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6篇

ID:293788

大小:13.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3-07-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9课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贯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我们提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他们先了解课本。这样即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初一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内容多,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本课内容,我课前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案的设想,经过在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今后本课教学时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几个环节:1、 先整体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把本课历史纳入到整个历史框架范围中,使学生认识到: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2、 把课本历史地图与历史简图相结合,突出重点,降低学习难度。对本课涉及的辽、西夏、金、北宋和南宋,这五个政权的地理位置,相互关系等是学生最犯难的地方,我指导学生借助课本插图了解后,再指导学生用示意图形式对政权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化,既培养了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习效率。3、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难点,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分析时:首先告诉学生“评价一个事例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辽宋议和对双方各有利弊,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影响深远。”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果令人满意。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0课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本课课本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南非农业的发展,二是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是南方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原人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一(11)班学生历史基础还可以,平时上课纪律师生配合还行,学生上课发言也积极,但整节公开课自己感觉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未发挥出平时的上课状态。反思如下:一、成功之处:     1、重新整合处理课本后,条理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    2、问题设计难易合理,重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史实材料丰富,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拓展学生思路。二、不足之处:    1、复习前两课内容,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内容由老师代替了。    2、导课设置的问题开放性的,有点难度,加上是公开课,学生回答效果不好,出现冷场,花费时间也较多。    3、学生不敢大胆表现,课堂气氛不如平时,没有安排课堂练习指导,有点遗憾。三、小结:    经济史的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大多不敢主动表现自我,在公开课上更是普遍沉默,在导课这一环节要注意调动学生放松心态,这节课导课如用上册学习的江南经济发展、人口南迁等有关史料引入,学生较熟悉,效果可能更好。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在小结本课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效果也许更好。学生未能积极配合,启发时间较长,一些很好的资料未展示,也没有时间做课堂练习,有点不足。今后还要认真研究学情,从细微处慢慢改变,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水平的提高。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1课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互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方面,一市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内容;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方面内容。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直观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阅读进行讨论归纳说出宋代人们衣食住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四十分钟内掌握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一点知识。本课从宋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叙述,为了把历史同现实加强联系,同时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我将本课设计为两大部分:1、由宋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到现代的衣食住行的变化。2、由现代人们的娱乐、节庆联系到宋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即由古今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在地位上是平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把握准时间把课程该讲的内容讲完。但是对学生来说似乎少了一点趣味性。按照导学稿的模式来讲,讲完就做练习。虽然学生知识点掌握好了,可是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在不断比较、思考各种教学途径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前人其实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和反思。经过总结,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可以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重要的是教师怎样组织这个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1)学习小组要有严密的组织性,设组长和纪录员,以确保小组活动有序进行;(2)小组任务和小组分工要明确,并且符合学生特点,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并且可以做到。从而避免只有一两个同学发言,其他人置身事外的情况;(3)教师必须加强引导。     同时,课标上关于“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建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怎样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有效信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过不少的方法,例如教师讲述、课本剧、课堂练习、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等等,但是还没有哪一种的效果让我满意的。例如课本剧,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是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学生观看的时候更多的是看热闹,并不能真正获取其中的信息。又例如经常被使用的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则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分组的依据是学号或坐位的分布,缺乏组织。经常是小组内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在发言或者一手包揽发言用的课件,而总有一些同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并没有真正起到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作用。至于最传统的教师讲述,当然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安静的听,可是到底学生听进去了多少、又理解了多少,就难以得知了。历史课中穿插多点图片,讲得有趣味性些,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2课 教学反思  本课比较复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导学稿在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做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本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讲述的较少,如果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能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堂效果会更好,也会更加锻炼学生的收集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时间分配上,前边的内容更紧凑一些,试卷可当堂订正,及时反馈。在教学时,语言应更精炼,尤其是过渡性的语言。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3课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宋元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意义。学生了解到北宋沈括、元代郭守敬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这些成就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继隋唐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节课我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和发展能力的机会,体现在师生、生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针对四大发明的应用和传播能发表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看法,并提出疑问让老师和学生答疑。学生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提出问题时,我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基础、能力、情趣的差异性,在不同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得以发挥学习,从而学习水平上有了整体上的提高。以前备课,我过于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应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另外,要适时地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有学习的乐趣。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第14课 教学反思 本课的亮点:1、教学的三个维度体现明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课件利用律高,启发性强。既找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2、课程安排缜密,环节紧紧相扣。由浅入深,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方法是变换的。借文学作品来品味历史人物,使历史人物的人格、思想、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做法实现了知识的整合,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比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领悟更透彻。3、情感教育及时。本课中出现很多历史名人,在人格上亮点颇多,教者设计问题让学生去领悟先辈们的精神,从而转化和吸收。为造就德、智、体、美人才创造条件。本课的不足:1、本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本课有很多名人的作品学生是了解的。我们不妨让他们去说,展现学生的文学魅力,知识落实了,更拓展了学生的空间。3、文化课在教学中是有伸缩性的,可深可浅,老师可以深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满起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