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 说
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韩愈:
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
《
昌黎先生文集
》
,
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
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
重点字的读音:
lè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伯乐 祗 骈
槽 枥 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
朗读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
有
伯乐
,然后有
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
伯乐不常有。
故
虽
有名马,只
辱 于
奴隶人
之
手,
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
以
千里
称
也。
日行千里的马
擅长相马之人
辱没
两马并驾
称呼
表转折,但是
因此
在
结构助词,的
用,凭借
即使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第一段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
尽粟一石。
食
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
虽
有千里
之
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
美
不 外
见
,
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可得,
安
求
其
能千里也?
吃一顿
通“饲”
,
喂
才能 优点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显现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代词
结构助词,的
有时
代“千里马”
怎么
即使
尚且
字词积累
疏通文意:
第二段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
所以
)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不
以
其
道
,食之不能
尽
其
材
,
鸣
之
而不能
通
其意,
执策
而
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
真无马
邪
?其真不
知
马也。
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助词,无实义
通“耶”,表示
疑问
语
气“
吗”
驱使
方法
马鞭子
竭尽
通“才”,才能
鸣叫
通晓
拿着
到(它)跟前
识别,了解
难道,反问语气
字词积累
疏通文意:
第三段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基础知识
1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
2
、里而
食
之
3
、才美不外
见
4
、食之不能尽其
材
5
、其真无马
邪
通“饲”喂
通“饲”喂
通“现”显示,表现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一、通假字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调节音节,无意义。 其真无马邪?
——
表反问“难道”。 其: 其真不知马也
——
表揣测“恐怕”。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代词,代“千里马”。 一食或尽栗一石
——
量词,餐、顿。 食: 食马者
——
动词,喂养。 食不饱
——
动词,吃。 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用做动词,抽打。
二、一词多义
: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 能够
能
三、词类活用
1
、
一食或
尽
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吃尽
2
、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
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
行千里
3
、
策
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4
、
食之不能
尽
其材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用尽
5
、
祇
辱
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受屈辱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
2
、倒装句
(1)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
(
“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原句是 :祇于奴隶人之手辱。
(1)马之千里者
(
“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原句是 : 千里马之者。
问题探究:
1
.
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
.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最集中体现的一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
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
本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
“千里马”
——
人才;
“千里马”
——
人才;
“伯乐”
——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4
.
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主旨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由马及人,抒情言志,这种写法叫托物寓意。即把抽象思想感情,生活哲理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
假如你是伯乐,你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安排他到一个恰当好处的位置,给予他应有的权力,丰厚的报酬,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即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䘵,任之以重权。
填空:
1
、
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3
、
运用排比总结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
点明主旨的句子: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5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对联:
良马有幸遇伯乐
贤才无辜逢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