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珠从哪里来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珠从哪里来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ID:1072285

大小:7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珠从哪里来1教学反思教科版   今天刚结束了一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给我体会是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更好。应该这么说,今天教学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是比较好动,聪明、活跃的一个班级,如果纪律组织不好将是前功尽弃,想学的同学学不到知识,老师会利用一部分时间组织纪律。   课的引入是先复习前几节课的水变成冰、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的概念,然后一个提问:“水蒸气能变成水吗?”学生根据他们的课外知识知道水蒸发到天空中会变成云,然后下雨落下了就变成了雨水,的确是这么一回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水蒸气到了天空后变成了云呢?这一点学生还不是非常明确,这时其中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是因为水蒸气到了天空中遇到了冷空气变成了云。而云是水的形态里的哪一种呢?学生不知道,这时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云、雾都属于液态的水。   接着我问:“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天空遇冷变成了云、变成雨水落下。那么你能让我们教室里的水蒸气变成水吗?”这个问题的出现引起学生的思考。   生:“可以把教室冰起来。”   生:“可以开冷空调。”   生:“可以拿一块冰来降温。”   生:“可以开电风扇来把教室变冷。”   以上学生的回答能让我知道学生的思维已经比较严密了,他们知道水蒸气要遇冷之后才能变成水。这个其实就是本课的目标,利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提升,同时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目标和难点。   第二个环节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是不是可行,就是把冰放在玻璃杯里,看杯的外壁上会有什么出现。首先让学生知道杯的周围有没有水蒸气,凡是空气在哪里,水蒸气就在哪里。然后开始实验,这个实验是分组实验,而这个班的学生非常好动,还没等我分发材料,学生已经热开了锅,我发了几个组的材料,学生就开始除了观察外壁之外,还去玩弄冰块……等等!哦,一发不可收拾了。稍等片刻学生有了新发现后,我赶忙把学生的材料收回来,这会儿才又重新回了学生认真思考听课的状态中来了。当时我想,如果换成是演示实验,老师操作,并且把我操作的实验分别传给学生看,对于这个顽皮班级来说或许会更好。当然,如果是纪律比较好的班级这个实验进行分组实验还是比较不错的了。   第三环节是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像水蒸气遇到冷之后会变成水的例子。   生:“打开冰箱冷冻柜时看到的白雾。”   生:“从冷冻柜拿出的饮料瓶过一会儿会有水珠出现。”   生:“夏天棒冰拿出时看到冰棍外面有水珠。”   生:“早晨起床看到窗户玻璃上有水珠。”   生:“下雨后有露珠。”        对于生:“下雨后有露珠。”这一点,我马上展开疑问,让学生来思考是不是这样的现象,然后再次追问:“秋天的早晨会看到有露水。”是不是水蒸气变成水的情况,没有学生能回答出,只有几个学生这样说:“那是因为早晨太冷的缘故。”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解释给学生听,原来那也属于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特别是白天和夜晚温差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这样的一节课,我看着它从静静的状态到喧闹的状态,再到静静的状态。由于学生的聪明才智这节课的目标是完成了,完成得比较出色。最后我感觉自己的心态是,这节课让我吓了一跳,差点要上砸了。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珠从哪里来2教案教科版一、教材简析:本课共分两部分,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1.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通过给学生呈现“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一现象,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上节课里就已形成了的,这里只是问题的再现。这一问题产生后,希望学生尽可能作出符合逻辑的各种解释或假设。继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通过分析讨论,已经明确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通过引领学生对比实验: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实验现象:均无水珠出现,从而得出结论:与杯内的冰似乎是有关系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与杯内的冰似乎又是有关系的。那么,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重新作出新的假设,一些问题也在学生中产生了: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这些问题,就由学生们课外先去寻求答案,下节课则重点展开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 二、教学背景:在“冰融化了”这课中,学生们已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科学词汇:水蒸气、小水珠、融化(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科学方法:假设、实验、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核心价值观: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经历假设——实验分析——新假设的探究过程。难点: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1.玻璃杯.碎冰;2.多媒体课件3只玻璃杯(大小.形状一样).清水.冰块.纸巾。1.常温下的水2.冰块碎些实验快教学流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假设→实验验证→作出新的假设 一、情景再现:1.出示装碎冰的玻璃杯:(1)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学生应该能马上回答上来:冰冰的.外面有许多小水珠)(2)是啊,在上节课我们就发现了这个小秘密。2.揭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二、探究: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1.请猜测一下:杯子外壁的小水珠可能来自哪里。(板书:猜测)鼓励学生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测,如:(1)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猜测一一罗列在幻灯片上)2.让我们用生活经验来分析一下这些解释是否合理。(1)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假设的合理性,把公认不合理的从幻灯片上去除。(2)通过分析.讨论,还得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三、探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那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吗?(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一起点评,可行的都给予肯定。4.选择对比实验进行验证。(1)(多媒体)明确实验要求:a.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装水.碎冰.空气。b.静静地放在桌上。c.先观察记录三只杯子外壁情况,隔几分钟后再观察记录。d.可以借用纸巾观察外壁水珠情况。(2)学生分组实验。5.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得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板书:与冰有关) 四、重新假设:小水珠从哪里来?1.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冰到底有什么关系?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请你说说自己的新猜测。(学生作出新的假设)2.预设:可能有学生会提到空气中来的,你可以追问:(1)空气中的什么变来的?(生:水蒸气)(2)空气中有水蒸气吗?(3)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4)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吗?(5)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的探讨只是为下节课做铺垫,所以不需要在这节课给出正确答案。3.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课后请查找一些资料,看能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猜测→对比实验→新猜测(与冰有关)课外活动查阅有关水珠是不是由水蒸气变成的相关资料生成预见1.水珠从哪里来的初始猜测,学生可能会作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解释,教师尽可能引导他们不胡乱的瞎猜。2.最后一个环节:重新假设“水珠从哪里来”时,有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是水蒸气凝结而来,这时教师可选择不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课堂评估1.“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否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进行分析.判断。2.能否设计实验验证“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3.通过新证据,学生能否作出更合理的假设。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