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说课和评课
加入VIP免费下载

如何进行说课和评课

ID:303975

大小:17.9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1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如何进行说课和评课  说课  说课的内涵——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说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常规性内容。在听课、评课等教研中,说课也是一种主要的研讨形式和表现手段。  一、说课的类型  1、课前说课——预测性和预设性说课  课前说课,就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分析教学资源、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基础上的一种说课形式,是教师个体深层次备课后的一种教学预演活动。从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来看,通过课前说课活动,可以借助集体的智慧来预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最终达到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因而,课前说课也是一次预测性和预设性说课活动。  2、课后说课——反思性和验证性说课  课后说课,就是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并在上课后向所有听课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说课形式,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活动基础止的一种集体反思与研讨活动。正是在这种集体的反思与研讨中,使说课者个体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对教学的成败得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因而,课后说课也可被认为是一种反思性和验证性说课活动。  3、评比型说课  评比型说课,就是把说课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评比的内容或一个项目,对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水平、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做出客观公正评判的活动方式。它既是发现和遴选优秀教师和一种评比方法,也是以此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是课前说课(或预测性说课)方式,也可以是课后说课(或反思型说课)方式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  无论是备课还是说课,其目的都是为上课服务,都属于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从涉及的内容来看,由于说课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活动,所以在主要内容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从活动过程看,两者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时间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并结合有关教学理论,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流程。  (2)不同点  ①内涵不同。一般来说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而说课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反思方面,说课显然要比备课更深入、透彻、细致。  ②对象不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般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不直接面对学生或教师,而说课是说课者直接面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备课及备课的依据。  ③目的不同。备课是为了能上课,为了能正常、规范、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而说课是为了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改进和优化备课,它以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最终目的。  ④要求不同。备课强调教学活动安排的科学、合理和全面,其中,能为上课提供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的教学流程是备课的关键内容,因此,备课一般只需要写出教什么、怎样教就可以了,而无需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而说课就不一样,教师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不要从理论角度阐述为什么这样教。  2、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在课前说课中,所展示的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其实都会在上课时得到充分的体现,又如,在课后说课中说课者进行反思活动时所涉及的内容,则更多的是上课时师生活动的再现。然而,说课、上课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它们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区别。  (1)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教”。  (2)对象不同  教师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行和领导。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影响,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说课也不受教材、年级、人数的限制,大可到区域、学校、小可到教研组、备课组。  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而言,它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它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说课也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过程的一种折射。  三、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说课就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因此,说课教师应在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牢牢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反复揣摩编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课说好、说活。  2、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区别,说课不能照教案说  备课是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写出教案。教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板书设计和目标测试题等。说课是教师在总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的想法和步骤,以及这些想法和采用这些步骤的理论依据。简单的说,说课主要回答自己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因此,说课教师不能按照自己写好的教案详细讲解教学过程。  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  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所编制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有鲜活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动态生成的师生活动,有严密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这是由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它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因而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的性质,也可以说,它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说课与上课的性质根本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说课回答了自己怎样上好这堂课的问题。  四、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2、课时安排  (二)说目标  三维目标的统一  (三)说学情  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总和,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1、已有知识和经验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来,把打算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说清楚,有利于实现学生“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解决教师“怎样教”的问题  2、学习方法和技巧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传递性、交互性和特点。  说学习方法和技巧,就是要说出学生从已有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转化的切口或途径,说出学习新知识时应重点关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四、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所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和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程序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1、教具学具准备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概括。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3、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时,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内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视具体说课的要求而定。一般地,若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说课,这一环节可以省略;但若作为业务评比,则可在说课的过程中直接在黑板上演示就行。  评课  一、传统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师”轻“生”  传统的听课评课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听评中心,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材把握是否正确,教法运用是否灵活,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教态是否自然,板书是否规范等等,都是从教师课堂表现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很少顾及。即使对学生主体有所关注,也只是将其作为对教师行为的“点缀”。  2、重“教”轻“学”  在听课评课中,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而对教师有没有指导学生采有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效果如何则关注不够。  3、重“知”轻“能”  传统听课评课中,很关注教学内容,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知识传授方面的要求,如知识的讲解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原则,教学内容、容量恰当等,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没有具体的要求。  (四)重“静”轻“动”  传统的听课评课,侧重于静态的教学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成功体验等涉及得很少。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  1、评价一课堂主要看以下四个方面  (1)本节课“教什么?”(教学目标)  (2)教师准备“怎么教?”(教学策略)  (3)课堂上学生是“怎么学的?”(学习方式)  (4)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教学效果)  2、一堂好课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好评价最终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  知识目标——学会了吗?  能力目标——会学了吗?  情感目标——学得有有情趣吗?  3、让教师明白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准  尽管教学预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但事先的设计同实施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美中不足之处,同时,也会有一些意外闪光之点。及时把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点击”对象既可以是自己上的课,也可以是听了别人的课后的感想。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点击“成功点”。一堂课上下来,总会有些地方上得比较顺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引起了教学共鸣。课后及时把这些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点击”: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哪些新理念?具体可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①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②如何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③因为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④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⑤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⑥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如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引起学生高度思维的课堂提问;合理优美的板书设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改进后现象更明显的演示实验;可以替代的实验材料,实例分析;实验材料的来源和时间等。这样的点评,不仅为以后教学、教研提供参考,而且也为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基础。  2、点击“失误点”。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善,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生生的人,因而,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决定了教师难以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教学过程难免有疏漏之处。当教学出现失误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点击”:①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④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⑤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对以上问题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采取对策。  如教学安排不妥、重难点处理不当;解题方法欠佳;时间安排不合理;演示实验的失败;由于主客观原因对学生积极性调动欠缺、甚至挫伤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和解决,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纠偏。  3、点击“创意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行为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深入交流,教师有时会灵机一动,突破原先教学预案的框框,产生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灵感。此时及时调整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激励、启发下,产生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对这些师生之间的智慧闪光点,课后要及时地把它们捕捉下来,这些都是教学研究的鲜活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4、点击“后续点”。大量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教师教完一堂课,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这些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寻找到实际教学与备课设想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原先教学设计进一步修改完善,可以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同时,这也为后续课时教学预案的设计提供了经验借鉴。经过这样多次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后续教学的失误之处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