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画杨桃》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ID:89165

大小:34.2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4-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画杨桃》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上什么课?  生:画杨桃。  师:(教师板书“口”)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ǒ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杨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凵”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袋子装着豆腐。  师:用袋子?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顺序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画)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ánɡ)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肯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如果想搬上椅子找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师:这个同学最好。一般情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到最后一个字。非常好,这是认真的态度。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自然段吗?  师:下一自然段。  生(读):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课文里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你按书上的介绍,当时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师:“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  生:是他。(指一学生)  师:还可能是谁?(学生又指一生)这句话他读懂没有?  生:读懂了。  师:读懂了,很好,回去。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就读叙述部分你来(指一生)。谁来当老师?你来(指另一生)。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师:角色分得很清。大家一起读,声音琅琅又响又脆,开始。  生(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uì)使我一生受用。  师:她读得很好,再读一次,声音再高一点。(此生重读)  师:对,坐下。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这回我让你们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好不好啊?  (学生默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开始举手了。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要汇报词语的意思。  师:好,讲吧。  生:“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师:你讲了一个词语。你(指另一生)要说什么?  生:我要说“严肃”的意思。  师:哦,也是一个词语。他说了一个“和颜悦色”,他说一个什么?  生:严肃。  师:这两个词正好怎么样啊?  生:相反。  师:你过来。(让学生上台)这位同学讲“和颜悦色”,咱们看看他是不是和颜悦色。你和颜悦色地看着大家。  生:我不太会。  师:哈!面无表情。笑一个,你对大家微笑。抬起头来,别不敢看大家。(学生笑了)这回有点和颜悦色了。你过来,(让另一学生上台)你刚才不是讲“严肃”吗?根本就不用讲,你给“严肃”一下,好,你会做就说明你懂了。(学生作严肃状)还有谁打算说什么?你说。  生:我想提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了?  师:你把你这个问题写到黑板上。谁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说的?  生:为什么作者说老师和他父亲的话会使他一生受用?  师:你先说说什么叫“一生受用”。  生:就是永远都会用到。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我”只要按照父亲和老师的话去做,一辈子都有好处,是吗?  生:是。  师:你再提提你的问题。  生: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会使我一生受用?  师:好了,上来写。(学生板书)你讲。  生:杨桃是怎样的?  师:刚才我问你们见过杨桃没有,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既然见过,你这个问题是要问什么?  生:它的特点。  师: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咱们一会儿再说吧,你先坐下。大家记住,你也记住你的问题。还有人要说什么?  生: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有意思,比如,大家看,我这儿要写一个字。(教师随手在粉笔盒上写了“9”,拿到学生面前)你看这是什么字?  生:9。  师:(又问身后的学生)你看我写的什么字?  生:6。  师:他看就是“9”字,你在这儿看就是“6”字,刚才你提的问题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还有什么?你说。  生: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画杨桃。  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画杨桃》这篇课文?(此生无言,众笑)因为想学知识,因为这是课程的内容。通过画杨桃,学生不但学会了画,还懂了好多道理,这道理是什么?咱们完了再说。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为什么画东西不能想当然?  师:对了,你写到黑板上去。(学生板书问题)谁还有?  生:我知道“熟悉”的意思就是知道得清楚。  师:你熟悉我吗?  生:熟悉。  师:因为以前上过一次课了,但是你对我的熟悉有对你们班主任老师那么熟悉吗?  生:没有。  师:了解的程度越深,就越熟悉。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教诲”的意思,就是教训、教导。  师:对,你说。  生:我知道“和颜悦色”的意思就是形容态度温和,和蔼可亲。  师:对,还有什么要说的?你讲。  生:我想知道,那个同学把画交给了老师之后,老师没有笑他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而其他的同学为什么哈哈大笑。  师:对,同样一件事情,老师就没有笑,同学们却哈哈大笑起来。这是为什么?咱们一会儿再说。还有别的问题吗?你说。  生:为什么有几个同学觉得“我”画的杨桃不像杨桃?  师:你们俩提的问题都一样。因为觉得不像他们才笑,是不是?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画杨桃的过程,共写了19个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就单单写了画杨桃的过程吗?接着他的话,谁能继续往下说?  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就是画每样东西都要认真观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师:有点意思了。你说。  生:这篇课文还告诉了我们,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样子是不一样的。  师:对了,还有什么?好了,我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教师在黑板上画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两边还各有个小角。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  生:车轮。  师:车轮?不对。  生:马蹄。  师:马蹄也不对。  生:蜗牛。  师:也不是。  生:指南针。  师:不对,指南针的针跑到外面去了?(众笑)猜不着了吧?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早茶的时候,茶桌上有茶壶没有?  生:(恍然大悟)有。  师:这个图是从哪里看茶壶?  生:上面。  师: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啊?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这回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好!我再画样东西,(教师在黑板上画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  生:豌豆。  师:不对,这还是惯常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生:冰糖葫芦。  师:外面还包着纸?(众笑)  生:扁豆。  师:扁豆和豌豆是一样的,你说。  生:坦克的车轮。  师:这辆坦克立起来了?(笑声)  生:蚕茧。  师:五个蚕茧连在一起了?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这个样子?  生:是。  师: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刚才有同学问,看到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他画得不像,才笑。  师:嗯,你们把这一点弄懂了,很好。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感兴趣就再读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  生:读懂了。  师:要还没有读懂的话你得告诉我哪里不懂。你说。  生:为什么这位老师讲的话和“我”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呢?  师:记住你的问题。你说。  生:每篇文章都有含义,这篇文章有什么含义呢?  师:含义还不太明白,坐下。你们刚才说读懂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含义。至于这个道理你懂得是不是非常准确,非常深刻,一会儿再研究,好吗?  生:为什么父亲那么严格要求“我”?  生:为什么老师不直接表扬“我”?  生:为什么“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才教“我”学画画?  师: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对理解课文不是很重要的。  生:我问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生:为什么老师看了“我”的“画”要拿起来问大家?  师:为什么拿起画来问大家?嗯,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看来大家对课文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生:愿意。  师:好的。(教师从旁边拿过一个话筒架,放教室中间,手中拿一袋子)你们猜这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  生:杨桃。  师:对。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把椅子挪一下。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一会儿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杨桃插到话筒架杆的顶端)不画这个杆子,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课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画。  (学生画,教师查看。)  生:好了,很有成果。咱们先下课,休息10分钟再上课。  第二课时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生:听懂了。  师:咱们先看一位同学的画。(将一位同学的画放在投影仪上)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  生A:(站在自己座位上说)我觉得他没读懂课文。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注意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生:他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你是说画画的人不对呢?还是评价的人不对呢?  生:他。(指评价的学生A)  师:那你说吧,他(指A)怎么不对?  生:因为他没有引用课文上的语言。  师:我可以断言,他即使引用课文的语言,也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来。想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  师:对了,他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他应该怎么办?  生:他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的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  生:有。  师:哪里?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这是一次叙述。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还有“审视”。  师:你跟他说的是同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强调“审视”?  生:因为强调了“审视”,就可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  师:你应该从“审视”这个词的词义上去理解。“审视”是怎么看?  生:认真看。  师:认真地,还有检测、检查的眼光去看,那就叫什么呀?  生:审视。  师:还有一处可以证明评价人说得对不对的地方。刚才你们找到一句是老师去画画人的位置上去看、去审视,还有哪里?  生(读):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请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生:请他们坐在“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  师: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你知道你哪里错了没有?(对评价的学生A)  生A:知道了。  师:那么应该怎么办?我还让你来评价这位同学的画,你自己采取行动。  生A:(仍然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说话)他这幅画是对的。  师:你还是这样来发言,行吗?  (学生七嘴八舌在下面议论)  师:他(指A)读懂课文了没有?生:没有。  师:你(指另一生)把刚才同学们读的课文,再读一遍给他(指A生)听。  生(读):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句,再读,“老师请这几个同学……”大家一齐读。  生(齐读):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对A生):这两句你听明白没有?  生A:没有。  师:还没听明白?大家再读一次。你注意听。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师:对,这是一处。(对A生)因为你不懂,所以我加一个问题问你:老师为什么要走到那个画杨桃的孩子位置上去?  生A:因为老师要审视一下……  师:没有答对。课文上也有答案,老师为什么亲自走过去,也让笑的同学走过去?课文上有答案,你(指另一生)读出来。  生(读):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对A生):“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句话意思你懂不懂?  生A:懂了。  师:懂了。再读读那句话,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好的,让同学们也坐到“我”的座位上。现在我还请你(指A生)评价刚才那幅画。你再采取行动。  (A生走到画画的学生位置观察杨桃)  师:这次他(指A生)读懂文章没有?  生:读懂了。  师:现在他读懂了,(对画画的同学)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你(指A生)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生:这位同学画得对。  师:画得对,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A(读):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引用得对不对?  生:对。  师:他(指A生)现在读懂课文没有?为什么?  生:读懂了,他知道要走到画画人的位置上去评价。  师:很好。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进行评价(投影仪放生C画的图)  生B:(走到生C的位子上)这幅图他画得不像。  生C:老师,我这图画得很像。(老师走到生C的位子上,低头观察,并对照图画。)  师:是啊,他这幅画得很像。  生B:就是不像,我怎么看都不像。(众笑)我就是在他(指生C)这里看的呀!  师:(纳闷地)这就怪了,(忽然醒悟,对B说)你坐在他的椅子上再观察对照一下。  生B:(坐在椅子上)这样看,他画得像了。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B:刚才站着看,我个子高,现在坐下,眼睛的位置降低了,杨桃下面的几个角的侧面也能看到了,所以变得圆圆的了,他画的也是圆圆的。  师:那么你刚才硬说人家画得不像,为什么呢?  生B:还是看的角度不一样,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很好,(指生C)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C(读):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他读懂课文了没有?  生:读懂了。  师: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生:做到了。  师:引用有关语句。  生B(读):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再找一幅画,看这幅画,看清没有?谁来评价?请那个女同学来吧。(此女生先到画图同学位置上观察杨桃)她读懂课文没有?  生:读懂了。  师:谁能评价她?为什么说她读懂了。  生:因为她亲自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去观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他也读懂了。你起来让位给她(让女生坐到画图同学的座位上),看图看实物。说自己的意思,也要引用课文上的话。  生女: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不像。  师:讲道理。一边说自己的,一边引用课文的。  生女: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  师:那你的观察和他的图画的差别。  生女:我的观察和他画的不一样,因为他的图好像是一个蝴蝶图形。我在他这里的观察好像是个五角星一样。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生:蝴蝶。  师:不是。  生:观察。  师:不是,要注意会听人家的话。你说。  生:像。  师:不是。  生:像五角星。  师:你说他怎么观察就像五角星了?再重说刚才那句话。  生女:我从这个地方看这个杨桃好像五角星。  师:听到她这句话没有?  生:听到了。  师:哪个词重要?一起说。  生:这个地方。  师:对了,都读懂了。她强调“我从这个地方看杨桃”就好像五角星,但他画成蝴蝶了。你(对画图同学)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你,你接受不接受?  生:接受。  生女(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师:看起来像五角星,但他没画成五角星。  生女: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还是没找到。找找课文直接批评他的那句话。找到了你就懂了。哪句话?  生女(读):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师:他没有画成五角星呀?课文还有批评他的话,哪句话?  生女(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那一句话还是没读出来。你读。  生(读):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他读的是谁的话?  生:爸爸的话。  师:爸爸的话,你再读一遍。(此生重读)那么刚才这位画画的同学,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  师:是五角星样的就应该画成什么样的?  生:五角星样。  师: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蝴蝶,犯了什么错误了?读。  生(读):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犯什么错误了?  生:画走了样。  师:为什么画走了样?  生: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刚才课堂提问,谁提了一个关于“想当然”的问题?你是怎么提的?  生:我当时提的是: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因为画画如果想当然的话,就会把画画走了样。  师: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像写生画那样,仔细观察。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  生:老师。  师: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相似,把与爸爸相似的话大家再读一次。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对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还提问,为什么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为什么?  生:这是因为他父亲和老师的经验是一样的。  师:他们有经验,觉得做事情的正确办法是这样的,所以父亲说的是这样,老师说的也是这样。因此他们的话就怎么样啊?  生:相似。  师:现在你们都懂课文了没有?  生:懂了。  师:你起来,你刚才说这课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说了,你讲的那个道理就是含义。你现在对于你刚才讲的道理,有没有更深入的见解?  生:没有了。  师:那么把你认识到的再说一次。  生:画画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  师:那该怎么办?  生:将自己看到的画下来,不要想当然地画。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就本课而言,他全懂了。你们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我相信也全懂了,但再深一层你们还不太懂,一会儿咱们再说。现在你们再看看书。刚才有个同学说“课文一共有19个自然段”,那么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况看,实际上重要的段落只有几个?哪几个?找出来。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师:第一个最重要的自然段是哪个段?  生:第18自然段。  师:还有没有重要的?  生:是第1自然段。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第1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  生:他爸爸对他的要求。  师:(板书“爸爸的话”)第二个重要自然段是哪一个?你说。  生:第18自然段?  师:到那么远了吗?  生:第2自然段。  师:第2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生:讲“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师:简单地说,“我”在干什么?  生:画杨桃。  师:对,第2自然段讲“我”的画。(板书“我的画”)还有哪一自然段重要?  生:第18自然段。  师:第18自然段是讲什么的?  生:讲老师说的话。  师:对!(板书“老师的话”)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作者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在这三个自然段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在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练越好,你讲。  生(读):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她找的地方对,就是不够简练。要概括,哪几个字?最重要?我告诉你们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你说。  生:应该是:不要想当然,不要画走了样。  师:这是八个字吗?(众笑)能说八个字的举手?  生: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师:多一个字。再去掉一个字,重说。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把这八个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在作者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能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完全正确。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你先说。  生:八个字。  师:讲。  生:看到什么,画成什么。  师:意思对了,但还不太合适。  生: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师:你在街上看到狗就画狗,看到人就画人,是这意思吗?  生: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师: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说吗?  生: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对!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也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得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课文全明白了,我们跳出课文来看广大的世界,看众多的事物,想不想?  生:想。  师:刚才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说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耍猴,你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  老师问你:你怎么迟到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你应该怎么说话?  生:事情是什么样的就说什么样。  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  生:我今天半路上看到老汉耍猴,忍不住就去看了。  师:结果呢?  生:结果忘了时间,就迟到了。  师:应不应该这么回答呀?  生:应该。  师:应该,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实事求是。这样是不是已经从“画杨桃”里跳出来了?  生:是。  师: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你刚才说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了,含义也明白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生:是的。  师:知道什么了?  生:知道了做什么事都应实事求是。  师: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师:对了,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明白没有?  生:明白。  师:好了,那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指学生上课初在黑板上写下的问题)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还有,为什么老师的神情会变得严肃了?  生:因为别的同学对“我”这种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态度不但没有夸赞,而且还讥笑,所以老师严肃了。  师:还有,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  生:不用了。  师:那咱们就下课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