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两组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二、教学重难点在把握摄影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理解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本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解读图片的内涵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战——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二)了解文体特点摄影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摄影师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图片用形象发言,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要学会了解图片的相关背景,尽可能准确地解读图片的内涵,通过画面了解事实真相。这一部分的两组照片围绕的都是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主题,通过画面,表现出作者对和平的企盼,而这样的愿望是能够代表人民的愿望的。(三)图片解读第一组图图一:以第一幅图为例进行解读:画片的中心人物——一个无助哭泣,浑身是血污的孩子。细节(包括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孩子身上的衣服、脸上的血污。环境,背景:——孩子背后一片狼藉,坍塌的建筑物,血流成河。(孩子的父母呢?其它的大人们呢?)文字解说:日本轰炸上海火车站,1800人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大人们都死了(为什么看不到尸体?)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面了。联想、想象事件的情节:战争的灾难是深重的,虽然我们在图片上看不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但是我们面对画面,似乎听到了飞机的呼啸,看到了硝烟中惊惶的人们……参考题目:《妈妈……你在哪……》解说词: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横陈的尸体惨不忍睹,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思想主题: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图二:1938年的滇缅公路工地现场,陡峭的山坡上,劳工在紧张施工,队伍像蚁群一样延伸向远处。他们用镐在凿石刨土,远处有人用手推车运土石。这条几乎用手凿出的公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后方最重要的生命线。从施工现场,可以看出中国的贫穷落后,也正是这样的画面,反映了不屈服的民族精神。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图三:
盟军记者在俘虏营拍摄的照片,图中的娃娃兵在笑。1945年4月25日,纳粹德国已在作垂死挣扎,征召少年入伍。和先前的“少年冲锋队”不同,图片说明这些少年是“被强令穿上军装”的。面对盟军记者的镜头,这些少年俘虏并没有表现出对抗或仇恨情绪,前排中间两个孩子竟然笑着。未曾脱去的稚气,不合身的军装,刚刚“参军”两天就成了俘虏,成了俘虏之后竟然这样坦然,他们眼里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呢?这个年龄,本当在课堂里学习,希特勒竟然强令征召孩子入伍,试图让他们去抵挡盟军的进攻。纳粹主义丧失人性,于此可见一斑。图四:贝尔森集中营,纳粹看守逃走了,来不及毁灭罪证,营地到处是尸体,五年间共有七万战俘和犹太人在此被残杀。1945年4月15日,盟军解放了这个集中营。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不知是在寻找亲人,还是茫然失路,但他的步履从容,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早已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创伤?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原照片特别标明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让人想到这个孩子是无声世界中唯一活着的人,只有他的心脏仍在跳动。第二组图图一反映重庆人民欢庆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在通讯落后的时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仍以最快的速度传开,大后方的城市沸腾了,民众奔走相告,喜极而泣,他们走上街头,彻夜欢庆。图片中这位青年在纵情地呼喊或是欢唱,他前面有竖起的拳头,画面上所有人都是喜悦的。图二原题为“你在哪里”。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胜利日,每年这一天国家都举行庆祝活动。这是2009年胜利日,摄影家在俄罗斯某地的一处公墓拍下的一张照片。墓碑丛中的这位老妇人,她是在找丈夫,还是在找父亲的墓碑?我们只能看到她佝偻的背影。前面三座墓碑(有两座是合葬墓)上,墓主的卒年分别是“1943”和“1942”,距拍摄时已过去66、67年。如果她是在寻找父母的墓碑,她至少近70岁了,而如果是在寻找丈夫,她至少80多岁了。丛立的墓碑反映出卫国战争的惨烈,把无尽的苦痛和思念留在幸存者的余生中。图三是一张抓拍图片,表现战争幸存者的命运。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毁灭无数人的生命,也把德国变成废墟。这名德国士兵侥幸没死在战场,他从战俘营被释放,回到家乡,可是家已成了废墟。现在他在悲伤地哭泣。图四是一张著名的新闻图片,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期间,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之后,突然下跪,用这种方式向死难者道歉。这一跪,引发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的思考,一直持续至今。图片中,地面潮湿,勃兰特跪姿庄重,神情肃穆。摄影者的位置并不好,构图不是很理想:图左持枪的卫兵只有局部,图中部的记者和围观者有些混乱,图右的随从像是没反应过来……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真实地记录了那个“突然”的瞬间,图片的震撼力也就在这里。(四)课堂总结读图方法:把握图片的中心事物,抓住图片的细节刻画(外貌、动作、神态、心理),体会图片背景的作用,联想图片背后的故事。解说词: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写解说词的方法:简介图片的创作背景;描绘图片表现的场景;抓住图中震撼人心的细节;适当想象图片之外的故事;表达作品的情绪气氛、主题意义和观者自我内心的感受、情感共鸣;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的情境和氛围。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