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兰河传》是知名作家萧红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创作原型,以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创作的一部独语式散文体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写于萧红漂泊香港的时期,当时的她身处孤寂的困境之中不能自拔,寂寞的心情使小说从头到尾都渲染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气氛。小说独语式的叙述方式新颖别致,以儿童的口吻述说回忆之城,叙说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萧红的寂寞情结是她终生不能释怀的包袱,但却使作品形成了别致寂寞的诗化风格。萧红以她熟练的回忆手法、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创作了这一曲呼兰河的挽歌,造就了她“回忆式”小说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从异乡又奔向异乡,这愿望该多么渺茫!而况送我的是海上的波浪,迎接着我的是异乡的风霜。”[2]萧红终身漂泊无依,寂寞情结始终是她精神殿堂中举足轻重的一个,也是萧红创作的情感源泉。《呼兰河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她的寂寞情结。本文从呼兰河的文化氛围、童年往事的追忆、独语式叙述方式和诗化风格来解读《呼兰河传》中作者流露出来的寂寞情结。关键词:《呼兰河传》;寂寞情结;文化氛围;叙述方式;诗化风格Abstract"HulanRiver"isthefamouswriterXiaoHonginherownchildhoodasprototypes,withlocalcustomsandpracticesofHulanRiverforwritingmaterials,amonologuetypeprosenovels.ThenovelwrittenbyXiaoHongdriftinginHongkong,theninherlonelypredicamentinextricablyboggeddownin,lonelymoodmakesthenovelfromAtoZrenderingalonelysadatmosphere.Thelanguageofthenovelandelegant,refinedextraordinary,tocreateapoeticstyleofthelonely.Thenovel'snarrativemonologuestylenovel,thechildren'sstatementofmemoriesofthecity,narratestheinnermostfeelingsofloneliness.XiaoHong'slonesomecomplexisherlifelongcannotgetthebaggage,buttheworkformeduniquelonelystyle.XiaoHongwithherskilledmemorytechnique,lyricalprosestyle,muddyheavyandlightpen,wroteabiographyoftheHulanRiverelegy.Madeher"memories"novelsofculmination.Thecontradictionhascommented"HulanRiverbiography":"itisanarrativepoem,acolorfulfolkpainting,aplaintiveballad."[1]7"fromexoticandadesireto,thishowslim!Moreover,Iwassentwavesofthesea,waitingformewasafrost."[2]Xiaohonglifelongwanderinghelpless,lonelyfeelingisalwaysherspiritualpalaceinaplayadecisive
role,emotionisalsothesourceofXiaoHong'screation."HulanRiver"betweenthelinesarefilledwithherlonesomecomplex.ThispaperfromtheHulanRivercultureatmosphere,childhoodmemories,monologuenarrativestyleandpoeticstyletotheinterpretationof"thebiographyof"HulanRiver"inhislonelinesscomplex.Keywords:"HulanRiver";Lonesomecomplex;Cultureatmosphere;Narrativeway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前言1一呼兰河的文化氛围,体现萧红的情感孤寂1(一)生存环境的闭塞1(二)物质生活的匮乏1(三)精神层面的空虚2二童年往事的追忆,体现萧红的心灵寂寞3(一)寂寞童年3(二)追忆童年4三独语式叙述方式,述说萧红的悲凉生活4(一)女权意识的独语5(二)寂寞灵魂的独语5四独特的诗化风格,营造出悲凉基调6(一)老胡家家破人亡的生活童话6(二)有二伯自圆其说阿Q式的精神童话7结语8参考文献8致谢9III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前言《呼兰河传》是萧红病重时期的作品,塑造的是作者理想中的象牙塔,而这个象牙塔却又是真实的,它不是完美的,它有着孤寂和凄苦。而这一寂寞情结在萧红心里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呼兰河是萧红寂寞内心的一次历程,是一次回忆的简单行走。萧红写作时的心绪起伏与情感波动,使小说弥漫着让她无以摆脱的生命荒凉。对人生孤寂痛楚的感受,对生命苍凉彻骨的体验,构成了她作品的又一种魅力。一呼兰河的文化氛围,体现萧红的情感孤寂在《呼兰河传》中,呼兰河是寂寞的,呼兰河人是寂寞的,萧红的心境更是寂寞的。整篇小说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寂寞氛围。从呼兰河中所笼罩的寂寞氛围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萧红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手法营造出悲凉和孤寂,从而留下自己寂寞情感的印记。(一)生存环境的闭塞呼兰河小城,生存环境闭塞窒闷,死气沉沉,可以说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就如同刚刚过世的作家马尔克斯,在他的《百年孤独》一书中对马孔多小镇描写的一样闭塞。生存环境如此的偏远闭塞,是必会造成呼兰河这个小城市物质生活的极端落后,以及呼兰河的百姓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和空洞,而百姓们的精神层面的无知又反过来加剧了呼兰河生存空间的闭塞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于是,呼兰河人的生活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变的如此之寂寞。呼兰河的人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一年之中的每个季节,无论春秋冬夏,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穿上棉衣,脱下单衣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默默地承受着,没有吹吹打打,也没有大操大办,一切都悄无声息。呼兰河城与“繁华”二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东到西,一条从南向北,除了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金银手饰店再与其他,即便是这些小店销售的也只是陈年旧货,没有时新花样。呼兰河仅存的一点新意就是挂着夸张牙齿招牌的牙科医生、农业学校和高级小学,但这在呼兰河人眼中却是特立独行的,与呼兰河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最终只好流产于这世俗与陈旧面前了。这就是保持着原始社会封建传统思想的呼兰河人民,这就是与现代文明几近隔绝的呼兰河城,这就是沉滞寂寞、封闭落后的东北乡土社会。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渲染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二)物质生活的匮乏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呼兰河的人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冬去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变更,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他们的生活要求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类似于中国农耕时期自然的原始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追求是简单的,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穿衣吃饭,吃顿小葱拌豆腐就是人间美味了,开间豆腐坊就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了;他们的生活目标是简单的,只希望能够吃饱穿暖,冷的时候有间屋子避寒,热的时候有棵大树乘凉。又有谁能知道这些简化的生活蕴含着呼兰河贫穷和闭塞赋予他们怎么样沉重的辛酸?这正印证了一位学者的表述:农民就是生存的简化。[3]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在呼兰河这地方是泯灭的。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都是听之任之。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没有对生命的热烈追求,听从上天对命运的安排。重复单调的生活,毫无生机的环境,经过萧红幽默清新的语气陶染后,让人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沉闷和孤寂。(三)精神层面的空虚呼兰河人的心境也是孤寂和淡漠的;比如文中说到王寡妇的独生子生生被淹死在河里,冯歪嘴子的私生子活活饿死在磨坊里等等,都是仅仅造成一时的轰动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回想起来没有一点儿恻隐之心。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有很多,所以呼兰河人丧失了怜悯之心反而不觉得羞愧,完全忽视这一真实存在于身边的悲剧也是正常的心态。呼兰河人的生存环境是死板和枯燥的。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人烟稀少,在路上很少见到行走的路人,即便是有也只是一星半个。村庄也不是一个接一个的,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很远,如果不是呼兰河人,根本找不到进村的路。一旦到了冬天,呼兰河小城俨然成了一座空城,愈发显得荒凉与沉寂,除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路上几乎见不到一个人,仅有的几户人家也是关门闭户,悄无声息,一片静悄悄的景象。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是寂寞、荒凉,拨开寂寞的氛围,能清晰地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对寂寞氛围的描写,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也通过平静的叙述,彰显了写实主义的力量。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年幼无知,无意识地违背了传统守旧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结果被封建迷信活活折磨致死;呼兰河的女儿萧红思想进步,有意识的反抗着传统守旧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怀着寂寞的心情,在全民抗日斗争的时代中,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萧红在抗日斗争的危难时刻,书写这寂寞的呼兰河城,描写她童年时期所见所闻的荒凉生活,是不是因为她孤身一人旅居香港,借助怀旧来抒发自己的寂寞情怀呢?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家作为故事的编撰者更是如此,每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就会不同,所流露出的个人感情自然不同。萧红在创作风格上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与她心境相同的寂寞基调,《呼兰河传》也顺其自然的被她精心营造出了一个寂寞荒凉的氛围。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二童年往事的追忆,体现萧红的心灵寂寞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消解的无家悲凉感。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纠缠着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作。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惆怅,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一)寂寞童年传统守旧的“重男轻女”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寂寞,萧红的母亲早逝,她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就续了弦,后母对萧红非常冷漠,时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萧红,她的父亲也不知道如何关爱子女,只是一味地非打即骂,祖母更是厌恶萧红的调皮,甚至用大头针扎她的手指,正是这些所谓的亲人伤害了萧红的幼小心灵。但在这遭受种种磨难的童年中,唯一能带给她欢乐的就是宠爱她的祖父,这是她童年仅存的温暖之处。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尤其是在她回忆起童年时代和祖父相处的愉快时光时,弥漫着对童年的留恋之情。萧红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那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4]从这件平常不过的小事上可以看出,有祖父参与的童年对于萧红来是多么值得怀恋,与成人之后她的萧索生活形成多么大的反差。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最美的时光,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退了苦难却深刻了幸福,从而给人以重振旗鼓、积极生活的勇气。对于期盼关爱与温暖的萧红来说,寂寞而又孤单的童年生活毋庸置疑是苦难的,然而仅仅针对作家萧红而言,这却是她奔流不息的精神支柱和最富有的创作源泉。她在漂泊异乡的生命后期,清醒的认识到了男性的不可靠,对男权社会彻底失望,于是开始在残酷的现实之上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港湾。这个精神港湾影射和外化了她存在于脑海深处的家乡。萧红通过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诗化描述,消解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在现实生活中,萧红没有在社会中大展拳脚展现自我的机会,她却在文学的殿堂中凭借自己的文学才情寻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把寂寞情结安放于象牙塔,在艺术和文学的世界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乌托邦。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二)追忆童年童年的丝丝温暖是她成年寂寞心灵的映衬,在香港漂泊时,萧红愈发得孤单寂寞,也就愈发得怀念童年生活,从而呕心沥血的创作出了《呼兰河传》。茅盾在为萧红的《呼兰河传》作序时曾说: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从而《呼兰河传》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寂寞的笔调。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径直将童年记忆作为书写对象,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显然使这一寂寞怀旧情结得到了更加突出的体现。以写实的方式,通过对苦涩童年记忆的真实呈现,既使童年的纯真幻美得到再现,又使自我精神优势得到印证。萧红久久不能忘却童年时代所遭受的伤痛和苦难,因而《呼兰河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述说了母亲对她的恶言恶语、父亲对她的严厉淡漠、祖母对她的反感厌恶,书写了家乡的封闭与落后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私生子的悲剧等等。萧红在历经了内心的折磨和生活的苦难后,印象中想要逃离的家乡却变成了她寂寞灵魂的归宿。这些变故使成人之后的萧红换了一种眼光看待家乡,家乡在她眼中固然封闭落后,家乡的人民思想固然麻木愚昧,甚至愚昧得使她痛心,可它又是包容的,其中蕴含着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人情冷暖。就像傍晚时分天边变化万千的火烧云,就像后花园中芳香扑鼻的玫瑰花,就像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草丛中调皮的蚂蚱,他们不辨生死,是转瞬即逝,是恒远。萧红在漂泊的寂寞生活中寻找到一种能准确表述自己和家乡紧密联系的笔调,以散文的形式,重新确认了自己与家乡,与呼兰河之间的血肉联系。这三者之间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萧红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寂寞的,她的寂寞贯穿她生命的始终,包括她的生活,她的情感,她的命运,她的终结。萧红出生于一个北方寒冷的小城,如果把她的一生当作是一场赛跑,呼兰河小城是她的起跑线,香港便是她的终结点。临终前,她写下的“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初,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语句,不仅流露出她内心寂寞的情结,也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志向。偶然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呼兰河传》,泛黄的页面,陈旧的气味,似乎在述说着她的寂寞和淡然。翻开书,寂寞的灵魂绽放;合上,灵魂的寂寞绽放。正是这部饱含黑土深情的思乡之作,让萧红打开珍藏已久的乡恋之情,让思绪重返遥远的呼兰河故园。三独语式叙述方式,述说萧红的悲凉生活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独语是一种内敛的叙述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就是指作家以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写作背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写作素材,以接近于自传体小说的形式自我述说。(一)女权意识的独语《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萧红以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原型,以儿童的视角、自说自话的方式述说童年寂寞与悲凉的生活。而萧红童年时的苦难和成人之后遭受的无尽的伤痛根源在于萧红是个女人这个事实。这些痛楚造就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也造就了她的不朽之作。萧红说: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6]她的这句肺腑之言不仅饱含着作为女性的无奈,也道尽了作为女性的寂寞和悲哀。而处于这种寂寞境地的萧红也只能借助文字来寻找一种自我安慰,寻找自己失去的乐园,因此创作出了这部独特的独语式小说《呼兰河传》,也奠定了萧红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地位。通过萧红《呼兰河传》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红的生命中,唯一存在的乐园就是她曾经失去的乐园。萧红有家但她又是没有家的,由于她的叛逆和追求自由的行为,使她的家人渐渐疏远她,她大胆的行为不被家人乃至呼兰河城的人们所接受,甚至对她的这种我行我素的举动感到耻辱,因而家人与她断绝关系,致使她一生像大海中的孤舟漂泊无依。可是就在她生命终结的那一年,在她短暂而又悲凉的生命中,她终于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用明丽越轨的文字搭建了心灵的象牙塔,从而使她生命中的诸多不幸和荒凉与寂寞得以安放和排遣。呼兰河,那逝去的乐园,是萧红生命中独一无二真实存在的心灵港湾。(二)寂寞灵魂的独语《呼兰河传》是回家之作,是萧红写给自己的,是萧红在最寂寞、生命处于最低潮时期的灵魂独语。萧红深深沉浸在生命里,沉浸在那段美好的时光中。用生命在写作,用本能在表述,用悲凉基调阐释寂寞,用清新笔致书写自然。萧红用寂寞的语调记叙自己的童年,以儿童的口吻述说呼兰河城的人情冷暖。《呼兰河传》不是单纯的创作,更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萧红仿佛在述说着一部旧电影。而这部旧电影里有她自己、有疼爱她的外祖父、有严厉的父亲还有愚昧麻木的呼兰河人。萧红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7]祖父的去世使萧红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和精神的寄托,她变得更加孤苦伶仃,在她旅居香港的困苦时期使她更加怀念祖父,怀念那沁人心脾的温暖。看着自己日渐消瘦的脸庞,弱不禁风的身体,脑海里浮现出的祖父的身影就更加清晰,寂寞也随着怀念变得越来越深厚。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呼兰河传》通篇都是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整个故事,讲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讲述了呼兰河小城里发生的事情,讲述了那里人们的愚昧无知,从而形成了萧红独语式的叙述方式。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没有要求再现生活,而且允许虚构和想象,但萧红的《呼兰河传》通篇都在回忆,却也通篇都在叙写真实,这种主观的取材色彩,更加典型得印证了本文独语式的记述方式。这种浓郁的自传色彩、强烈的主观意识、女性的自觉意识,使独语式的叙述方式在《呼兰河传》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更使萧红的寂寞情结沉淀的更加久远。四独特的诗化风格,营造出悲凉基调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时已然有了心境的变化,经历了人生的颠沛流离,经历了感情的屡屡受挫后,萧红改变了对家乡的看法,家乡也在心目中从渴望逃脱的困境变成了心灵的港湾,哪怕它不是充满欢笑的天堂,也不是充斥着痛苦的地狱。那里是混沌初开之地,那里是她数次绝望后的希望之地。萧红在写作《呼兰河传》时的心境是平和的,她一边思索一边写作,她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孤寂和凄凉,再度赋予了《呼兰河传》中的人物以诗化的美,呼兰河小城也被她绘制成了一幅成人的童话世界。“《呼兰河传》由此讲述了一个生命本身的故事,它构成了人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的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8]萧红把这个“历史缩影”归纳总结为两个童话。回忆性的小说本身就具有童话的色彩,而童话又蕴含着浓郁的梦幻诗化的风格。《呼兰河传》这部饱含诗化韵味的回忆之作从以下两个童话真实的记录了呼兰河城人的生活方式。(一)老胡家家破人亡的生活童话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第一个涉及到的便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年仅十二岁,正值豆蔻年华,就被老胡家娶到家里做了童养媳。小团圆媳妇的到来让婆婆有了发泄的工具,稍一不顺心,就把小团圆媳妇当作出气筒,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为了给小团圆媳妇立规矩,整日整夜地打她,甚至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烙铁烫她。在婆婆的残酷毒打与虐待下,小团圆媳妇开始害怕了,整夜整夜地哭,到了最后就吓出了病。愚昧的人们谁也不知道小团圆媳妇得的是心病,都认为她是掉魂了,偏方吃了一副又一副,还请跳大神的为她叫魂,可是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起来。最后大家都把希望寄托于用滚烫的热汤洗澡驱鬼的等待中,然而老胡家这段无比欢乐和欣慰的时光一过,小团圆媳妇已经奄奄一息,迎来的却是她命丧黄泉的残酷现实。在悲叹小团圆媳妇境遇的同时,萧红是否也暗指自己的生命也将孤苦伶仃的消逝。她的心境是平和的,历经苦难的她在异乡寂寞地回忆着小团圆媳妇的夜夜哭声,却也让她再度感到命运的寂寥。更让人觉得悲从中来的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她,她非但没有一丝的愧疚,反而心疼买小团圆媳妇花的那5000吊钱。小团圆媳妇的死本身就是带有童话色彩的,萧红以平和的心态远望时间记忆里的人鬼斗争,最后终将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她愈发的感受到命运的寂寥,也就愈发得寂寞。第二个涉及到的是老胡家的大儿媳妇,大儿媳妇温顺能干,人长得不肥不瘦,声音不大不小,正合适他们这样的人家,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在这个大家庭中,她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在老胡家经历了一场至关重要的生死搏斗后,她童话般地消失了。她的消失很值得深思,她为什么跑?她是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人总是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萧红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又何尝不向往着自己的幸福呢?当初萧红为了寻求自由,背井离乡,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她追求幸福屡战屡败的时候,又回望起家乡的人情世故。她是寂寞的,她是冷静的,她是迫不得已的,她是悲戚的。第三个涉及到的是那个婆婆,她在树立家长的威严与地位的过程中却成了半个疯人,这个奋力挽救儿媳妇生命的婆婆,在失去了两个儿媳妇后,就真的让人寂寞无语了。(二)有二伯自圆其说阿Q式的精神童话萧红自始至终对有二伯都怀着一颗同情之心,有二伯虽然赤贫如洗,虽然经常骂骂咧咧的发泄私愤,但他对主子却是忠心不二的。古怪的性格,其实是因为命运的乖舛;激烈的言辞,不过是发泄对现实的怨气。萧红把有二爷塑造成一个具有人性美特质的形象,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挡他热爱生活的脚步,性格古怪的他居然带着萧红逛起了公园。虽然是去逛公园,但是他却没有钱来支付门票,只能在外边远远地观望,生活的困苦、经济的拮据,造成了有二伯生命里无法消解的凄凉。他是寂寞的,“他很喜欢和天空中雀子对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这只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精神满足的慰藉。他的行李是破破碎碎的,他吃穿用度都是破旧不堪的,最后只能靠偷主人家的东西变卖才得以生存。他尽管过着如此凄苦的生活,尽管小偷小摸,却还忠心不渝地看守主人家的东西,他沉浸在自己的荒凉的精神世界里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总能自圆其说。他就像期盼圣诞节到来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就是圣诞老人的礼物,他在向他的精神世界索取他想要的东西,从而得到了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有二伯的梦想充斥着他整个精神世界,也展现了他热爱生活的一面。有二伯演绎了轰轰烈烈的“跳井、上吊”的虚假场景,可是却在夜深人静时躲在某个角落里,哭红了眼睛。在萧红眼中有二伯是可怜的,他的阿Q式自圆其说的精神是洋溢着童话色彩的。萧红描绘的这两幅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童话场景,使整部《呼兰河传》都弥漫着寂寞的诗意氛围,从而使作品形成了一种诗性的风格。萧红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留恋,她心境平和地刻画着呼兰河城里的每一幅真实的画卷。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她似乎在这时间的隧道里找到自己永恒的空间,来忘却现实的凄凉处境。同时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悲凉情绪贯穿这故事的始终。正如张抗先生所说:萧红的自尊心很强,同时却又很脆弱,因此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是在寂寞孤独中度过的。[9]萧红悲凉的景况诗化了记忆里的旧事。结语《呼兰河传》在单调荒凉的乡村风俗图画上,以色彩明朗雅致的描绘,含着泪抒写悲愤和孤寂,以独语式的叙述方式,诗化的风格,直观抒写了闭塞而寂寞的呼兰河小城。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一切都是萧条而又近乎愚昧的。萧红对这颇具原始野性的北方小城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的精心描写,批判和鞭挞了世俗恶习和病态的社会心理,也隐含了萧红对美好现实的憧憬和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萧红满怀悲凉凄婉的心绪回忆自己寂寞的童年和山河破碎的故园,忧愤深广而情真意切,潸然泪下却依然充满希望的微笑。可以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经历了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遭受了痛彻心扉的精神磨难之后,在寂寞中不甘落后,自尊自强,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生命力。诚然,这也是她借助回忆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思考人生,反省自我,重拾遗失的激情,振奋抗争精神,追寻梦想中的乌托邦。正是如此,萧红的创作视野才没有仅仅局限于述说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小说通篇渲染了苍凉悲愤和寂寞萧瑟的氛围,通过对这个闭塞落后的北方小城的细致勾画,深入挖掘了中国北方农村在封建社会与传统文化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与精神堕落。萧红为呼兰河作传,其实是在大时空跨度的民族文化背景上精心雕塑本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的“微缩景观”。参考文献[1]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文集(长篇小说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7.[2]萧红.呼兰河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218.[3]王金城.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呼兰河传新论[J].北方论丛,2003.177(1):78-82.[4]萧红.萧红小说全集.后花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46.[5]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52.[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38—239.[7]吴晓东,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当代文学研究网,http://wwww.cul-studies.com.[8]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8.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致谢本文的写作是在学生的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一直都在给予我耐心、细致的指导,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老师在写作方法、思考思路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学生许多受益匪浅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更新、完善文章。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一直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学生,那种可贵的治学精神和为师风范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此论文成文之际,学生诚挚地向老师表示感谢,感谢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