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书评吴怡珺《城南旧事》初版发表于1960年,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全书分别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冬阳·童年·骆驼队》共六篇组成。以作者七岁至十三岁时在北京的生活为写作背景,记叙了“英子”童稚的眼中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了作者童年时的北京城南的景、物和人,让作者儿时的记忆,心境,一点一滴地浸润心中。在1982年,《城南旧事》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全书以“英子”的视角出发,描写了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透过英子的稚嫩的双眼,看那些城南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大人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有“惠安馆”中秀贞与女儿骨肉分离,有躲在荒园里的偷东西的男子,有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有失去了两个孩子的宋妈,以及逝去的父亲......每篇的情节都是崎岖起伏的,但每篇却都以故事主人公的离开而收尾,直到,父亲的去世。离开的不仅是英子的父亲,还有英子天真彩色的童年。林海音的笔触是极质朴的,没有华丽繁复的辞藻,但那朴素的言语却将一则则曲折,复杂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如《惠安馆》中贯穿全篇的“小桂子”——
即秀贞的女儿,妞儿。小桂子是秀贞口中一个真实而遥远的形象。每每秀贞神思恍惚忆及小桂子的事,常常是带着作为母亲的幸福,满口朴素的话语都是对孩子满满的疼爱和关怀。但这一份温暖的母爱与孩子一出世就被抛弃,加之被心上人抛弃的残酷事实,不禁令人对这个瘦弱单薄的女子感到惋惜,秀贞口中那句句对孩子宠爱的话语也变得那般心酸和凄楚。每篇故事中大量细微入至的伏笔是一大特色,一些初看极不起眼而无关的细节,跟随故事的发展渐现端倪。如《惠安馆》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妞儿。初现妞儿的情节时,看似与疯癫了的秀贞没有甚大的相关,仅仅是作为英子的玩伴所出现,然而细细看来,却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两人眼底下都有两个“泪坑儿”;秀贞的女儿被遗弃在齐化门城底下,而妞儿也是在齐化门被养父收养;最后英子发现妞儿有和小桂子一样的胎记,终于确定了妞儿就是秀贞思念多年的亲生女儿。乍看毫无相关,随着情节的深入,那些先前的伏笔渐渐浮上心头,一点一点明了,令人咂舌。再者,如《我们看海去》中英子学校举办的游艺会,《兰姨娘》中父亲对兰姨娘态度暧昧,《驴打滚儿》一篇中宋妈丈夫支支吾吾心虚的表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文中父亲种植的夹竹桃散散落落枯萎的样子等等。这些细小的地方毫不起眼,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下文的情节形成了铺垫,将那篇篇曲折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城南旧事》描绘出的是英子的童年,这本是欢快轻松的基调,在林海音质朴的词句中散发出缤纷绚丽的色彩,然而,每篇故事的结尾却都是以主人公离去,离开英子而收场,为字里行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伤。尤其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篇,父亲病重去世,英子毕业。突然之间,两样重要的东西相继离开了她
,一是父亲的离世,二是告别小学的生涯。二者的离去让只有十三岁的英子不得不承担起沉重的责任:“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离别伴随着成长,父亲的离去让英子意识到自己作为姐姐的责任,要代替父亲照顾好弟弟妹妹,要安慰母亲,不让她操心。如果说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让英子渐渐成长,那么《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文中父亲和小学生涯的离别带给英子的是童年的逝去,是孩提时代的终点。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吵嘴!他还小。’蓝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这些曾经对英子说过这些话的人们,最后都一个个的离开,随着英子的成长而消失,永远地定格在了英子的童年记忆中。而在这些人的离开中,父亲的离去无疑是对英子影响最大的一次,让她在刹那间,毫无征兆地,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蜕变成一个小小的大人。在林海音的笔下,那些起初欢快轻松的故事化作了离别的悲伤,而英子也从整本书开初的天真孩童长大变成了最后懂得照顾弟弟妹妹,宽慰母亲的小大人。正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最后所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从《城南旧事》中,看到的不仅是离别的悲伤,更有离别带来的成长。离别使人成长。看着六七岁的英子一点一点长大,脑海中不禁浮现的便是这句话。离别固然令人心伤,却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新的环境。所以在《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并不是每一篇故事的终点,而是通往将来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自身愿意与否,我们总会经历离别的伤痛,或是亲人,或是朋友。只有真正理解了离别的含义,才算得上真正经历了离别,那样才会成长。就如文中的英子,即使在每篇故事的最后心中都有万般的惆怅和落寞,同时却也趋向成熟,才会有最后那个面对父亲去世也依然坚强,承担起照顾家人的小大人。所以从《城南旧事》中,看到的不仅是离别的惆怅,更体会到了离别给予人心的成长。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最后这样写道:“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英子眼中所看到的骆驼的样子,其中还详细写了爸爸和英子两人对骆驼为什么挂铃铛的不同解释。由此衬托了童年时英子天真童稚的想法,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随着童年的离开,骆驼队依然年年来,可英子却再没有了以前的童真,那从前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见林海音对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一段时期的还怀念,以及对已逝去的童年的缅怀。整本小说描写的都是英子的童年,尽管时常有悲欢离合,有孩子难以理解的大人世界的复杂,也有现实社会的残酷,但在英子的眼中童年依旧是纯真的,是值得永记于心头的。因为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而纯粹,不谙世事,直到童年消失,我们才往往发现自己
失去了多么宝贵的东西。慢慢翻阅着手中的《城南旧事》,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的却是自己的童年往事。余光中曾这样评价过:“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的确如此。《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林海音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小说中常常会出现北京的口头俚语,以及建筑物,房舍,胡同的描写,还有各种旧时北京才会出现的人物,像换洋火的老婆子,打糖锣的老头子等等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使得朴素的文字中处处透露出浓浓的北京日常生活气息,还原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北京城南,让人在阅读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室的同时,更领略到了旧时老北京的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习惯。它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京的一段历史,让读者都能了解这段历史。透过这一本小说就能看到当时的北京,无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城南旧事》一书曾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虽曾轰动一时,但我更偏爱小说版本的《城南旧事》。朴素平实的语言,崎岖复杂的情节,生动翔实的人物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细细品读时,心也会跟着曲折的情节跌宕起伏。文中时不时散发出的若有若无的悲伤,英子眼中的那份纯粹的童真,还有作者表现出的丝丝怀念童年的惆怅,看在眼里,品味在心里,着实别有一番滋味。正因为脑海里有着无限的想象,所以才会更钟爱小说吧。读《城南旧事》,看旧时北京社会的千姿百态,看那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品味那朴实文字里的淡淡的忧伤,缅怀逝去的纯真童年时光。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段“旧事”
,有喜亦有悲,平凡而朴实,却值得人永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