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D:149405

大小:32.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4-09-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高劢字敬德,渤海蓚人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后主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伍子胥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百姓赖之。七年,转光州刺史,上取陈五策,又上表曰:“叔宝肆其昏虐,毒被金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民神怨愤,灾异荐发,天时人事,昭然可知。臣以庸才,猥蒙朝寄,频历藩任,与其邻接,密迩仇雠,知其动静,天讨有罪,此即其时。”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及大举伐陈,以劢为行军总管,从宜阳公王世积下陈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卒于家,时年五十六。(选自《隋书》,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劢将斩之以徇        徇:示众B.既蒙获宥            宥:宽恕C.致速官谤            速:招致D.乃告谕所部          部:部下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劢“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   ②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③拜楚州刺史,民安之               ④高祖览表嘉之,答以优诏⑤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服           ⑥豪猾屏迹,路不拾遗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劢很受器重。他在齐国时就受到齐显祖宠爱,被周军俘获后,周武帝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入隋之后,被多次任以要职。B.高劢担心国运。他对宦官弄权误国十分不满,就想杀掉其中最受宠幸的苟子溢,但太后认为他干预朝政,逼他释放了苟子溢。C.高劢留心国事。他在边疆任职时,对相邻的陈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向高祖上“取陈五策”,认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一举灭陈。D.高劢关注民生。任楚州刺史时,他见百姓祭祀伍子胥都用牛和酒,常常导致破产,就下令废止祭祀,百姓因此获益。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5分)⑵数年以来,荒悖滋甚。有功不赏,无辜获戮,烽燧日警,未以为虞。(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衰荷[唐]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           ,秋天漠漠向昏黑。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⑵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  (李白《蜀道难》)⑶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11、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必须用2B铅笔将选作题目对应题号后面的方框涂满、涂黑,请勿多涂、漏涂。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起来,“**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人们让喧闹留有余地,是对零点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号的往昔。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服……大年初一,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进出间,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欢快的哼唱。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的八道菜。她给他买过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他排斥“时尚”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他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一大碗一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然是有人领着她逃。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了。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厌烦了在家里过年。满员的经济舱里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碧蓝的大海边,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除夕。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鸟的呼唤,是短信。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灯?怎么是一床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她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好!……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微弱的研磨声,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的食物。她便问熟睡的人: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鸡,第三油爆虾,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品尝出了老八样的美味。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转变,情节一波三折,意蕴丰富。B.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这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C.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女儿给他买了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却对书上的菜式嗤之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D.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她”的口一一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⑵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⑶这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⑷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好医生华益慰①他见病人的第一个表情就是微笑;天亮为病人查体前,他总是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尽可能地少暴露病人的身体;查房时,他总是轻手轻脚地关门开门;手术前,他总是在电梯口等候病人,让患者在麻醉前看到医生……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举动,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坚持了50多年。②这位退休后每年还要做100多台手术的老医生终于还是病倒了:胃癌晚期。平时酷爱棒球、会说山东快书的老头儿在病床上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在华主任的病房外,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把他们对华主任的感激和祝福写在一本朴素的留言册上。其中一则很简单,但很有震撼力:“纯粹,高贵。”③华大夫是新中国第一批8年制医学毕业生。从跨进医学院的第一天起,他的梦想就是一辈子当个好医生。④华益慰做的最后一台手术是为63岁的杨华老人做的甲状腺肿物切除手术。因为考虑到术后的美观,华益慰精心地开好刀,细心地缝好每一针。就在手术当天,他本来已经约好做胃镜检查,可为了不影响病人的情绪,他平静地走进了手术室。⑤手术后第二天华益慰就住进了病房。8天后,他全胃切除。⑥华益慰最后主治的患者很快康复出院了,然而,他自己却再也没能离开病床。死神一步步向他逼近。⑦怕生病,怕手术,几乎是所有人的心理。有的上了手术台,又害怕医生不用心做,为保险起见,一些患者用红包来铺路。华益慰是军内外著名的外科专家,慕名找他看病的,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战士;有富豪大款,也有平民百姓。对付红包,华益慰有两招,一是坚决拒绝;另一个就是对顾虑大的患者,术前先收下,术后再退还。这两招失灵的时候,他就将红包以患者的名义存入银行,找寻机会,随时退还。有一个名叫张秋海的普通工人,华益慰曾为他的妻子做了小肠癌手术,事后张秋海送给他一个1000元的红包。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再找到合适的机会把红包退还给张秋海。华益慰只好到附近的医院,以张秋海的名义把钱暂时存了起来,想要待找到他后再退还。转眼9年过去了,没退掉的1000元钱华益慰一直记得。躺在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反复向家人交代: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张秋海,把钱退给他。当老伴儿带着他的嘱托和存折辗转找到张秋海时,看到这张保存了9年的存折,听到华主任病倒的消息,张秋海老人失声痛苦:“这个存折我也不要了。”老人决定把存折捐给医院,作为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的教材。⑧在华益慰的书房里,有一张从画报上剪下来的白求恩工作照。华益慰的长子华俭说:“这张照片在我们家挂了很长时间,我父亲一直把它挂在书房里,我也不记得挂了多少年了。”⑨第二次手术后,华益慰考虑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把孩子们叫到病床前说道:“我这个病如果不好,死后的处理,按照你们爷爷奶奶的做法。尸体解剖我是自愿要做的,不保留尸体,不留骨灰,也不能说撒在哪、摆在哪。”他让儿子华新执笔,正式写了遗嘱,并在遗嘱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遗嘱这样写道:“作为医生,在多年的工作中,为病人所做的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还有许多惦念我的好战友、好同事,很难得,我很知足,也很感激。而身后一切的形式都不再有意义。我愿以我父母曾经的方式作身后的安排:不发讣告;不作遗体告别;不留骨灰;自愿做遗体解剖,此事希望委托丁华野教授安排,对疾病的诊断和医学研究有价值的标本可以保留。其他有关事情我愿按照我妻子张燕容的安排进行。”⑩2006年8月12日的北京,闷热的空气笼罩在默默送别逝者的旅程上:下午6时36分,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走完了他73年平凡而高尚的人生。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人民的好医生华益慰的人生轨迹,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做最后一台手术时,作为癌症专家,华益慰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却为了给一个老人做好手术,推迟了自己的检查时间。C.华益慰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他当着家人的面立下遗嘱,自愿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事业,并表示作为医生他对自己的一生很满足。D.文章写到华益慰去世的那天“闷热的空气笼罩在默默送别逝者的旅程上”,这里的环境描写暗示了人们对华益慰医生离世的沉痛心情。E.本文第①段写了华益慰医生工作时的一些细节,这表现了他具有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谨小慎微、谦恭有礼的品质。⑵作者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华益慰医生的逝世时间?(6分)⑶本文题目为“好医生华益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好”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⑷“纯粹,高贵”,是病人对华益慰一生人生价值的肯定,他“纯粹,高贵”的一生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西省原纪委书记金道明在位期间,舞文弄墨,贪赃枉法,使得不少不法分子逍遥法外。B.近几年,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好多人发出了“问苍茫大地,难觅方寸之地”的感慨。C.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溘然长逝,举世哀悼,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辉的岁月和美丽的彩虹,高山景行,令人仰慕。D.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也为了保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天津市政府决定从长计议,打算多方论证,然后再对海河进行改造。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了解,由于治理雾霾的工作已经全面进行,目前许多地方难以见到晴朗明净的天空,空气质量不高,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B.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以雅”。它不能硬性灌输,而是要让人在欣悦中主动亲近,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C.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品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精神崩溃,以及人们在这种状态下的感情波折、反常心理。D.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事发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救援和联络预案寻找该飞机。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      ,      。     ,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A.⑤⑥③④①②  B. ⑤⑥③④②①  C. ③⑤⑥④①②  D. ③⑤⑥②①④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旨。(5分)某天,郭敬明赴台湾参加一项活动,由于他身材矮小,在机场被安检人员误认为“小朋友”。对此,郭敬明颇感意外,但一笑了之。他将此事写成博文,引得上千网友留言,有个网友留言称,郭敬明一笑了之是对的,不然如果被发现是成年男性,安检人员会让郭敬明走残疾通道的。面对如此羞辱,郭敬明回复道:“我个子不高,但不至于残疾。这是我爹娘给的,我不抱怨,就算残疾你也没资格嘲笑。你身体健康,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嘲笑别人的缺陷。看来,你也不是‘大’人、‘高’人。我说的不是你的身高。我庆幸,别人至今只说我身材‘小’”。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___①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___②____。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__③_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理发店来了一位客人,师傅大胆地让还是学徒的阿信出来接待。客人表示要做微卷“遮耳发型”。阿信仔细观察了她的脸型,觉得这种发型不适合这位客人。于是她擅作主张,为客人烫了一个波浪卷的新发型。发型做好后,客人大发雷霆,并对着师傅大喊大叫。师傅沉着地应对:“对不起。如果您不满意,我们就不收钱好了。”客人分文未付,扬长而去。师傅温和地对阿信说道:“你不是已经努力去做了吗?不要放在心上。”没过多久,那位客人上门道歉,指名要阿信再为她做头发,因为上次的新发型得到了她朋友的一致赞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开皇七年,高劢转任光州刺史,上书提出消灭陈国的五条策略。又上表说:“陈叔宝恣意做昏庸暴虐的事,给整个金陵带来无穷的祸患。多年以来,荒唐悖乱更加严重。有功的人不予奖赏,无罪的人遭受屠戮,边境每天都有警报,他却不曾有一点忧虑。天怒人怨,灾害和异常现象频频出现,天时人事要亡陈,都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我凭着拙劣的才干,有幸肩负着朝廷寄予的厚望,屡次承担边关重任,所辖之地与陈国接壤,与仇国相距很近,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代上天讨伐有罪的陈国,现在正是时候。”高祖看过表章非常赞赏,下诏对他褒扬嘉奖。等到大举讨伐陈国,让高劢担任行军总管。他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下陈国江州。因功被封上开府,朝廷赐予他绸缎三千匹。陇右各个羌族部落多次作乱侵扰,朝廷因为高劢有威名,任命他做洮州刺史。他一上任就大展声威, (4)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①文章前半部分写父母的忙碌及“她”对在家过年感到厌倦,而当“她”今年不准备在家过年时,父母能体谅“她”。父亲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穿梭,“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欢快的哼唱”,这些描写很温馨,充满了家的气息。②“她”逃离后暂得欣喜,而午夜收到爸妈的短信后再也难以入睡,回家的念头萌生。③文章结尾显示,“她”虽然“逃离”了父母,但心理上却难以真正摆脱对家的依恋和对父母的想念。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①父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保留着过节的习俗,那些习俗能让人感到心安,让人眷恋。②“她”代表了时尚文化,“她”厌倦了传统文化的束缚,逃离之后得到一时的轻松自由,而在陌生的旅馆里却又感到空虚与落寞,又想回到原来的环境。③从文章结尾来看,时尚文化可以让人暂得欣喜,但传统文化终是根基,能给人以温暖和心灵的慰藉。(8分,观点2分,理由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12(1)答C给3分,D给2分,B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全方位展示”“学术影响力”错误。本文选取了传主的几个重要事件,主要记述了传主在医德、人格方面的事迹,并没有涉及学术方面。B项,“作为癌症专家,华益慰可能已经感到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在文中找不到依据。E项,由本文内容来看,“表现了他具有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谨小慎微、谦恭有礼的品质”的表述属于对文本的误读,文章通过华益慰的工作细节表现的是他50年坚守的对病人的关爱与体贴。(2)①因为这是为华益慰医生写的传记,详细记录他逝世的时间,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信息;②交代逝世的具体时间,使文章细节更真实,更能打动人;③特意记录下这个具体的时间,也表达了作者对华益慰医生的无限崇敬和哀悼。(每点2分,共6分)(3)①关心病人:从细节举动上为病人考虑,并坚持50余年;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不收红包,践行“医者父母心”的道德操守;自己生病,却依旧尽善尽美地做好最后一台手术;③讲求奉献:以白求恩为榜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临终前还留遗嘱要将遗体奉献给医学事业。(每点2分,共6分)(4)准确定位人生,矢志不渝。华益慰是新中国第一批8年制医学毕业生,从跨进医学院的第一天起,他的梦想就是一辈子当个好医生。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志向,50余年如一日,每个工作细节里都充满了对病人的关爱,退休后每年还要做100多台手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准确定位人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