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
——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32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答案 D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宾语前置句。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
32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2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仰观宇宙之大 D.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判断句。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C项“于”应译为“到”。
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32
解析 两处倒装是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沛公军霸上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
解析 A项承前省略主语。B项“军”后面省略介词“于”。C项“使”后面省略“之”。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④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32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呢”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一、如何审出得分点
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而且特别重要。文言翻译的审题有两点:一是审句子的内外语境,二是审出得分点。
翻译评分是因点赋分,译出得分点才给分。因此要译好句子,拿到分数,必须知道该题的得分点在哪里,这样翻译才有目标,才有着力点。文言译句常见的得分点主要有关键词语(实词、虚词),重点是实词;特殊句式。审出得分点的方法有:
(1)审出关键词语。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一类是虚词。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重点是动词;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32
(2)审出特殊句式。①寻标志。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②联语境。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等,这时就需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的句子。
二、落实得分点——关键实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下面五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1.古今要区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要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活用要译准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义。
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1)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2)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3)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4)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2
(5)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疑难要推断
对于疑难实词,要借助字形推断、邻字推断、对称推断、联想推断、语境推断等多种方法推断其义。
刘承规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皇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选自《宋史》卷四六六)
如要翻译上句,“羸瘵”一词极其陌生,是“拦路虎”。这时可用字形推断法,“瘵”是形声字,从“疒”旁,可推知与“病”有关;也可用邻字推断法,如“羸”是“衰弱”义,“瘵”紧随其后,应为“积久成病”义。因此,“瘵”是“病”义,在句中译为“多病”。
需要注意:几乎每道翻译题,都有这样极其陌生的实词,对此,千万不要慌张,要坚信借助学过的多种推断方法一定能推断出来。
5.专用要理解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知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知识、一个专用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用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的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节选自高启《独庵集序》,有删改)
(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采分点:“间”“晤”“拭目”,语意通顺)
32
(2)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采分点:“旋”“序”“识”“区区”)
参考译文
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我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一天,他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口中所讲的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相似啊。我现在可以借此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因为特别喜欢他的诗文,每次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就经常躺着读而且百读不厌。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与人论谏书
杜 牧
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改)
(1)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进谏的人)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采分点:“治平”“烹身”“中道”,语意通顺)
32
(2)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采分点:“骨肉”“规诲”“曲释”,语意通顺)
参考译文
我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方法。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人的缺点,才造成这样的结果。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那些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的情况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呢?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节选自苏轼《论特奏名》,有删改)
(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采分点:“阙远”“病”)
(2)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采分点:“黩货”“贪冒”)
参考译文
32
臣等认为自古以来天下之患,无过于官职冗余,人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弊端,却不能去除这弊端。流弊达到极点,到了今天,一个官职空出,大概有四五人去追逐,争夺成一团,廉耻尽丧。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臣等认为,通过恩榜得到官职的人,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恳请圣上,明令大臣,凡名列特奏名的举人,只能按照近日圣旨的安排,仍然下诏殿试考官严加考核,录取一二十人,确实有学问,词理出色的人,可以允许授职,其余的人都补文学、长史之类的职务,不必在意选限,以免积累下来的弊端日深,增重不已。
三、落实得分点——重点虚词
1.审察
看看句中有哪些虚词,它们是处于句中、句首还是句末,分别有什么意义,起什么作用。
2.落实:结合语境逐一落实
(1)分清词性
代词: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做出合理的翻译。连词:并列、顺承、修饰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则要翻译。语气词:要译出合理的语气。
(2)突破高频虚词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虚词中的6个一级高频虚词,尤其是“以”“其”“而”“为”等,它们只要在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3.检查
虚词的翻译,最容易出现赘余现象。译后要检查有无赘余。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节选自《晋书·鲁芝传》,有删改)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采分点:“以”“率”“以为”“先驱”,大意对)
32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采分点:“以”“履”“素”,“为”后省略“之”)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节选自白居易《白洲五亭记》,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采分点:“其……乎”,表推测的固定句式)
参考译文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当时是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翁闭门力学,尽读先世所遗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节选自王阳明《遁石先生传》,有删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他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采分点:“或”“辄”“相”,大意对)
四、落实得分点——特殊句式
1.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要落实特殊句式的翻译,前提是能准确发现特殊句式。
(1)抓“标志”
如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倒装句,标志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边读原文边试着翻译一遍,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留意。如果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
(3)析结构
有时,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省略句尤其要重视此法。如缺少主语、缺少宾语甚至缺少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如“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地名前往往省略“于”等,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32
具有了发现特殊句式的能力,就可以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准确答题了。
2.落实句式翻译要求
(1)加上标志词:判断句加“是”字,被动句加“被”“受”字。
(2)调整翻译语序:倒装句,要回归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3)补充词语: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省略句已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①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②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③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a.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b.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c.补出省略的成分;d.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有删改)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答案 (1)(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采分点:“甘”“考”“遗”,句式)
(2)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采分点:“穷”“欲”,句式)
参考译文
浮槎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祐二年,李侯凭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兼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并饮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石池漫流那类的水。(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呀。
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溪潺潺流淌的声音,喝着清澈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游士失职之祸》,有删改)
(1)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些都是干扰百姓败坏国家的人,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采分点:“蠹”“支”“堪”,大意对)
(2)(至于)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一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采分点:“椎”“鲁”“怨”“先”)
参考译文
32
春秋末期,直到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上至)那些谋士说客、谈天说地修饰文词、辩论“坚白同异”之类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会学鸡鸣狗盗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那些)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该有官吏的数倍和农夫的一半那么多。这些都是祸害百姓败坏国家的人,百姓如何能够供给而国家又如何能够承受呢?
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四类人都是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而去奉养别人,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职守,那么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因为当时凡是优秀杰出的民众大多被作为客卿奉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至于)那些努力耕作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一些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要反叛,也没有人带领他们。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一)译准关键实词、重点虚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
(选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删改)
(1)若为士而生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
3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若”“季”“其”“视”“互市”“殊”“矢”)
(2)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采分点:“斯”“披”,“如获重宝矣”)
参考译文
幸运地生在圣明强盛的时代,西南地区云南的车马,可以直通东北的辽阳;岭南边地的游宦和商人,可以横游河北一带。在这万里的区域内,有什么事物不能耳闻目见呢?如果士人生在南宋末年,他们会把河北、陕西的土产,看成外国的产品;与外国通商所换得的皮裘、帽子,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而帝王的子孙,在深宫中长大,御厨里正飘着米饭的香味,却想观看种田的农具;宫女正在剪裁华美的衣服,却想象着机杼织布的情形。在这个时候,打开图册一看,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啊!近年来写了一部书,名叫“天工开物”。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质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予凄然为诵其全什①,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②也。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选自明·钟惺《赠唐仲言序》,有删改)
注 ①什:篇。②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采分点:“察”“审”“悯默”)
(2)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采分点:“为己”“矧”)
参考译文
32
我的同乡杨修龄曾经对我说:“华亭有个叫唐汝询字仲言的人,五岁时眼睛就失明了,现在五十多岁了。从五岁到现在,他听到别人朗诵就记背,记背下来又自己加以理解。而且他又能凭自己记下来又能理解的内容,独立创作诗文。他又为古代的诗文作注,都不少于数十万字。……”我听他这样说,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
过了两年,我经过白门,恰好碰见唐仲言。用杨修龄先生的话来验证,都符合他说的。唐仲言回华亭几个月后又和我碰面,朗诵我的《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两句。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唐仲言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将他的一生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情上。因喜爱诗文而自己朗诵的人,诵读诗文是为了自己;转而对他人朗诵,为的是别人。人们为了自己而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所以说:唐仲言是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情上了。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采分点:“既”“吊”,状语后置,语意通顺)
(2)从学于程颐的固然有很多君子,然而要找像尹焞这样正直刚毅、身体力行的人却少有。(采分点:“求”“质直”“鲜”,语意通顺)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32
(选自《张耒集·投知己书》,有删改)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采分点:“工”“愠”“见”“戚”)
(2)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经常就是数千里。(采分点:“困穷”“就食”“活”“率常”)
参考译文
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多次行礼后(虔诚地)写信给您: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从事一种技能,而志向专一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他的技艺和本领上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隐曲情感。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当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时,即使自己想掩藏也不可能。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出仕后又困厄于州县十二年。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心胸。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经常就是数千里。像我这样处境困厄的人,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曾使自己致力于把文章写好,而又遭遇仕途的失意困窘,正好投合我所擅长的。所以早晚所接触到的事,事物的各种形态,放声高歌和痛哭,辱骂怨恨和愤怒,令人高兴和令人害怕的,令人喜爱和令人厌恶的,出驰入息,表面积极内心沮丧,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擅长,但是用心是专一的。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注]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32
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选自刘大櫆《游大慧寺记》,有删改)
注 李东阳:明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在佛寺之中立了道家的神祠,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采分点:“藉”“存”,状语后置,语意通顺)
(2)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采分点:“其”“推引”“何畏”,假设关系)
参考译文
我客居京城没事的时候,期间跟随友人在靠近京城之外的地方游玩,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能逐一记述。问了问,这里都是宦官的安葬之地。宦官选择葬地于此,竟然另外在葬地旁边建立了大寺。从西直门经过高粱桥,往西北再走三里左右,那里是宛平香山的畏吾村,有一座寺庙叫大慧寺。从很远的地方看,高出松树的树梢,它的中堂有座大佛,长五丈多,本地人也称呼它为“大佛寺”,是明武宗年间,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大慧寺的左边建了佑圣观,土阜的高平之处建了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写了碑文,并且在真武祠的外面立了石碑。当时,明世宗崇尚道术,宦官害怕他们的寺庙有一天被破坏,成为道院,所以在佛寺之中立了道家的神祠,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
让中朝贵人写碑文,本来像挟持他们不得不写的形势;而那些贵人,也是俯首低声下气,接受这样的事实又不敢不写。天下没有不了解他却可以要挟他让他一定这样做的情形,追究它的本源,必定是出于朝中的贵人和宦寺有故交。那些中朝贵人因为与宦寺有旧交,那么那些之所以成为贵人的原因,未必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而那些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却又与宦寺非常交好,却是担心宦寺转嫁灾祸于他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得患失吧。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选自《阳明传习录·教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
(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3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采分点:“歌诗”,“清朗”“均审”的使动用法)
(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他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采分点:“使”后省略“之”,“患”“自得”)
参考译文
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了。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
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他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①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②,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选自元·叶祐之《凌室记》,有删改)
注 ①光:今河南潢川县。②凌室:储藏冰块的房子。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淮水一带地区,有好几年没下雪了,并且连年饥荒。(采分点:“无冰雪者几年”倒装句,“荐饥”)
32
(2)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凌室的人采冰的用意,是为了圣人协和调理阴阳的事情。(采分点:“或者”“以为”“堪”“燮理”,“役民于严冬之际”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淮水一带地区,有好几年没下雪了,并且连年饥荒。光州的判官张士政先生,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光州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城和它附近的州郡主管官员,在仲冬时节必定收藏冰块备用,酷热时节用来缓解溽暑。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作为掌管冰室的长官,等到有冰就封藏,可以吗?”监郡说:“可以。”(张公)于是在光州城北门筑造冰室,命令属官万文宝监督建造工程。工程还没完结,傍晚就下起了大雪,平地上积雪超过一尺厚,层层冰雪堆得像土山,人们都认为这很祥瑞。张公命令把冰砍下运输储藏到凌室。等到事情完毕,河边的冰就融化了。大概是一个念头真诚,把它感召来了。这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凌室的人采冰的用意,是为了圣人协和调理阴阳的事情。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注],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袁枚《重到沭阳图记》,有删改)
注 风世:劝勉世人。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采分点:“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采分点:“奋”,奋发;“而”,连词,表递进;“于”,介词,引出对象;“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参考译文
32
古代的人往往对自己以前管理的地方多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大概是因为)贤能的人对待百姓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官而不能忘记他管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们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到白下做官。现在戊申年了,感激吕峄亭观察使多次写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里。傍晚摆酒款待我,听到缓慢而沉重的车行声,是吕峄亭派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不久,望见高高的城墙耸立,知道是沭阳新建的。几十个官绅争相来扶车。
过了半个月,天渐渐地飘起了雪花,这年将要到头了,不得已向主人辞别。吕峄亭坚持把我送到以前迎接我的地方……这次分别,我不能学太上道君的忘情,所以画了两幅图,一幅给吕峄亭,一幅给自己,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回治所,如果他想回来的话,迎接原来的官员像迎接到任的新官一样,如果当地的主人也想让他回来。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记下这篇文章,可以劝勉世人,不只是单单为了抒发朋友之间真挚的聚散之感。
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注]为荒泽。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选自白居易《白洲五亭记》,有删改)
注 鞠:皆,尽。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答案 (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采分点:“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目”,名词用作动词,看到)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采分点:“牧”,治理;“治”,安定,太平)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采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参考译文
从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溪水连着水中的小块平地,小洲的名字叫白。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诗道“汀洲采白”,于是就以此为它命名。其前不知有几十万年,其后又过了数百年,小洲有名字但没有亭子,全部是荒泽之地。
到了开成三年,弘农杨君担任刺史,才疏导四条水渠,疏浚两个池塘,建起三个园子,修筑五个亭子,种植荷花、竹子等,建起舟桥廊庑小室,还有游玩宴会休息(所用)的器具,这些没有不齐备的了。看那个跨于溪水和修长的小岛之上的,称它为白亭。处于两园之间,可以观赏各种花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与晨光嬉戏的,称它为朝霞亭。亲近清澈涟漪的,称它为碧波亭。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
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写书信并送给我他所作的图,请求我给他写题记。
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安康的缘由,在于兴利除弊,像改革茶法、改变税书等这类事。利益兴起了,所以政府有多余的财用;政务成功了,所以平日就有空闲的时光。因此有余力抒发高雅的情怀,建成优美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难道是偶然吗?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的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担心年岁久远,以后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这个名和字。当时是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选自苏轼《三槐堂铭并序》,有删改)
注 ①晋国王公:即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采分点:“以”“考”“必”“审”,句意通顺)
(2)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采分点:“望”“卒”“直通”;“不容于时”,被动句;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节)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时胡公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披甲戴盔的兵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像蛇一样匍匐进退,不敢抬头仰视。(采分点:“督”“介冑”“蛇”,句意通顺)
(2)文长都大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视为奴婢,感到可耻而不同他们交往,所以他的名声不出于越地。(采分点:“奴”“耻”“故”,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32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梅林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梅林约定:“你想要我做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自由出入。”胡梅林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旁若无人。胡公非常高兴。那时胡公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披甲戴盔的兵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像蛇一样匍匐进退,不敢抬头仰视;而文长凭一个秀才的身份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当时的那些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都大声地斥责他们,把他们视为奴婢,感到可耻而不同他们交往,所以他的名声不出于越地。唉,令人悲哀啊!
1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
(选自王安石《海塘记》,有删改)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担任县令(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百姓的急难。(采分点:“为”“以”“忽”,句意通顺)
(2)作为朝廷国家的生命力不过接近百年的事,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远没有止境,难道不是我说的这样吗?(采分点:“为”、“且”、“效”、句式“其……乎”,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32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入两边的农田,这是姓谢的知县为政时修造的。堤坝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后人(对这堤坝)可以有据可考,就算我卸任之后(堤坝)也不会就此毁坏。”他担任县令(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百姓的急难。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不畏冰雪严霜的寒冷,亲自到场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老百姓个个互相劝勉而跟随他,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修建而成。
之前我因为有事经过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聊起天下之事,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谢景初说:“真理都是宏大而隐秘的,圣人们往往只能知道事物表象道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本质,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难以通晓的地方。那些详细的政事治理教条法律,凡是和人扯上边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比较容易为人知晓的表象道理。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让百姓能够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用(圣人之道)感化收服百姓,这更是老百姓急需的,这种道理比表象又深了一层。……作为朝廷国家的生命力不过接近百年的事,但是以德化民、追求太平治世这种事业却远没有止境,难道不是我说的这样吗?”我认为他的话非常正确。
1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而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东都施耐庵序。
注 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有删节。
(1)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好朋友在一起,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莫过于谈天说地,谁说不是呢?
(2)况且不知我来世读此书会作何感想,也不知我来世还读不读得到这本书,我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
参考译文
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和好朋友在一起,和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莫过于谈天说地,谁说不是呢?然而这是多么难得啊。有时寒风凛冽,有时下雨道路泥泞,有时卧病在床,有时朋友来了我却刚好不在,想到这些情况,真如住在牢狱中一样啊。
32
我家的田不多,大部分种了高粱,我自己不能喝酒,是我朋友来时需要喝酒。我朋友来了也不马上喝酒,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全随自己的心意,我们不以喝酒为乐,而以谈话为乐。我的朋友都是锦心绣口而又淡泊通达的人,他们的见解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然而每天说完就算了,没有人记录……这七十一卷的《水浒传》,多是朋友散去后我在灯下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疾风暴雨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然而都是在心里构思,时间久了养成习惯,不需要铺纸拿笔坐在桌前苦思冥想,然后才写出来。
呜呼哀哉!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怎知后世读我书的人会如何评价我呢?只要现在拿出来给我朋友看看,朋友看了高兴也就足够了。况且不知我来世读此书会作何感想,也不知我来世还读不读得到这本书,我又何苦对它念念不忘呢。
东都施耐庵序。
1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是故贪财者与之以禄,趋势者与之以爵,强有力者与之以权,能者称事而官,懦者夹持而使。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选自李贽《答耿中丞》,有删改)
(1)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富贵利禄是用来很好地满足人们欲望的,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因此圣人顺着它去做,顺着它就安定了。(采分点:“所以”“厚”“势”“安”,句意通顺)
(2)(每个人)都顺着自己的喜好做事,都发挥出自己擅长的技能,没有一个人不被任用,(这样)做事不是很容易吗?(采分点:“从”“骋”“中用”“何其”,句意通顺)
1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愈之获幸于左右,亦将一年于今矣。诚不自识其言之可采与否,其事则小人之事君子,尽心之道也。……往者陆相公司贡士,考文章甚详,愈时亦幸在得中,而未知陆之得人也。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梁举八人,无有失者,其余则王皆与谋焉。陆相之考文章甚详也,待梁与王如此不疑也,梁与王举人如此之当也,至今以为美谈。(选自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有删改)
(1)诚不自识其言之可采与否,其事则小人之事君子,尽心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
3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些话可不可以被采纳,但我所做的这件事却是合于卑陋者侍奉有德之人,竭尽诚心的做法的。(采分点:“诚”,实在;“采”,被采纳;“小人”,卑陋者;“事”,侍奉;“君子”,有德之人;“尽心之道”,竭尽诚心的做法;句意通顺)
(2)那以后一两年所参考选中的人,都是显赫有声望的,推究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补阙梁肃、郎中王础协助他们的。(采分点:“其”,那;“与”,参加考试;“原”,推究;“所以”,……的原因;“佐”,协助,辅助;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老您喜欢贤人,乐做善事,专心一意地把推荐贤士、明辨是非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今天下也只有您一个人而已。我有幸在您身边获得您的垂爱,到今天也将有一年了。实在不知道我的这些话可不可以被采纳,但我所做的这件事却是合于卑陋者侍奉有德之人,竭尽诚心的做法的。……过去陆贽宰相主管贡士选拔,考核文章非常细致,我当时也有幸在选中者的行列中,却不知道陆贽选人得当。那以后一两年所参考选中的人,都是显赫有声望的,推究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补阙梁肃、郎中王础协助他们的。梁肃推举八个人,没有一个失误的,其余的人就都是王础参与谋划的。陆贽宰相考核文章非常细致,对待梁肃与王础如此的不猜疑,梁肃与王础推举人才如此得当,到今天人们都以此为美谈。
(二)译准特殊句式
1.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并指出其语言标志词。
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判断句,者……也 ②被动句,为……所 ③省略句,省略“于” ④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于 ⑤状语后置句,以 ⑥状语后置句,于 ⑦宾语前置句,唯……是 ⑧状语后置句,于 ⑨定语后置句,之……者 ⑩被动句,被、见 ⑪被动句,为 ⑫宾语前置句,何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2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选自王阳明《答聂文蔚书节选》,有删改)
(1)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良知在人的心中,在圣人愚人那没有差别,这是天下古今相同的。(采分点:“间”“圣愚”,判断句,语意通顺)
(2)我正有切肤的疼痛,难道有时间考虑别人的非难嘲笑吗?(采分点:“方”“暇”,定语后置句,反问句)
参考译文
人是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本是一体。百姓遭受艰难痛苦,不是像疾病疼痛在自己身上一样吗?不知道切身的疼痛,是没有明辨对错曲直的心思。明辨对错曲直的心思,不用思虑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拥有,这就是所说的“良知”。良知在人的心中,在圣人愚人那没有差别,这是天下古今相同的。
我确实依靠上天的神灵,偶然对良知的学问有所发现,认为必须借此而天下能够大治。因此,每当想到这些百姓的痛苦,就为他们悲伤痛心,忘记了自己的无能,而想用这个救助他们,这也是自不量力的呀。天下的人看到我这样,于是互相非难嘲笑而诋毁排斥我,认为这是精神失常的人罢了。唉,这哪里值得怜悯啊!我正有切肤的疼痛,难道有时间考虑别人的非难嘲笑吗?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再上龚舍人书》,有删改)
(1)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32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采分点:“涵濡”“之”“以”“邀”“功”“而已”)
(2)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采分点:“既”“之”“用”,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之后,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如是者屡屡。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而甚孝。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梦星跽而言父责之求圣贤之道,父命不可违。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选自明·王阳明《书黄梦星卷》,有删改)
(1)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私下里奇怪黄梦星竟然不惧路途的艰险遥远,辛苦地来来往往没有停止。(采分点:“窃”“乃”“惮”“已”)
32
(2)圣贤的学问,长时间被人们抛弃了,比不上渣滓糟粕(还不如土块草芥)。(采分点:“不啻”“土苴”,“其久见弃于世也”被动句)
参考译文
潮州有个未出仕的读书人,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黄梦星来到越地,向我学习。越地距离潮州几千里,黄梦星住几个月后,就请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亲;回家两三个月后,又再来越地。如此去而复返很多次了。黄梦星品性很好,是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并且很孝顺。但是他身体素质稍差,好像受不住劳苦。我私下里奇怪黄梦星竟然不惧路途的艰险遥远,辛苦地来来往往没有停止,于是我对他说:“你已经听了我说的道理,可以在家里住着,在侍奉亲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为什么一定要像这样来来去去地跋山涉水呢?”黄梦星跪下来说他父亲要求他去追求圣贤之道,父命不可违抗。
今年四月上旬,黄梦星家忽然来人告丧,说黄先生去世了。唉,真是可惜啊!唉,真是可惜啊!圣贤的学问,长时间被人们抛弃了,比不上渣滓糟粕(还不如土块草芥)。假使有人谈到圣贤之学,人们就会群起嘲笑而诋骂,认为是奇谈怪论。只有那些号称贤士大夫的人,他们开始才可能会互相讲求圣贤之学。而所谓的圣贤之学,只是他们用来谈论和标榜自己的表面文章,像这样的人常常占十之八九。要想找真心实意、确确实实用圣贤之学教育和期望其子孙,像黄先生这样的人,找得到多少呢?可是,黄先生现在去世了,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难道不是十分可惜吗?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事闻,有诏嘉奖。(选自曾巩《瀛洲兴造记》,有删改)
(1)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筹措困难,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采分点:“邦”“以谓”“稔”)
(2)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变毁坏的为修葺一新的,先生就是如此奋勉。(采分点:“经理”“劝”“敏”)
参考译文
32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严重。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这些事务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才完工。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筹措困难,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但是等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变毁坏的为修葺一新的,先生就是如此奋勉。他的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