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ID:298121

大小:5.3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6-11-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执教后个人的感受和反思:     课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我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把握整体,局部突破。     导入新课以后,通过让学生听读课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激发学生想要阅读文本的欲望。在通读全文后,屏幕出示“读课文,把1.2.3.4自然段的中心句子找出来,用“——”画出来,小组内认真地、美美地读一读。”     二、想象阅读,方法引领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仅仅通过阅读而体会、感悟文字背后秋天优美的风景。所以在阅读中指导中,当学到“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版块时,记得当时有个学生把“飘哇飘哇”读得特别慢,我便向他询问这样读的原因,并让其他同学也像他一样,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再一听,学生都能把“飘哇飘哇”的样子读出来了。再加上,之前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在班里让孩子们欣赏了一番,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相信孩子们在美美地朗读课文时,脑海中将会出现一幕幕极富秋季特色的优美图片。     三、内化知识,读写结合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都是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堆砌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优美的词句,并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进行内化。例如: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多的时候,说到秋天有那么多的颜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并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又顺势积累了其他表示颜色多的词语,如: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等。引导学生一遍遍地朗读、感悟中,学生也自然而然积累了不少句子。除了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积累之外,我还结合本文的重点句式“它把什么颜色送给谁?”进行了说话的迁移训练,以达到内化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的目的。学生说的句子也五彩缤纷:     1、紫色是送给葡萄的,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         2、它把黄色给了叶子,大树抖抖手臂,黄色的叶子就从树上落下来,落到树妈妈的脚下,准备过冬了。         3、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个个灯笼,照啊照啊,照出了人们欢乐的笑脸。        ……     四、质疑发难,咬文嚼字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设计了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体会到:“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不足:     1、执教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老师也好喜欢这缤纷的秋天,也想来写一写,你们来评一评,和课文比较,谁写的好?     出示句子: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变黄了,枫树变红了,田野变金黄了,果树变橙红了,菊花变成紫红,淡黄,雪白了。”         我问:你们说谁写的好?     开始,无论我怎么启发学生一个劲地说:“老师写的好!”     如果我对学生说这是一位同学写的就不会出现这种“拍马屁”局面了。     2、上课之前,我自己的定位是:扎实——让学生学有所获,尽量提高教学实效。上课时,耽误了几分钟,第三节课时间由短,我担心教学时间不够,后面的环节有些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