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 3 月线上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要求字体工整,卷面整洁,答题规范,按要求作答。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
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
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一《孟
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抑、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
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式,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
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来耗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秦汉以
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
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
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
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
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
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
会扎根。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
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
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治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么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
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
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
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
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
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
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
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糾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
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
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
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注文中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
而是节气“立春”。
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这与当时的
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
在民间扎下了根。
D.天子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
人类的衣食父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 典礼
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B.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 意在
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
“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面对“春节”这一
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
的现实意义。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
则逐渐消亡。
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
着相同的作用。
D.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
却是客观存在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7 月 2 日报道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 6 月 29 日发表文章《德国铁路集团押注
“一带一路”,增加对华列车货运》称,德国国有铁路集团——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计划大
幅提高对华运输能力,寄希望于北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继续支持陆路运输。文章称,
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准备明年将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增加 17.6%,从目前的 8.5 万个标准集
装箱增加到 10 万个。
虽然铁路在欧中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仅占 1.5%,但交通运输业观察家
预测:随着双方企业利用列车运输优势,铁路货运量将出现增长。文章称,由于欧中班列对
德国铁路公司投资组合日益重要,2018 年年底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公司董事
长卡斯滕•欣内说:“我们预测货运能力增加,依据的是公司成功地扩大了中国与我们欧洲铁
路网连接的目的地,我们的铁路网是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节选自《看好“一带一路”前景 德铁拟增加对华列车货运》,2019 年 7 月《参考消息》)
材料二: 到 2018 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 2.1 万台,是 1949 年的 5.3 倍;民用汽车保有量 2.3
亿辆,是 1949 年的 4564.1 倍;民用飞机由 1985 年的 404 架增至 2018 年的 6134 架;水上运
输船舶 13.7 万艘,是 1950 年的 30.3 倍。数量激增的同时,各类运输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创新。
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大型客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和飞机装
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8 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 179 亿人,旅客周转量 34218 亿人公里,是 1949
年的 128.5 倍和 220.8 倍,年均分别增长 7.3%和 8.1%。完成货运量 515 亿吨,货物周转量
204686 亿吨公里,是 1949 年的 275.3 倍和 793.8 倍,年均分别增长 8.5%和 10.2%。随着现代
化码头建设的加速推进,带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2018 年,全国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
口完成货物吞吐量 92.2 亿吨,是 1949 年的 1390.6 倍,年均增长 11.1%。
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居民出行和货物流转更加高效。在政策积极推动下,涌现上海虹桥综
合客运枢纽、广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
民航等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旅客换乘更加便捷。多式联运、无船承运、无车承运等货运组织
形式快速发展,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货物运输服务体
系。
(节选自 2019 年 8 月《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有删减)
材料三:
11 月 1 日,5G 商用时代正式开启。随着高速的 5G 网络投入应用,数字旅游产品、手机
动漫视频、云游戏、智慧旅游服务等都将为人们带来更高品质、更多层次的体验,5G 技术将
逐渐成为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江西省定南县桃花源景区,视觉工业(赣南)创意基地成为文旅产业与数字创意融合发
展的典范。目前,为活化利用赣南客家文化资源,该县正在制作“客家文化百米长卷 VR”,
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呈现赣南客家文化和山川,游客不出景区便能实现“人在画中游”饱览客
家美景。
今天,消费者对文化旅游消费的品质需求不断提高,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成
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注重产品的体验感、科技感、创意感。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消
费者带来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全新场景体验。
随着 5G 技术的兴起,文旅行业聚焦在虚拟现实和产品可视化领域的应用也迎来新的发
展。高速率低延迟的 5G 技术与 VR 技术结合,让这些交互式应用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让体验和互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身临其境。同时,5G 还可以促进智慧旅游的进步,涉及无感购票、
智能监控、智慧餐厅、文物保护、景区运营等领域。
(节选自《5G 时代,数字创意产业将迎来哪些新机遇》2019 年 11 月《光明日报》,有
删减)
[注] 旅客周转量,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旅客运输工作总量的指标,是运送旅客人数与运送距
离的乘积,以人公里(或人海里)为计算单位。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1949 年到 2018 年,我国铁路机车比增加了 5.3 倍,民用汽车增加了 4564.1 倍,而民用飞
机则从 1985 年的 404 架增加了 6134 架。
B.1949 年到 2018 年,我国客货运输年均增长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
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
C.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设备量质齐升,得到长足发展。
D.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多元化交通工具,极大满足了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带动旅客
和货物运输量大幅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日本媒体关于德国铁路集团将增加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的报道中,使用了“押注”一词,
足见日本媒体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
B.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因为它们预测到德中铁路货运量会出现增长,决定要
把德国铁路网打造成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C.5G 技术为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 5G 商用时代一定会为数
字创意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D.桃花源景区的视觉工业(赣南)创意基地制作“客家文化百米长卷 AR”,就是要给旅游消
费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全新场景体验。
6.建国 70 周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家的可喜变化。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获得不断发展的
策略与途径。(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
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
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
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
敦煌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
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
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
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
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
张芝[注]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
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
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
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
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
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
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
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
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
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
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
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
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
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
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
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
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
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
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
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
腾起火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
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
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
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
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
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
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
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
感基词。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
对敦煌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
伟浩大。
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8.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大散财货,
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
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
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
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
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
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
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
意,益贵重之。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
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吊表
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权
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
南渡江。肃径迎之,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
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
书,落笔于地。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
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B.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
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C.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
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D.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
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侨、札之分: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
纻衣以表友情。后以此比喻朋友之交。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这里孙权说的是父亲离世,自己也就成了孤儿。
C.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孟子》中就有齐宣王问询“齐桓晋文之
事”,由此可见他也想要建功立业,称霸天下。
D.吊:吊丧的意思,鲁肃要去悼念死去的刘表,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借机行事。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为人不吝惜财物,愿以财物助人。不只是得到乡里之人的赞誉,也得到身为居巢长的
周瑜的认可。
B.鲁肃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很有理性。虽然袁术给了自己东城长一职,但认为袁术不会有大
发展,所以带人向南投靠周瑜。
C.鲁肃才华与众不同。孙权与他初次相谈,就发现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客观分析与众不同,后
来曹操有欲东之问,孙权更深感鲁肃的不可替代。
D.鲁肃一心要帮助刘备。因为刘备堪称天下的英雄,且拥有十分有利的荆州,所以他说服了
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5.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词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渴望得到重用的愿
望,于豪迈之外,微露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 。
(2)《逍遥游》中写到宋荣子能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句子是:
,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
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此或有相通之处。
(3)杜甫的《登高》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
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 ),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
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
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物价值,可说是 。整个千佛洞地区是个艺术宝库,至少 了 1400 多年的带有历代艺术风采的壁画、雕刻、经卷等等。背景题材即
使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
精神财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坐落 闻名于世 无与伦比 累积
B.坐落 名垂千古 不可或缺 积淀
C.分布 名垂千古 不可或缺 积淀
D.分布 闻名于世 无与伦比 累积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敦煌石窟艺术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
来的表现手法
B.敦煌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
来的表现手法
C.在古代艺术家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
的表现手法
D.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
的表现手法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背景题材虽然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B.虽然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C.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还是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D.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近几年来, ,当事人获得的国家赔偿更是屡屡引发热议。对于普通人来说,
一次性获得如此“巨额”的国家赔偿,似乎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但相比于赔偿,当事人失
去的时间、青春、尊严、人生无疑更加“值钱”,作为当事人, 。因此,对于
国家赔偿,很少有人会觉得过多,更没有人愿意以自己拥有的自由去“交换”这种得来不易
的赔偿。人人都知道,在监狱里蒙受冤屈,与普通的上班工作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当事人
受到的身心创伤,非亲历者不能体会。所以,法律界一直有一种观点: ,即便它不能完全抚慰冤狱受害者的伤痛,起码也表明了国家的态度。
21.小明不清楚怎样购买火车票,同学小刚、小军等人分别给出了一种方式。请你对六种方
式加以归纳,简要说明购票办法。字数不超过 100 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 2018 到 2019,时间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歌的脚步。“2018 年,我们
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
洒汗水拼出来的”“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
设者和参与者致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
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新年前为,习提平主席发表 2019 年新年贺词,满怀深情回望奋斗,满怀热情致敬奋斗,满怀
激情呼唤奋斗。贺词通过电波和网络传至四面八方,引来广泛共鸣,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人民沿着
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奋发前行。
读了习主席的这些新年贺词,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语文参考答案
1.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错,原文
第三段“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
也在民间社会扎根”,可见“三官信仰”指对“天地水”的崇拜、信仰,“三官信仰”和灶神
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三者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表述成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
天地水信仰并列,都包含在“三官信仰”中,偷换概念,组合关系错误。故选 C。
2.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
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错,原文第二段是为了说明春
节礼俗有大量记载这一现象。故选 A。
3.A.偷换概念,愿文第一段“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
可见“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是“阳气”,不是“这个节气”。B.原文第三段“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可见不是“逐渐消亡”,应为“逐渐淡
化”。C.“发挥着相同的作用”错,原文最后一段“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故选 D。
4.(3 分)A(不是“增加了”,是“增加到”,不合逻辑)
5.(3 分)B (“要把德国铁路网打造成欧洲最大的铁路网”错,是已然 )
6.(6 分)
示例 1:(1)策略:对外开放,通过“一带一路”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实现
知识产权自主,加强自主研发,不断转型、升级运输服务。
(2)途径:开设欧中班列,实施北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5G 广泛应用,
各类运输装备技术实现突破创新;快速发展综合客运枢纽和多种新型货运组织形
式。
示例 2:(1)努力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发展。比如“一带一路”政策给中国也
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机遇。
(2)抓住机遇,提升发展水平。比如 5G 时代来临,中国迅速把握时机,抢占数
字经济制高点。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比如中国交通体系中公路、铁路、
航空、港口等的大规模建设及配套设施水平的提升极大满足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示例 3:从以下角度作答亦可
技术——设备
外联——合作
内拓——创新
7.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错
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者没有形成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
满”分析无中生有。
8.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奇
色彩。文章写斯文赫定的事情是在第四、五两段,第四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
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中
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夭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
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可见斯文赫定尽敦煌沙漠,是被敦煌沙漠的神秘
所吸引,对沙漠充满梦想,勇敢踏进荒芜人烟的沙漠进行探寻。第五段叙述了斯文赫
本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
神秘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
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盖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
水莲立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
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
敦煌沙漠的探险经过,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 I 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9.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仔细阅读最后
一段,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丘从傍晚到夜晚,特别是夜晚的景色,对
鸣沙丘夜晚景色的描写非常真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增
加了文章意蕴。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尹,是
从一夭之中的清晨写起,而文章的最后一段说“黄昏降……肝起,天边上星星亮超来”,
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
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说文章尾段的时间正好与开头在时间上相互照应。“凉风
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主要运用了通过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风吹沙丘泛起的微波属于视觉效果,而细细的音乐属于听觉,这是
用听觉来描绘视觉。答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7.B(“唯一”一词有误,风波的原因,还有赵七爷与七斤之间的矛盾。)
8.(6 分)
示例 1:(1)从情节方面,“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辫子”推动风波的
发展。
(2)从人物方面,“辫子”让不同的人站出来表演,各自展现个人的精神状态。
(3)从主题方面,“辫子”显露出国民精神的劣根性,深化小说的主题。
示例 2(答出 3 个角度即可):“辫子”是小说的线索。全文情节围绕“辫子”的
“去留”问题展开,结构连贯严谨。(情节角度)
“辫子”是清朝帝制时代的象征,暗示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作者将辫子与封建复辟、
辛亥革命等大事联系起来,同人们的文化心理、精神状态联系起来,挖掘隐藏在辫
子背后的种种谬识。(环境角度)
作者通过“辫子”在人们生活中引起的躁动,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根深蒂固的封
建思想、封建帝制观念并没有从人们的心灵意识中清除出,揭示国人麻木的精神状
态, (人物角度)
“辫子”反映了小说的主题。以“一根辫子的去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
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形象地提出只有启发民众的觉悟,这样的丑剧才会不再复演。
以小见大,耐人寻味。(主题角度)
示例 3(答出 3 个角度即可满分):(1)辫子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
的结构更加严谨,情节更加紧凑集中。小说中七斤的辫子与赵七爷的辫子一主一
辅,一虚一实,构成文章的线索,七斤辫子的有无是产生风波的原因;赵七爷的
辫子放下又盘起,表明风波的开始与结束。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七斤的辫子在革命时被剪掉,而皇帝又坐了龙庭,才使
得与七斤有矛盾的赵七爷来兴师问罪,矛盾由此而生,风波因此展开。
(3)塑造人物形象。在辫子的有无冲突之中,和辫子的盘起放下之间,七斤嫂等
村民愚昧落后,怯懦无知,赵七爷的遗老复辟臭味,不学无术,睚眦必报等形象
跃然纸上。
(4)表达主旨。辫子引起的风波及其结果表明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思
想愚昧落后,顽固保守。这说明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9. (6 分)
示例 1:(1)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江南农村小镇传统平静的生活场景。(2)首
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反衬情节。以环境的平静来反衬风波的不平
静。(4)暗示主旨。以平静始,以平静終暗示,辛亥革命并未使江南农村小镇人
们的生活及思想观念发生任何变化。(第一点必答 2、3、4 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 2:
描绘了停滞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
首尾呼应,说明风波过后农村一切如旧,没有丝毫改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愚昧
麻木和落后。
深入揭示了人们精神受毒害的严重程度,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说明了革命的不彻
底。
示例 3:(1)环境:小说的开头结尾描写了一个江南水乡普通农村的生活场景。
这里的村民愚昧、麻木; 这里的封建遗老陈腐、保守;风俗荒唐、可笑;生活平静、乏味。
(2)用意:前后照应,首尾圆合。鲁镇偶有“风波”的泛起,也只能是一些沉渣、
腐物的搅动,“风波”一去就又僵滞了。张勋复辟、辛亥革命都是中华民国史上的
大事。却并未对国民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什么变化,可见当时国人的麻木,和革命
的不彻底。用小的生活范围来辐射历史上的大事,用小的生活事件来缩影整个国民
的心态,以江南一隅所造成的震动来概括复辟在整个中国大地所引起的反响。达
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10.(3 分)A(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
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11.(3 分)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12.(3 分)D(一心帮助,不妥;且刘备拥有荆州,错,荆州是后来孙权借给刘
备的)
13.(10 分)
(1)张昭责怪(讥笑)鲁肃谦逊不足(不够谦虚),大为诋毁他(很有诋毁鲁肃
的意思),说鲁肃年轻考虑不周,不可采用(他的意见)。(“非”“訾毁”“云”
各 1 分,句意 2 分)
(2)先前(刚才)我细究大家的主张,一致(专门)想要误导将军您,不值得
(不能够)跟他们谋划大事。(“向”“专”“与……之”各 1 分,句意 2 分)
5 答案及解析:
14. (3 分)B;
15(6 分)
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词人借诘问
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
感情推向高潮,有一唱三叹、缠绵不尽的抒情效果。
16.(6 分、每空多字、少字、错字,均不得分)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7.A(3 分)(分布:散布之意;名垂千古: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用于人;不可
或缺:意思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积淀:指在长期
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积淀某种精神)
18.(3 分)D(在…基础上,介词短语中,不该再有主语,尤其是“敦煌石窟艺
术”,前句已有;“融化”与“吸收”词序不当)
19.(3 分)B(关联词语并非假设关系;关联词语“虽然……但”的位置应该在主
语之前)20.(6 分,每处 2 分)
(1)一些被平反的冤假错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只说“冤假错案引发社会关
注”给 1 分)
(2)(也许)再多的赔偿也无法完全弥补他们的损失
(3)赔偿金(精神抚慰金)应该尽可能多一些
21.(5 分,字数不超过所给空格——100 字,必须分两类介绍,否则扣去 2 分)
示例 1:(1)线下购买可直接在火车站窗口、售票大厅自动售票机或者火车票代
售点直接交易。
(2)线上订票可拨打售票电话、登录 12306 官网或通过手机 App 购票,再到火车
站售票窗口或自动售票机处取票。(83 字)
参考译文: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人。他生下不久便失去了父亲,和祖母一起生活。
家庭富有财产,性格颇爱施舍,大量散发家中钱财,深得当地人们欢心。
周瑜任居巢县县长,率领几百人有意去拜访鲁肃,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
有两仓米,各三千斛,他于是用手指一仓就让周瑜取去,周瑜就更加了解到他与
众不同,于是与他结为友好,其情谊有如公孙侨、季札一样。袁术听到鲁肃的名
声,就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见袁术没有制度法纪,不会成就大事,于是携带
族中老弱之人和有侠气的青少年一百多人,南往至居巢投奔周瑜。周瑜率兵东渡
长江,鲁肃与他同行,将家属留在曲阿。时逢他的祖母亡故,便将灵柩送归东城
安葬。当时孙策已去世,孙权尚在吴郡,周瑜因此向孙权推荐鲁肃有辅佐济时之
才,认为应当对这种人广为招致,以成就帝王的功业,而不可让他们离去。
孙权立即接见了鲁肃,同他谈话后非常欣悦。各位宾客告退后,鲁肃也告辞
出来,而孙权却单独把他挽留回来,两人合榻对饮。于是孙权与鲁肃秘密商议:
“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
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鲁肃回答说:“以
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
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
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张昭责怪鲁肃不够谦虚,对他颇有诋毁,说鲁肃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不以张昭的话为然,反而更加看重鲁肃。
刘表死后,鲁肃劝说孙权:“荆楚之地与我们吴国邻接,顺水而往可达北
方,外连江、汉,内隔山陵,有如金城坚固,沃野万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这
块地盘,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如今刘表刚刚去世,两个儿子素来不
和,军中的将领也由此分为两派。加之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矛盾,寄身
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向刘表的儿子
们吊唁,并慰劳他们军队中的将领,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
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乐于从命。”孙权当即派遣鲁肃前往。
鲁肃行至夏口,听说曹操已前往荆州进军,日夜兼程。待鲁肃赶到南郡,而刘表
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惊惶奔走,准备南渡长江。鲁肃直接去迎见刘
备,劝说刘备与孙权合作抗曹。刘备十分高兴。刘备于是到夏口,派诸葛亮出使
东吴拜见孙权,鲁肃也返回复命。
恰逢孙权得知曹操要东进的信息,就与全体将领们商议,大家都劝孙权迎接
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去更衣,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意
思,握着他的手说:“你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
想让您失误,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来说
却不能。将军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希望您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
人的议论。”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主张,深深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
正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
后来刘备前来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只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
备,以便共同抗击曹操。曹操听到孙权将土地资救刘备,当时他正在写信,震惊
得把笔都掉在地上。
鲁肃四十六岁,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