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26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这首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 2.能体会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今天我们先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播放课件:一组国画)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许多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 2.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播放课件:村居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读题。 5.“村居”你能理解吗?(乡村人家) (过渡)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 点评:第一,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精美的国画作品,倾听老师的抒情解说,使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国画的特点——空白,为后面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埋下伏笔。第二,由课外国画引入课文插图,让学生给画取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轻松地说出了各具特色的画名。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师:老师本来想范读,可今天嗓子不好(确实嗓子哑了),你们愿意代老师读吗?代老师读,一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们马上就要代表老师读了,预习时读了几遍?为了替老师争光,你们把这首词再读两遍,怎么样?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 点评:老师以自己嗓子不好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请学生做小老师代老师读,为老师争光。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为了能当好小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小老师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点评: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老师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老师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做小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你们再准备准备,好吗? 2.指名背诵。 点评: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吴音;卧剥莲蓬) 点评:教学内容疏密有致,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老师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封!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诵。 点评: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 1.读到现在,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2.老师范读。(动作表情适当夸张,展现出老人的亲昵、小儿的顽皮) 3.各自练习。(可设计动作) 4.指名读。 5.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弃疾先生是什么态度?
6.对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谁了解?(课件:介绍辛弃疾).7.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辛弃疾“喜”什么? 8.刚才我们给这幅图起了个名,现在能不能在这幅图上题一句话? 9.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点评: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词内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点评: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二、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原型启发,营造氛围。
教学以画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2、读通全词,整体感知。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插图内容或查工具书,弄清下列字及词语的意思:“茅檐”、“锄豆”、“卧剥”、“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再运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真正做到读懂课文。4、熟读背诵,领会词境。学生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行尝试诵读,在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5、开放资源,拓展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宋词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宋词介绍、名句讲解等。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6 清平乐 村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这首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学过程: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介绍词的特点:《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遇到不懂的词语查词典解决。 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1.自读、反复诵读,读准读音;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èi)、翁媪(wēng ǎo)、剥(bāo)2指导读出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模仿练习朗读。注意:剥的读音。3.指名朗读。4.交流汇报1)翁媼”是什么意思?2)词中“无赖”的意思怎样解释?3)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5.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三、指导生字书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过程:一、揭题引趣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都,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一样,词,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枝艳丽的奇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二、品读词句,生成画面。1.指名读想象:板书、交流。A乡景图(1)板书,并读出词句。(2)想象乡村风景。(3) 指名读1、2两句。B相媚图(1)显示画面,指名回答并板书。(2)激发想象,再现情景。想象一下,如此恩爱的一对老夫妻,操着柔柔的吴地方言,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3)创设情境,小组表演“翁媪对话”。(4)点击“醉”,理解“醉”的含义。此时此刻,酒后略带醉意的翁媪还可能陶醉于什么呢?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5)指名交流,相机引导。(6)教师质疑。作者辛弃疾认识这对相亲相爱的老夫妻吗?为什么?所以说,这“谁家翁媪”是说——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一对老夫妻。板书——劳作图 剥莲图。
C劳作图(1) 观察画面,揣摩人物内心。(2)师生角色模拟,合作访谈,体会老大、老二的孝顺和勤劳。(3)现场分别采访。采访老大:(锄豆的老大在哪里?)老大,天气这么热,瞧你累得满头大汗的,怎么不歇歇呀?平常家里的农活都是你干的吗?为什么?今年的豆子长得怎样啊?高兴吗?为什么?采访老二:(编织的老二在哪里?)老二,你这织鸡笼的手艺可真高啊!跟谁学的呀?织鸡笼干什么用啊?教师小结多孝顺,多勤劳的两个儿子啊!因为,美好的生活,还需要——劳动去创造啊!D剥莲图(1) 点击,显示画面及词句。(2)自由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3) 紧扣“卧”字,体会小儿的天真与可爱。小儿子是父母最喜欢的,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哪些词语,让你觉得他特别的可爱?(4)激发想象,体会“无赖”。(5)指名背诵类似诗句,体会儿童的天真。看着这样的画面,你会想起哪些关于儿童的诗句呢?(6)屏幕显示关于儿童的诗句,齐读诗、词。。
三、领悟意境,体会情感。1.总结全文,整体显示音、画。你觉得,用心走遍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心中的感觉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表达呢?2.指名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3.停顿符号,齐读全词。4.联系背景,体会情感。此时此刻,翁媪醉了,我们醉了,其实,最“醉”的人该是谁呢?为什么?可以结合你所了解到的辛弃疾生平来说说。虽然农村生活苦一些,但生活在山清水秀之间自有一番乐趣,夫妻相敬如宾,孩子们勤劳孝顺……5.教师小结。一个“醉”字,道出了词人辛弃疾内心强烈的愿望:向往和平、安宁、幸福的农村生活,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才留下了这千古绝作——《清平乐村居》。四、练习反馈1、课堂小练笔。现在,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根据这首词和插图,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想象画面中描绘的情景,改写成一个片段,内容多少不限。注意:展开想象,使画面有动有静,动静结合。2、点评反馈。3、布置连接成文。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辛弃疾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金戈铁马的豪放,也有田园风光的委婉。课后,希望大家再去读一读他更多的词作,去了解他的作品风格,了解他的一生!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乡景图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图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劳作图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剥莲图 教学反思:《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