夫”指男子,具体指戍卒陈涉。B项①中“致”是“(发展)到”之意;②中“致”为“招纳”之意。C项①②中的“然”都表转折,意义相同。D项①中“朝”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来朝拜”,②中“朝”为“朝廷”。5.默写。(1)有席卷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意,__________之心。(2)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3)然后践华为城,__________,__________,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答案 (1)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并吞八荒 (2)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3)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二、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威信)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池)答案 D解析 A项因:趁着,乘便。B项烈:功业。C项揭:举。7.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北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赢粮而景从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答案 A解析 ①⑤⑥名词作状语,②③使动用法,④动词用作名词,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⑧名词用作动词。8.下面关于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几组对比,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B.本段文字以陈涉起义的史实为论据,用反衬的写法,揭示了秦王朝覆灭的原因。C.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意在讽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点出全文写作意图。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答案 C解析 后一句理解错误,所引句未点明写作意图。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答案 (1)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2)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3)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4)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三、课堂延伸(16分)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六国论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责怪)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丰厚)D.佐当寇之韩、魏  (支持)答案 C解析 厚:优厚,优待。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答案 C解析 C项均为“的”。A项前为“凭借”,后为“来”。B项前为“却”,后为“而且”。D项前为“对”,后为“认为”。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史论,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答案 B解析 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殽山以东各国的交通要道,而且在于如果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韩、魏从背后乘机攻打,就非常危险了。13.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1)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3分)(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4分)答案 (1)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2)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解析 文言文翻译除兼顾直译、意译之外,还要注意其中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之”“疾”,(2)中的“委”“折”。另外,(2)句中“以”后面的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殽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抚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抚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做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说来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魏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秦国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凭借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四、语言运用(12分)14.论坛跟帖在传达友情、发表观点的同时,在只言片语之中流露着跟帖人的个性、素质与心境。某同学在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之后,在学校校园网的论坛上针对贾谊的才华、遭遇和英年早逝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不少同学的跟帖,请你也跟帖发帖,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4分)答案 “才调无伦”的贾生33岁即撒手尘寰,是自责太傅的失职忧郁而死吗?不是。是那些权贵不容你,是嫉妒、毁谤扼杀了你。但你又为何非学屈原投汨罗,不学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信史照尘寰?你的逝去,给后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的叹惋。15.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答案 示例①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②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16.根据要求改写下面一段话,使之文字简洁、紧凑、严密。(改后的文字不超过95个字)(4分)杨小楼做“单刀赴会”,只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扮演了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以关老爷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梅兰芳做“黛玉葬花”,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扮演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锄头,以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头发昏了。要求:以下面一句话为开头,接着写下去,要求文段意思不能变。杨小楼做“单刀赴会”,梅兰芳做“黛玉葬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们扮演了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锄头,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解析 做这样的题目,将相同的部分进行整合,不同的部分并列地浓缩在一起,放在整合出来的相同内容的前面即可。五、随堂练笔(30分)17.结合课文,联系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秦的“过”及秦灭亡原因的认识,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答案 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