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突破思想情感类鉴赏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突破思想情感类鉴赏题

ID:88870

大小:27.1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3-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案略语】 “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的问题,它考查的重点在于根据诗句内容读懂诗歌。 1.(2016•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分析诗歌中的用典首先要明白典故本身的含意,即注释④显示的信息。然后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追求作答。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予以归纳概括。词的下阕大致有以下几层含意:一是汉朝时开疆拓土,正需勇武之人,像李广这等强健之人本不当闲,竟被投闲,可见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乃古今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题组一 专项对点练 1.(2016•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53700011)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题干问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③,耿耿恨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经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家的陵墓。 词的下阕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开头三句写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抒发对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感慨。②直抒胸臆。“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 分头”抒发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至于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之悲。③以景结情。“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写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王禹偁【注】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王禹偁:宋时巨野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时,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 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 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 的感情的异同。 答:                                                                          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 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写喜。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比较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意境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答:                                                                          答案:意境上,李杜的诗句都展现出一种原野一望无际、大江奔流不息、雄浑壮阔的高远境界。李白的飞舟瞥视,描绘长江两岸景色,写江水奔腾直泻,表现的是诗人喜悦开朗欢快乐观的心情,扑面而来的是自由奔放、神采飞扬的朝气。而杜甫却是驻舟远视,在涵盖乾坤的壮阔描写中,表现的是诗人的寂寞孤独,反衬的是诗人“我”的渺小、飘零的悲苦之情,雄浑之中见苍凉见沉郁。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 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10.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 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 ①写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答: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海棠的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了诗人对海棠无限的喜爱和欣赏。第二首诗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寄托了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却仍不畏艰难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 题组二 综合检测练 1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无人”两句意思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D.“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E.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 解析:D项,“耻”是“以……为耻辱”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E项,“奋发向上、不甘人下的豪壮情怀”有误,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答案:DE (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答:                                                                          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 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 洛阳东【注】 【注】 洛阳东: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韩诗第一句中的“都”字流露出作者经过漫漫寒冬,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B.韩诗的第二句表达了诗人见到满园春色,其溢于言表的欣喜,一扫遗憾之情。 C.刘诗三四句写富人看春雪似花,强烈表达出作者对社会贫富差异的愤慨之情。 D.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早春的白雪,并借此抒发情怀。 E.“白雪却嫌春色晚”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灵动之气,与“雪却输梅一段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B项,诗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C项,刘诗只是隐含了作者因贫富差异造成审美不同的感叹,而非强烈的愤慨之情。 答案:BC (2)两首诗均以“春雪”为题,但对雪的描绘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答案:韩诗写春雪嫌花开得太晚,所以化作飞花,在庭中树间飞舞;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刘诗写春雪被春风挟带着在空中盘旋;春天已经来临,突如其来的春雪在富贵人眼中似花,却夹杂着作者的嗔怪之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 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解析:C项,应是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项,“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答案:CD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1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解析:B项,词下阕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D项,通过词的上阕所描写娴静的小阁、深幽的画堂以及烧尽的盘香,可以得知,词人生活在富贵之家,其生活环境自然是优越的。梅花是用来衬托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感伤情绪,并非是衬托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答案:BD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                                                                          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