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素养限时练16课件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素养限时练16课件新人教版

ID:943918

大小:235.5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综合素养限时练16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D.今年的肺炎大流行,已经使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了免疫识别,未发病的人群获得了一定的免疫力,所以今冬明春应该不会再有新的流行爆发,但可能出现零散病人。 【解析】选C。A项,新冠的“冠”应读“ɡuān”;B项,“祟”应为“崇”;D项,“爆发”应为“暴发”。 【解析】选C。A项,症结,指腹中结块的病,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符合句意,正确。B项,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福。指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符合句意,正确。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与“得到更多的治疗”意思不符。D项,厘定,整理规定。符合句意,正确。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解析】选C。C项,【丙】处,“在一大群人中,厘定谁优先”解释说明“年龄的作用”,故分号改冒号或者破折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与德国近日连线时,对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做出预测称,疫情下个冬天是否暴发还不好说,有可能持续一两年。B.张文宏预计,今年夏天大多数病例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疫情会经历一个低谷。但过了夏天,到下一个冬天是否再复发,现在不好说。 C.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陈希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应当习惯于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否则人们的生活将回不到常态,这是可能出现的情况。D.不过,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冠状病毒感染后免疫力可持续几年,新冠病毒为同属成员,人群获得的免疫力也会持续一段时间,来继续抵抗病毒可能再复苏。 【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语序排列不当,“张文宏在与德国近日连线时”状语语序存在问题,应改为“近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与德国连线时”。C项,表意不明:“我们应当习惯于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否则人们的生活将回不到常态,这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清。D项,结构混乱:“人群获得的免疫力也会持续一段时间,来继续抵抗病毒可能再复苏”句式杂糅。“来继续抵抗病毒可能再复苏”是“来继续抵抗病毒”与“病毒可能再复苏”的杂糅,删去“可能再复苏”。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阻断敌骑的行动。但它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关、亭、堡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各战国长城,长度超过1万千米,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据测绘,明长城总长度为千米。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1961年,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摘编自《中华大百科全书·长城》) 材料二:在布局上,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凡是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创造了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多种结构;在沙漠中还采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到明代,砖制品产量大增,明长城许多城墙都以巨砖砌筑,这不仅方便了施工,而且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质量。还有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摘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材料三: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在城墙外侧建垛口墙,垛口墙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和礌石孔。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以住宿巡逻士兵和储存武器粮秣,使长城的防御功能大大加强。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往往建筑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临近的三个烽燧必须都在彼此的视野范围内,以便于随时察看和传递消息。 长城防线上还建有城堡,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大多配置在长城内侧。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堡城或称边堡,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等,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长城沿线的关城大小不一,数量众多。有的大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摘编自国家文物局网站《历代长城概况》) 5.下列对材料中“长城”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而且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B.长城的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为了既能控制险要,又能节约人力和材料,城墙往往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C.烽燧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情报传递系统,往往建筑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之处,一旦发现敌情,为便于相邻烽燧察觉,白天放烟,夜间则举火。D.长城防御体系中还建有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等不同级别的城堡,它们一般建筑在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 【解析】选C。A项,“其中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而且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一中“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各战国长城,长度超过1万千米,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和“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据测绘,明长城总长度为千米”,据此可知,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但不是修筑里程最长的朝代。B项,“城墙往往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凡是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 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可知,“关城隘口”设在险要之处,而“城墙”只是充分地利用地形来建筑,并不是设在险要之处。D项,“长城防御体系中还建有卫城、守御或千户所城和堡城等不同级别的城堡,它们一般建筑在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三“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堡城或称边堡,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等,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可知,并不是长城的所有防御体系都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只是堡城与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而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有近有远。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而建筑的,以城墙为主体,配有大量的城、关、亭、堡的防御体系。B.长城的布局主要依据地形,重点是控制险要之处;建筑材料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为原则,建筑结构多样化。C.长城外侧的垛口墙上部设瞭望口,下部设射洞和礌石孔,明朝时戚继光又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大大加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D.长城上的各种城堡有一个共同功能——防守据点,因此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而关城作为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其选位更是如此。 【解析】选D。D项,“因此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理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材料三“卫城、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可知,并不是各种城堡选位都在易守难攻之处,只是关城无论大小位置均选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 7.(多练一点)根据上述材料,再概括出长城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大依据。(4分)(1)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更是人类历史的奇迹。(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解析】本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再概括出长城能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大依据”,依据原文材料一“历史上,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可知,长城的修筑时间漫长;由“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等15个省区市”可知,长城的修筑工程难度之大,但长城依然岿然不倒,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和毅力。材料二,“在布局上,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据此可知,长城在设计上非常科学、完美,在建筑艺术上技能高超,在建筑装饰上技术精细,匠心独运,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2)长城的工程巨大,修筑的时间漫长,施工极为艰难,体现了中华民族先辈们的坚韧和毅力。(3)设计科学、完美,建筑艺术一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解析】选D。A项,“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意为“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其中“而”,可不翻译,表并列关系,连词;“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意为“到了最后什么也没有看到,却仍然不想回去”,其中“而”,但、却、可是,表转折关系,连词。二者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B项,“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意为“那么国家以后将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其中“且”,将会,副词;“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意为“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其中“且”,那么,连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不同。C项,“而卒以大兴”意为“但最终凭借此大大兴盛起来”, 其中“以”,凭借,介词;“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意为“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推去(这份职务),不去就职”,其中“以”,用、通过,介词。二者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D项,“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意为“正是他们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其中“乃”,正是、是,表判断,动词;“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意为“至于为义理所激发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是有不得已之处”,其中“乃”,是,表判断,动词。二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立论“人重而物轻”,然后对比说明“人重而物轻”与“物重而人轻”的不同结论,进而说明古代圣人能够得守天下全在于“人重而物轻”。B.作者认为,君主只有胸怀大度才能得人心,才能以此守护天下;相反,如果过于在乎拥有天下而一味用权术来留住天下,那么天下最终会弃他而去。C.文章第三、四段以秦、隋史实为例,说明这两朝皆因为认识到“人重而物轻”而得天下,后又都以为“物重而人轻”,于是行苛政,以致速失天下。D.本篇史论,以史为据,借古讽今,意在以秦、隋重天下而轻人心导致快速灭亡的历史覆辙,委婉告诫北宋统治者修德行、行仁政而得天下人心,以使江山永固。 【解析】选C。C项,“文章第三、四段以秦、隋史实为例”分析有误,阅读原文,文章第三段以隋史实为例,但第四段是作者发出的感叹,与秦、隋史实无关。另外,作者以秦、隋的史实为例是来说明“物重而人轻”导致失天下的道理,而没有说明他们得天下是因为“人重而物轻”。 11.(多练一点)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解析】首先,“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中的“矣”,“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中的“也”,“何者”中的“者”,这三个均为句尾虚词,据此可知此三处后应断开;“而以术留天下”中“而”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属于句首虚词,此处前应断开;“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中两个“守天下”,中间要断开;“则常恐天下之去我”中“则”为连词,用于一句话的开头,所以此处应断开。 答案: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 12.(多练一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中的“所以”“甚密如此”“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2)句中的“莫之救”“则”“无以”。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附【译文】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这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古代的圣贤,他们之所以取得天下,并不是他们驱使人得来的;他们守天下,也并不是劫持而留住人的。天下人自己来依附,不得已做了他们的头领。我没有驱使天下的利,天下自己却来了。这样,离去的权力就在君王而不在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人重物轻。像我和别人交往,通过自己请求得到,不如让别人邀请而答应他;自己固守着,不如让他不忍心离开我然后给予他。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从前三代的君主,长久地拥有国家,后代是赶不上了。然而,国家灭亡之快,没有赶得上秦朝和隋朝的,他们都是二世就灭亡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那么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这么看来,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攻取梁国,灭掉陈国,统一了天下。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都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无所依赖。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最终凭借此大大兴盛起来。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做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们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子路曰:“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颜渊曰:“______________,无施劳。”(《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节选)》)(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答案:(1)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愿无伐善(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5)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