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我是超市小帮手》教学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大班数学活动《我是超市小帮手》教学反思

ID:307351

大小:8.0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担任了三年的大班教师,在大班的常规数学教育活动中,经常教给孩子的就是数字的分解组成、单双数、认识钟表、比高矮、等,而一节教育活动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立意新颖。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既教育。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指南》科学领域在数学认知中也指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或有趣。”所以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把重点定位在了“有用”上。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整理班里的物品,说出数量较少的物品数量。经过多次的思考与推敲,结合《指南》中对5-6岁幼儿所提出的“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这一具体目标,最终定下了统计这一主题。统计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这一方法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字问题,而这一知识点又恰恰是常规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孩子有所欠缺。统计的方法有很多,数物对应式的统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似乎太过简单,我便想到了条形统计,它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百度中对条形统计的定义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显然,这样的定义并不适用于幼儿,那如何把这一知识点变成让幼儿浅显易懂的内容,并且以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就成了难题。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主班教师每天早上都会对孩子进行点名考勤,保育老师也会在每次取点心时上报人数……这种种做法不就是统计吗?而且还是幼儿最熟悉的方式,所以活动一开始我便设计了谈话导入,引发幼儿思考每天老师和小朋友要做的的这一类事的作用,从而引出“统计”这一主题;然后借助幼儿经常玩儿的角色游戏“万达超市”为主线,帮助管理员统计商品数量,层层深入地展开。由于不太清楚孩子对统计的现有水平,所以活动设计初稿分为四个环节:初次计数统计——为物品做标记再次统计——师幼共同条形统计——幼儿独自条形统计。虽然目标的设定放在了条形统计上,但在课程实施的工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第二环节给物品先做标记再统计,很多孩子都执着于标志的设计,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不会画“葡萄”而没有完成任何一种统计;第四环节的条形统计,虽然没有特别提出要求,但多数孩子在统计时一味地去涂满格子,导致操作时间结束时才完成一两种物品的统计;每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先做示范幼儿再进行练习,孩子并没有充分的机会去观察、感受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只是一味的照搬练习;拿取操作材料时场面混乱等,第一次的授课并不顺利,种种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让我重新构思此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研讨活动中,同事们根据现有的问题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好的建议与思路提供给我,结合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把原有的给物品做标记环节删除、条形统计图的操作图表进行调整、每组安排小组长负责收发材料等,并对目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第二次授课框架清晰了很多,环节间的衔接也自然了些,但是又发现整个环节过于流畅,趣味性不强,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经过研讨,我们在第三次的活动设计中增加了实物操作环节,每组分发一筐积木,让幼儿对每一种形状的积木进行统计。显然,孩子的兴趣全在积木上,活动气氛是有了,但是活动情境“帮管理员统计商品数量”又不明确了,显得很牵强。所以针对此问题我们又一次进行了研讨:如何在情境贯穿始终的情况下使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而且还要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尤其是大班孩子更要有分工合作的过程。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最后集思广益,决定换成生活中真实的“建业超市”,所提供的操作物品也是幼儿常见的,增加情境的真实性,提升孩子参与操作的兴趣,而且让幼儿通过小组商量自主选择想要统计的物品种类;在操作方式上也采用了集体操作、个体操作和小组合作操作三种形式;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脱离幼儿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我们也经历了反复的斟酌与对照,以幼儿为主体,结合《指南》所提出的5-6岁幼儿应达到的能力,思考该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从认知、行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作了细致的修改,让每一条目标都在环节中有所体现,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真正做到把教育目的、课堂目标细致化。第四次授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致很高,每个环节的操作结果也能完成,尤其是最后的条形统计,虽然第一次接触,但孩子们的完成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目标达成。但是严重超时,活动时间超出5分钟时还没有进行小结。所以在第四次教研时,我们把教师语言的组织放在了第一位,一句话一句话的说出来进行修改,包括对孩子的每一次引导和鼓励性语言都进行了细细斟酌,使语言更加精准有效,如:你们第一次自己做统计就给出了这么准确的结果,真的太棒了!于老师用另外一种方法也做了统计,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愿意来说一说?你讲的话真清楚,我一下就听明白了。……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几次授课与研讨活动,每次授课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操作材料数量上的层次与对比、小结时纠错的方式、条形统计图纵坐标的规范性、定义的讲解是否严谨等等。整个活动从选课到最后观摩结束,一共经历了十一次授课、八次研讨,每一次研讨都是一次快速成长的通道。一个人的教学风格、思维模式毕竟有限,每次感觉自己快要碰到天花板了,但就是始终不能触摸它,所以我很珍惜这一次次的研讨活动,每一次的研讨都会有新的想法为我助力,让我在一次次思考与汲取中不断优化,不断强大。观摩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我来说,学习的脚步还需继续前进,每一次课堂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课后反思极为重要。正如我这节课,虽然历练了很多次,但依然存在着问题。整个活动过程虽然以幼儿操作为主,但是在教学形式上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师示范,幼儿练习,这种模仿式的学习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没有真正的让幼儿在自己的尝试中去发现问题,生怕孩子不懂而直接告知孩子方法;游戏性不强,一直都是在操作、检验、再操作、再检验,孩子动手率虽高,但是缺乏趣味性;活动中情境语言的使用有些生硬,鼓励性语言少了些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改变的。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磨练,使得自己的最终的观摩活动中脱颖而出,这离不开领导与同事的细心帮助与支持;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在教学组织中的短板,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次次磨合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