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同煤二中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3月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同煤二中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3月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

ID:241400

大小:42.3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同煤二中联盟体高三模拟语文学科试题 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Ⅰ卷(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 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 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 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 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 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 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 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 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 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 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 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 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 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 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 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 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 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 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 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 年 4 月 24 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 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 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 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 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 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 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 识。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 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 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 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 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 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 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 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 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 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 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 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 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 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 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 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 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 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 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 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 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 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 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 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 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 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 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 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 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 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 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 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 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 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 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 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 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 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 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 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 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 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 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 上,形成国家认同。 6、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 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 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 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 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 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 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 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 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 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 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 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 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 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 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 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 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 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 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 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 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 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 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 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 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 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 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 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 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 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 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 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 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 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 年第 5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 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 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 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 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8、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6 分) 9、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 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 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 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 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 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 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 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①以破贼功上于朝, 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 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 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服 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 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 方,廷议倚重。干道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 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 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节) 【注】①浚:指张浚,南宋大臣,主张抗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 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B.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 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C.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 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D. 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称“京畿”。 B. 服阕,即守孝期满、服丧结束;“阕”即“终止”“停止”,故把守孝期满称为“服阕”。 C. 漕运,旧时指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路解送的运输方式,主要为供应京城或作军需。 D. 致仕,将禄位交还国家,指辞官或退休,“致仕”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稙聪明好学。多次被乡里推荐,大史晁无咎称赞他是国中极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 他。 B. 李稙于国有功。靖康初他正担任迪功郎,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向子諲交托的转运任 务。 C. 李稙有军事才华。修战舰,习水战,平定孔、马二盗;上书陈防江十策,都直指事理不说 空话。 D. 李稙受皇帝信任。高宗为康王时,即留他在幕府;高宗即位后第一次见他,即称他为“故 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5 分) (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4—15 题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 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 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 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 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 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 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 洁志趣。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 自己的的孤寂感。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15、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 道理。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 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 3 ) 郦 道 元 《 三 峡 》 中 , 借 助 猿 啼 表 达 伤 感 的 情 绪 的 句 子 是 “ , ”。 第Ⅱ卷(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大上海拥有 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 的。它只供应 4 种咖 啡,且一天只营业 4 个小时。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 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 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 教育和训练 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 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 社会。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 80 分钟,且要 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 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真” 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 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 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 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干预 孤独 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干涉 孤独 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干预 孤苦 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干涉 孤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0、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5 分)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 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 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21、从下面的短语中选择若干短语,组成两副合乎要求的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6 分) 天边鸟倦 童颜鹤发 海上蟾生 柏节松心 念当归 宜晚翠 胜当年 情共寄 (1)贺寿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指出,在校生应做“守护者”,粉碎谣言,关 爱家庭,守护健康;应做“修行者”,即“宅其身、抱道行”,做到“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 期”;应做“识途者”,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 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担使命游 有方,宅其身抱道行”,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800 字以上。同煤二中联盟体高三模拟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解析 1、B.(“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在审美需求的 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2、C.(“类比错”,应是对比。根据倒数第二段看出是采用对比,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 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 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3、D。(A.“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根据第三段“文学 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看出,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 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文学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错误,无中生有; C.“完全”错,过于绝对,倒数第二段是“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 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 界失去不少光彩”。) 4、D (A 项,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 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 项,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 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C 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故选 D。) 5、A(“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故选 A。) 6、答: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 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评分标准:答出 其中 3 点就满分,考生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7、B( B 项,“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 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 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故选 B。) 8、答:①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 渴求;②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③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 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④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 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评分细则:每点 2 分,其中每次出现的地方 1 分,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1 分,答满任意三点满分。)具体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 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 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 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 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 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 心强。 ③“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 又合上了盖子”, 香雪把擦脸油的小盒放入笔盒,映衬出香雪证明愿望实现后的安心和满足。 ④当她们沿着铁轨返回时,发现了来迎她们的姐妹,“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 去”,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9、答:①展现了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②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③人 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④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⑤城乡 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失衡;⑥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评分细则:每点 1 分,考 生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具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 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 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哦,香雪》是一篇诗化小说,下面从题材、环境、人物、内容、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小说的 丰富意蕴。 从题材分析,作者选择了相对闭塞的农村台儿沟,因火车经过此地时的短暂停歇,而带来了 现代文明,写出了一群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从环境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 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 不挠的人性美。 从内容分析,从小说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山村生活方式的冲击,人性的纯朴与环境的闭塞、落后相伴而生。 从主题分析,小说揭示了青春对远方世界不可抑制的想象。 10、C (“有以稙荐”意思是有人推荐了李稙,于是他就被替补为“迪功郎”,这是一个职 位,所以“郎”字后要停顿,从而排除了 D 项。“使督四百艘”和“押犒师银百万”及“粮百 万石”是对称结构,主语都是“朝廷”,意思是委派他督管的四百艘船,负责押运犒劳军队的 百万银两和百万石粮食,所以“粮”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AB 两项。“招募忠义二万余众” 表示招募的人数,“自……入……”是一个介词结构,意思是从哪里到哪里,所以“自”之前 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C。) 11、D ( D 项, “致仕”是将禄位交还国家,指辞官或退休;而 “致天下之士”中的“致” 是“招纳、招致”的意思,两者显然不同。) 12、B (B 项, “靖康初他正担任迪功郎”错,原文是“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说明李稙 当时还不是“迪功郎”,是临时替补。选项将“未然”当作了“已然”。) 13、答:(1)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或管理潭州),李稙打开仓库发放粮食, 赈济贫困的百姓,专门把安抚百姓作为当务之急。(大意 2 分,“寻、振、以……为”各一分) (2)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帅府旧僚一律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闲 居不去朝廷中做官。(大意 2 分,“当国、去国、杜门”各一分) 【详解】第(1) “寻”,不久;“以”,凭借;“知”,主持、掌管;“发廪”打开粮仓; “振”通“赈灾”,译为“赈济”;“贫困”,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译为“贫困的百姓”;“以 抚摩为急”,把安抚当作紧急的事;“以……为”译为:把……当作。 第(2) “时”,时值;“当国”,主管、把控着朝廷;“屏黜”,有被动意味,译为“被辞退 或罢免”;“去国”,译为“离开了京都”;“杜门”,关门,此处引申为“赋闲在家”;“仕”, 名作动,“做官”。 参考译文: 李稙字符直,是泗州临淮人。年少时聪明好学,被乡里推举过两次。李稙叔父李中行是 苏轼门客,太史晁无咎因此见到过李稙,并称赞李稙说:“这个李稙是国内第一流的优秀人 才啊。”晁无咎把女儿嫁给了李稙。靖康初年,宋高宗以康王身份开大元帅幕府。湖南向子諲 负责转运京畿,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叛军,道路不通,考察了一圈,手下人没有可以派 遣去押韵粮草的。有人把李稙推荐给他。李稙于是替补为迪功郎,让他督运四百艘船押送劳 军的百万两银子和百万石粮食。李稙招募忠义勇士二万多人,从淮河到徐州,经过数十次战斗,终于按照计划将银两和粮食送达目的地。当时高宗赵构驻军钜野,听说东南边一个毫无 官职的人率人运粮食银两到来,全军士气大涨,首先接受慰问。康王召见李稙,李稙应对思 维缜密而敏捷,高宗非常高兴,亲自赐给他饭食,并把他留在自己的大元帅府。高宗即位后, 不久凭借奉议郎的身份担任潭州知州,李稙打开库发放粮食,赈济贫困的百姓,专门把安抚 百姓作为当务之急。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道李稙很有才华,推荐李稙为朝奉郎、鄂州通判。 大盗马友、孔彦舟作乱,李稙请求打造战舰,操演水战,把部队分成左右两支,大败孔彦舟 的伏兵,斩杀马友,平定了马孔二人之乱。张浚将李稙破贼的功劳上报朝廷,李稙转任朝奉 大夫、通判荆南府。任期满,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当时秦桧主持朝政,凡是帅府旧僚一律 都被辞退罢免官职,张浚也离开朝廷,李稙在家闲居不去朝廷中做官。秦桧死后,任户部郎 中。李稙这时才去觐见皇帝,高宗皇帝说:“李稙你是我的老朋友啊。”正准备提拔重用李稙, 李稙以母亲年龄大为理由推辞,被任命为桂阳军长官。母亲过世,李稙运母亲灵柩归葬,伤 心得不得了。刘锜给他写信说:“忠臣孝子,您做到了两全。”守孝期满,参政钱端礼推荐李 稙为琼州长官。面辞皇帝时,皇帝十分感慨地说:“你年龄也大了,琼州太远。”改任李稙为 徽州知州。过了一年,金国人撕毁盟约,朝廷将大兴军旅,认为李稙在漕运方面有才略,任 命他为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李稙筹划有方,朝廷十分看重。干道二年,李稙 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不久,李稙上奏防江十策,都直接了当地讨论事情该如何做, 没有不切实际的话。防江十策上奏朝廷后,皇帝非常赞赏李稙的话,以太府卿的职位召李稙 到京城,李稙却有病未能成行,于是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六岁时卒, 谥忠襄。 14、D(本题 D 项,“基调闲适恬淡”错,据诗句“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写陶渊明无 共酌之人,也表达作者感到世无知音的孤寂;“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在貌似淡泊的情 感中有一丝无奈和悲愤;“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不”则带有一点嘲讽还可结合注释“宋亡, 不愿为新朝效力”理解。可见本诗的基调并非“闲适恬淡”。) 15、答: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 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③表 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或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评分细则:每点 2 分,共 6 分 具体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 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 其中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是“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解答时先概括诗句的意思,再按照表现“陶渊明”什么 和表现“作者”什么的顺序由浅入深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试着问问刘裕,还认识这个人 吗?”根据注释“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 不用刘宋年号”,可知作者通过诘问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再分析 作者为什么要写陶渊明,表明作者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有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再联系 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可知表达了作者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明星莹莹,开妆镜也。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A(①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一而足:不止一种 或一次,而是很多。根据语境,应选用“不胜枚举”。②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独辟蹊径:自 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根据语境,应选用“别具一格”。③干预:过 问(别人的事)。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根据语境,应选用“干预”。④孤独:独 自一个;孤单。孤苦:孤单无靠,生活困苦。根据语境,应选用“孤独”。) 18、B(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前后语境,尤其要注意关联词语的前后搭配。前文说“仅有…… 是不够的”,后面跟着的应该是“还要……”的句式,这样前后文衔接才更紧密。故选 B。) 19、C(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改善”与“病痛”“能力”不搭配;二是“乃至……”不合逻 辑,“乃至”的意思是“甚至”,与前句逻辑不符,应改为“进而”。综合分析,C 项修改最恰 当。) 20、【答案】(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2)“要求”改为“倡议”或“号 召”;(3)“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 定会慷慨解囊”;(5)“务必”改为“积极”。 21、【答案】(1)贺寿联:柏节松心宜晚翠;童颜鹤发胜当年。 (2)中秋联:海上蟾生情共寄;天边鸟倦念当归。 解答此题,要注意对联的要求:内容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同,平仄押韵。 22、材料分析:(1)这是一篇针对学校发的倡议,对作者的身份也有要求必须是学生;(2) 考生要明确倡议书的文体格式;(3)注意材料中出现的关键性的词语。 主要立意:(1)担当使命,共患难,保一隅安康做个“守护者” (2)宅男、宅女抱道行做个“修行者” (3)错峰出行、平安出行、游必有方做个“识途者”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