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
加入VIP免费下载

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

ID:1002405

大小:216 KB

页数:63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例及课堂观察报告株洲市石峰区书香班级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五)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九方小学 一、课前说课我这堂课的课型是班级读书会,是在初读完《城南旧事》后的第一次交流。在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这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透过小女孩英子的幼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这本书满含着怀旧的基调,语言清新优美,叙述舒缓,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每个故事都单独存在,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是读完全书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连贯的。因为是第一次交流,我将交流的层次定位在初读后对全书的交流。活动目标如下: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 2、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品中的快乐与忧伤;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活动流程:第一个环节:导入。由《冬阳童年骆驼队》的结束语导入,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认识“序”在阅读中的作用。第二个环节:把握全书。通过“整体回顾”了解作者和书的主要内容,并和高尔基的《童年》进行比较来了解这本书的语言、结构特点。通过“猜一猜”、“填一填”、“说一说”三个小环节来“走近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特点。第三个环节:交流体会。本环节着重体现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的感情阅读。通过对读书卡的交流,让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快乐与忧伤,积累语言,并展开联想,谈自己的生活感受。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结合本册第七单元的教学重点——揣摩人物个性及人物描写的方法,要求学生再读《城南旧事》,深入了解人物个性及作者的写作方法。我想:作为语文课外阅读的综合指导,它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体现阅读的高效性。其二,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其三,体现阅读指导的可控性。其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的“互动”性。 为此,我做了以上设计,但我也有自己的困惑:课堂既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又有情感的体验,内容较多,从授课的过程来说,以学生的学习、交流为主,生成性的东西相对较多,担心时间不够,还请各位同仁帮助指教。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九方小学刘艳飞二、班级读书会设计《城南旧事》活动层次:初读后对全书的交流活动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感受文字的魅力;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2. 走近人物,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体会童年的快乐与忧伤.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个性.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活动准备:设计“班级读书会阅读记录卡”,“小组交流卡”,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思考,努力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导入。放录音——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1、你熟悉这段话吗?你在哪里见过?你知道《冬阳童年骆驼队》和《城南旧事》有什么联系吗?2、认识“序”。(可以写在前面,也可以写在后面。可以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写作愿望,也可以是别人对作品的见解)3、你通过你书上的“序”对书有一些什么了解?4、“温馨提示”:“序”的作用。二、把握全书。整体回顾《城南旧事》的作者是(),我们还学过她的作品《》。(相机介绍作者)这是一部()的小说。小说以()为背景,借一个孩子——()的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了解什么是“自传体小说”,书中与“老北京”有关的东西有哪些?)这部小说是由()个故事组成,分别是《》、《》、《兰姨娘》、《驴打滚》、《》。比较阅读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较,这两本书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自传体、童年的故事不同点;《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情景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童年》以对话、叙述为主)全书共讲了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单独存在,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是读完全书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连贯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童年中经历的难忘的故事,有快乐,有悲伤。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英子这个叙述者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童年》整体为一个故事)走近人物猜一猜:下面的片段描写的是谁?出自哪个故事?(1) 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她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她”指的是(秀贞),出自《惠安馆》。(2)“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  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他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他”指的是(爸爸),出自《爸爸的花落了》。(3)我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和一根竹筷子,轻轻走进惠安馆,推开跨院的门,院里那棵槐树,果然又垂着许多绿虫子,秀贞说是吊死鬼,像秀贞的那几条蚕一样,嘴里吐着一条丝,从树上吊下来。我把吊死鬼一条条弄进我的空瓶里,回家去喂鸡吃,每天可以弄一瓶。那些吊死鬼装在小瓶里,咕囊咕囊地动,真是肉麻,我拿着装了吊死鬼的瓶子,胳膊常常觉得痒麻麻的,好像吊死鬼从瓶里爬到我的手上了,其实并没有。   “我”指的是(英子),出自《惠安馆》。填一填:你能补充相应的作品名称和主要人物吗?《惠安馆》——(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城南旧事》——()说一说:书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里,他(她)是个怎样的人?三、体会情感。小英子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她养了一群可爱的小鸡,经常在大树下抓“吊死鬼”,用凤仙花涂指甲,做西瓜灯;她帮助妞与秀贞母子团圆,促成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婚姻。可她的童年又充满忧伤,身边最亲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了她,包括她最亲爱的爸爸,使她在小学毕业时时不得不承担一个大人的压力。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是否也能体会到她的快乐与忧伤?你会由此联想到一些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读书的感受。 1、老师范读,指导小组交流。(每人读自己的作业,组员可以提问,也可以说自己不同的感受)(按优、中、差将学生组合,选定组长,并进行讨论、交流汇报)2、六人小组交流。3、推荐优秀的作业上台展示。读书卡:读书的感受读到什么内容有这样的感受摘抄文中的语句由此联想到我的生活快乐忧伤4、结合你的联想,你能把当时的场面和感受说得具体些吗?5、“温馨提示”:每个作家在写书的时候都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会因自己笔下的人物死去而感到伤心不已。要体会书中的情感,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带着自己的情感,和书里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享受。四、拓展延伸。 最近,我们在学习一组课文——人物描写。我们认识了机灵的小嘎子、守财奴严监生、“凤辣子”王熙凤……在古典名著的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的武松……作家精湛的描写,让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也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拥有怎样的个性?作家是怎样将他们写“活”的?请同学们再读《城南旧事》,下一次活动,我们将交流:人物描写。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九方小学刘艳飞三、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堂观察报告一观察者:文静陈正巧(九方小学)观察维度:课程内容 班级读书会是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式的班级阅读活动形式,这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的阅读活动。不同于语文教材的品文炼字,班级读书会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随意、松散的课堂氛围。教师带引导学生就同一本书,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共同阅读,然后在班上进行讨论。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再是一篇篇的课文,而是整本的书籍和作品;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不进行字、词、句的单向教学,而是通过和学生平等的讨论,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在班级读书会的课堂上,师生既可以对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就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观点进行讨论评价。总之,班级读书会的教学内容着重点应设置为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扶持引导,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刘艳飞老师选择了以班级读书会作为本次研讨课主题,教学内容上体现了生活化和趣味性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情境程序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了课堂自生成资源形成了有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读书、论书、品书中提升了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我们观察后,觉得刘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利用课堂,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阅读的快乐。刘老师教学中通过与本册教材的引入、学生课前阅读中的发现,以及课堂温馨提示引导学生认识序,提示中引导学生发现序的功用,继而引导学生关注书籍的前言后记,实行课堂前序的当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书籍整体基调的基本技巧。通过整体回顾引导学生把握了小说特点;通过人物竞猜,开拓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引导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细节进行梳理,对细节描写做出个性化的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引导学生在自读、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刘老师的课堂较好实现了其设定的感受文字魅力,体会作品情感,激发阅读兴趣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小组和全班交流方式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有机会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地,更有了吸纳其他人经验提升自己的品读深度,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再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渗透在紧密相扣的课堂程序设计中中,使学生自己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刘老师的课堂上最为有特色的地方既是在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之间建立了一架贯通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利用自己的感悟展示以及学生评价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利用学生回答的自生成的感悟,对全部学生的的教学进行了成功引导,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提升情商有效手段,从细节解读到理解感悟到情感共鸣,梯等的教学程序设计,使学生的感悟得以逐步升华。为了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同时就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教师特意设计的课前阅读作业: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快乐”“忧伤”情绪提炼出来,并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联想,记录下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体验经历。使学生的阅读从文本走入生活,从生活步入情感共鸣。而课后拓展延伸作业的布置,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课堂倡导多角度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从整个课堂不难看出刘老师自始自终着力与训练学生以多种角度品读。引导学生进行名著之间的异同对比(高尔基的《童年》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两书不同文风、不同情绪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对比,有效而又恰如其分将阅读的比较的学习方法渗透了进去,充分体现了教材知识,设计的生活化和趣味性的结合。不过,刘老师的课堂上也引起了我们的深层思考: 作为班级读书会,创立亲切、惬意的聊书课堂本是最为首要的任务,刘老师的课堂虽然设计精妙,有效体现了主导性原则。课堂的时间分配比例上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人物形象个性感受上分配时间相对来说不够,特别是设计的学生交流后汇报时间总的来说稍嫌短暂了些,学生没有机会大面积展示自己的阅读心得,令学生感受的在自主性学习中提升体现不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地认可,影响了课堂效果。令我们不禁猜想,如果课堂能围绕书展开采取角色扮演,或者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讨论交流活动形式,会不会令这堂课显得更有生机呢?其次,作为班级读书会,我们的课堂要面对的是整个班级,这其中包括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水平因人而异,教学中能注重指导的层次性,照顾好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呢?可是在教学中似乎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简单教学手段中,个别学生地高谈阔论是不是“读书班级会”成了个人表演赛?与其牵着学生鼻子走,不如放开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学生置疑引领课堂;以不同方式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品论……只有提供了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课堂不拘于理性的品评,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产生阅读渴望,提高阅读量,提升语文素养。“班级读书会”是新生事物,其操作方法仍需所有教师尽力摸索中逐渐完善,刘老师的课有如明灯,为我们点亮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以她为榜样,不断的探索,认真思索,勇敢尝试,积极累积,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吧!  四、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堂观察报告二观察者:龚景辉刘月娥(九方小学)观察维度:学生行为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感谢刘艳飞老师为我们呈现这样一堂课堂观察研讨课。我是九方小学的龚景辉,今天我和我的同事潘春华老师观察维度是“学生行为’。我们从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度、小组合作学习等三方面观察学生行为。第一,从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学生参与度。我们每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发现学生在25—35分钟这个时间段里处于学习疲惫期,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讲小话等现象明显增多。第二,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度看学生参与度。本堂课共有61个学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回答次数达185次,回答面广,参与度高。第三,从小组合作学生看学生参与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学生百分之百参与,气氛活跃。总之,本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首先,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参与度高,但学生在“主动质疑”这个方面较为欠缺,个别环节甚至出现了“学霸”;其次,在整个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很投入,但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没听过课,在25—35分钟时间段,先后有4个学生上课不投入,老师似乎没有觉察到这个现象。 五、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堂观察报告三观察者:陈芷平刘媛(九方小学)观察维度:学习效果今天我们学校刘艳飞老师执教的班级读书会——读《城南旧事》。我和刘媛老师是从学习效果这个点来进行课堂观察和评述。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若干理念是相通的。如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强调同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等。班级读书会比任何别的课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阅读参与的积极性,阅读效果时评价班级读书会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在这节班级读书会上,刘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和阅读课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导入,把握全书(整体回顾、比较阅读、走近人物),体会情感,拓展延伸来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就从这几个环节看看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如何。一、导入环节,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入手,进入《城南旧事》,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认识了:序可以写在前面,也可以写在后面。可以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写作愿望,也可以是别人对作品的见解。二、把握全书环节。整体回顾后了解了自传体小说和传记的区别。在《城南旧事》 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较阅读时,了解了英子是文中的线索人物。通过观察学生交流,可以看出刘老师班的学生课外阅读对文本基本上能整体把握,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都比较清楚。学生对宋妈、英子、小偷、爸爸这些人物都有比较到位而有独到的理解。三、体会情感环节。我们更是发现三班的学生是在用心读书,通过课间巡视学生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时,学生做的读书交流卡,我了解到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读书时有快乐,有忧伤,还有悲痛,气愤,同情,可笑……四、拓展延伸老师对学生下一阶段的阅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设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定能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的方法,慢慢爱上读书。通过观察,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读书有了独到的体会,这就是我们课外阅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他们甚至把书中的人当作朋友那样去与之交流,告诉他们自己相似的故事。这就叫真的把书读进去了。可见刘老师平时训之有数,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能沉浸到故事中,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我们课后对他们阅读《城南旧事》进行了阅读检测,(见附一检测题)第一题考察学生对全书的把握,正确率为96%,第二题考察学生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了解,正确率91%,第三题考察学生对书中人物的认识,正确率为100%。其中第二题几个出错的是学生填写全书主要人物时,把作者林海音与英子混淆了,看来分清自传和自传体小说,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学生对《城南旧事》有了整体把握,班级读书会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学生每日习惯,让书香沉浸校园每个角落。谢谢大家,我们小组的评述完毕。不到之处敬请指正。附一《城南旧事》阅读检测一、填空题《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这本书和高尔基的《童年》都是的小说。二、照样子,请你补充相应的作品名称或主要人物。《惠安馆》——(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城南旧事》——()三、问答题《城南旧事》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主要人物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他(她)是个怎样的人?六、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堂观察四观察者:杨静刘月娥(九方小学) 观察维度:教学目标刘艳飞老师的这节班级读书会是在学生初读完《城南旧事》后的交流。我们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观察点。这节课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也给了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导向。我们从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来观察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刘老师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内容:走近人物,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个性。2、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作品中的快乐与忧伤;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3、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阅读。这样的定位,合乎学生学生学情,且同时渗透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刘老师的这节课较好地实现了她既定的教学目标。1、激趣导课:让学生交流读书格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已学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结束语导入到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城南旧事》,将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同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以高涨的热情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了探索的兴趣。阅读之初,让学生认“序”,了解序的作用,了解自传体小说,渗透文学常识的教学。 2、把握全书:在“整体回顾”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书的主要内容,并和高尔基的《童年》进行比较来了解这本书的语言、结构特点。3、片段阅读:通过“猜一猜”、“填一填”、“说一说”三个小环节来走近人物,初步了解人物特点。4、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亮点。老师先示范交流读书体验,较好地渗透了交流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在小组交流中,学生情绪高涨,表现欲强。此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体会作品中的快乐与忧伤,并积累了语言,展开联想,谈自己的生活感受。5、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再读《城南旧事》,深入了解人物个性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揣摩人物个性及人物描写的方法。这对学生后期的阅读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总的来说,刘老师的班级读书会做了很多尝试,也给了我们很多好的方法和经验。作为语文阅读的综合指导课,这节课体现了阅读的高效性、综合性、指导性、可控性、互动性。 七、班级读书会《城南旧事》课堂观察报告五观察者:丁艳朱江蓉(九方小学)观察维度:组织教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课堂观察、有效评课的观察角度是教师教学中的“组织教学”这一视角,对于刘老师的这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我和朱江蓉老师的观察结果如下: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二、语言规范、善于组织、调控得当、课堂约定有效,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引导得法。三、教学环节安排重点突出、问题设计科学、时间分配恰当,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四、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恰当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下面,我们重点就第一个问题来谈:从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指导来看:刘老师就已学过的课文为起点,从学生们熟悉的课文内容引入到《城南旧事》这一整本书的阅读,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既是一种探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也是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良好途径。除此之外,老师还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如何利用“序”“后记” 去了解所读数目;通过了解作者进而走进其作品;同其他相似类型书目进行比较阅读;选择材料,有重点的导读,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为这堂课,也会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指明了方向,所有学生阅读兴趣很高,课堂阅读氛围很好。从合作学习的指导来看: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老师精心创设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中,首先,分工科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使学生合作达到最佳效果,老师精心安排了学习小组,既考虑了男女生搭配,有考虑了学生个性、学习成绩差异的搭配。(2)目的明确。为了帮助学生走进人物,老师精心设计了读书交流卡,并先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忧伤,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英子的快乐和忧伤,并说说由此联想到了什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学生才能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3)时间充分。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是10分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家独立完成了学习卡,为交流提供了时间保障。学生们讨论、争辩、表达及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样就使教学活动具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从探究学习的指导来看:老师以几个主要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与《童年》相比,这两本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给了你什么不同的感受?运用了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探究。然后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索空间,这样,学生在这种比较阅读后,加深了对《城南旧事》的感受。 课外阅读课是一种新生的课型,我们在无教材、无任何参考资料的黑暗世界里摸索课外阅读的“光明”方向。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因为本堂课,教师不仅让学生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而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了人物,有广度也有深度。小学语文三年级试题——课堂观察记录表来源:网络2009-11-0810:29:46[标签:三年级语文试题]奥数精华资讯免费订阅  基于老师的评价语言  1.这节课中,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为什么?  情况统计:十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收回十份问卷。其中第一问十名学生都做了回答。第二问有四名学生作了回答。  2.你喜欢老师怎样评价你?  情况统计:十名同学参加问卷调查,收回问卷十份。十名同学都作了回答,其中八名学生喜欢老师肯定,夸奖自己,两名学生喜欢老师指出错误,并帮助其改正错误。  原因分析:个人认为学生在回答试卷的第一题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比较平淡,含糊不清(多次用好的,嗯,噢,这样的评价语言)是直接造成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感受不深的主要原因。而第二个问题,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激励”评价的重要性。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如果能捕捉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对学生给予肯定和真挚的赞扬,使每个人都能体现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全心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触摸春天      第二教  基于老师的评价语言  1.这节课中,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为什么?   情况统计:十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收回十份问卷。其中第一问十名学生都做了回答。第二问有两名学生作了回答。  2.你喜欢老师怎样评价你?  情况统计:十名同学参加问卷调查,收回问卷十份。十名同学都作了回答,其中八名学生喜欢老师肯定,夸奖鼓励自己,一名学生喜欢老师指出错误,并帮助其改正错误。一名学生回答不够准确(生:让我突出安静的内心世界)。  原因分析:从问卷上不难看出由于教师在第二教时改变了在第一教中比较单一平淡的评价语言,使孩子们在回答问卷问题时能写出教师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不同的评价语言,由此能看出教师丰富自然的评价语言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问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仍然喜欢教师对自己使用鼓励,肯定,表扬的评价语言。从而更加证实了教师适时准确的激励性评价的重要性,正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评价,唤醒和鼓舞。”  综合分析:  1.从教师不同的评价语言,和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感受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沾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听到的是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  2.从孩子们喜欢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虽然这种评价难于记录,但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它时刻激励着学生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从而实现在学海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思考:  1.廉价的表扬是否有效?  2.“高帽子”是否能随便带? 继续教育“评好课”讲稿——小学语文《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施》(2010-11-2920:49:54) 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教育研究   第三轮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上紧紧围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五个培训学习专题,每年突出一个主题,通过问题引领,针对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安排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继“备好课”、“上好课”之后,2010年进入“评好课”阶段。说实话,前两年的“备好课”、“上好课”培训,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结合的紧密,我在备课时也觉得有话可说。我真的不知从何说起。虽说评课也是我们教师常规性的教研活动之一,也能体现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也是我们平常比较头疼的一项活动,一到评课时时常会出现要么都不吱声,要么是一片赞美声……这种状况肯定不能达到我们进行评课的目的。今年的“评好课”培训,一拿到教材,我就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涉及到指导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评课的并不多。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平时的积累,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专题三——观课议课与案例研究和专题四——评课与教师专业发展。(P150——P270),这其中内容很多,我只拣与大家日常教学联系比较紧密的或者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详细说,其他就略讲了。虽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也查阅了很多资料,但还是感觉准备得很不充分,底气不足,内容有不到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听不下去可以打个盹,也可以提前退出。谢谢大家合作!目   录专题三 观课议课与案例研究...1话题一 课例与案例研究...1问题1 课例与案例...1问题2 开发自己的案例(P157).16问题3 案例研究的意义(P167).19话题二 案例研究的程序(P177)...21问题1 案例的选择...21问题2 案例的展示...21问题3 案例研究的结果表达...22话题三 案例研究的常用模式(P199)...22问题1 积累案例库...22问题2 同课异构...23问题3 改进课——磨课...32专题四 评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P226)...33话题一 观课议课与教师学习...33问题1 课堂观察的弊端...33问题2 对教师评课素养的更高要求...33话题二 观课议课与教师合作...34问题1 个人观察的局限...34问题2 在课堂观察中学会合作...34问题3 让合作冲破学校和地域的局限...35话题三 观课议课与教师研究的文化...35问题1 研究文化的打造...35问题2 评课的自我管理...36u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36   专题三 观课议课与案例研究话题一 课例与案例研究问题1 课例与案例问题2 开发自己的案例问题3 案例研究的意义问题1 课例与案例一、基本概念的区别课例:也就是课堂教学实录,或课堂教学纪实,是教师成功解决培养学生能力或成功使用某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上课例子。它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作者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听后感触较深,认为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某一种教育教学思想,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或者作者自己上了一堂课,对教学改革有了切身的体会,想总结交流一下,于是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写出来,并适当加上评析说明,这就形成了一篇课堂教学的纪实性文章,即课例。课例课例具有真实记述、课堂再现、暴露与解决问题、对教学得失剖析反思的特点。案例: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真实的事件。它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二、写作目的的区别教学课例通常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主要目的是揭示“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的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到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案例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它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而且直接指向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本课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运用于本学科其他课的教学,甚至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 三、文体结构的区别:案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背景(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四、二者的关系:从学校研究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认为: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注意: 教学案例的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分析,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议论,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课例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的剖析,致力于提出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措施与办法。l       教学随笔l  随笔,属于散文的一种,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学随笔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现象的一种思考、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等进行的一种回顾、梳理、提炼、总结和提升。其特点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情感性,能给人以启发,触动人的心灵。五、课例的设计课例撰写一般分三部分,引言、教学过程实录和总评。课例的中心观点是通过文章的引言和总评来阐述的,引言和总评的写法同一般文章一样。教学过程实录部分是重点,要写具体翔实。实录部分根据表达方式又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叙述描写,可按“师”、“生”双边活动像戏剧剧本那样分段写出;二是概述说明,类似于戏剧的舞台说明,用圆括号注明,主要写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活动,包括板书、演示、书写、课堂氛围等;三是评析部分,一般单列一段,用方括号注明。课例虽然是实录式的,但实际上并不能也没必要把一堂课内发生的一切都像录音机或录像机那样一字不漏、一景不落地记录下来。一个优秀的课例,不应该表现为对某一课教学流程的罗列式陈述,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剪裁,突出课堂的闪光点,进行一定的提炼。要精于筛选,把课堂教学中重复累赘的、与表达的中心观点无关的语言、情节等进行合并或删除。优秀的课例是供教师研究的课例,优秀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完美无缺,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把握了撰写课例、围绕课例展开研究的真谛。l      课例结构l       首页Ø       年级学科:实际授课的年级学科Ø       教材版本:教材出版社,第几册,第几课Ø       课例名称:(1)课例标题: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课题名称(2)副标题:主要是为了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课例涉及到的研究主题、实际解决问题的名称,都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Ø       课例主题:主题可从本课例主要想体现的某种新理念,想解决的某种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和教学创新点等方面提炼。Ø       课例参与者人员基本信息:××市×××××学校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1.           教材解读简要说明教材主要内容,编写者将本课学习内容放在此处的意图,本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对学生发展的作用。2.           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现有认知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具体说,可从学生已具备的相关兴趣、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去写。3.           教学目标 参照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撰写,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切忌相互割裂;用语要标准,要尽可能用带有行为动词的语句描述,以便及时检测。具体说,知识目标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样获取知识的几方面考虑知识目标的种类和内容,要明确写清楚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能力目标要具体化到本节课要培养的某种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结合内容定具体,不能空洞。4.           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简明介绍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即介绍课前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课堂教学流程的规划和设想,大体阐明设计的关键活动及其流程即可,可以采用流程图方式。5.           教法与学法说明课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和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并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相关依据,期望它发挥的作用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做简要说明。6.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7.           教学媒介:说明课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介的,并对选择的相关依据,运用方式、期望它发挥的作用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做简要说明。8.           教学过程实录Ø   基本过程描述:教学实录是将实际教学过程以全程实录或片段记录的形式通过文字描述出来。文字描述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述的方式。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过程描述清楚。除文字形式外,还可配相应的系列照片或视频录像。Ø   关键环节提炼:例如:如何利用某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或如何呈现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如何直观呈现抽象的概念,或者演示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和过程?或如何利用各种策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的?或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提供丰富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的?或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索、归纳总结或再创新的?或如何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评价、反馈和矫正的平台?或如何开展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教材文本间的有效交流对话的?……9.           总评听课或授课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文稿主要包括以下己方面的反思内容——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反思。——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探究能力、探究方法培养情况的反思。——为学生搭建的接受信息、转换信息、输出信息脚手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析。——对采取的其他教学策略及问题解决情况的反思。注意事项:(1)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要注意体现学科特点。 (2)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3)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l      附件1——课例示例1:古诗诵读《古诗两首》——《春晓》课例设计首页:一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诵读《古诗两首》——《春晓》课例设计 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学校 吴琪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 一.教材解读:1、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                              (1)单元整体定位。教师应清楚整个单元编排的意图,不出现偏离文本主题现象。本单元教材是以“春天”为话题组织材料的,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美的诗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单元中的《春晓》是一首展现春天美景的优秀的中国古诗,编者希望教师怀着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看、一起听、一起读、一起悟出春天的美好,感受语言的美好,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2)看看作者的表达。细读《春晓》,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的脉络回环往复,不依时间先后进行描写,而是先从眼前的不觉晓写起,再写百鸟争鸣的晨景,继而追忆昨夜“风雨”,最后寻问花事,回到眼前,尾首照应。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托爱春,行文曲折,情真意切。2、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时,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的课型特点来掌握教学的策略。如古诗《春晓》的特点就是要熟读成诵,了解大意,难点是不能说出逐句的解释,而是在意境中感悟春的美好,体会并升华情感,并将情感由心而发,读出心声。如教学第一句,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看图加想象体会春天的美好,在了解了整首诗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应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诗文拉向了边上的插图,启发学生:“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怎样?”待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句,读出春的美好。第二句就应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来营造出春的意境,通过描述、声像、动作、图画、想象等多种具象化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想象体验,发现探究,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学情分析 1、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我们应该考虑到,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已经学过古诗诵读,他们对这种课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他们知道结合图去看,知道熟读成诵,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孩子在此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语言美,在情境中读出古诗的意境美,在联想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2、根据学生的积累来分析难点。在孩子们读古诗的过程中,相对来说,第一句比第二句难读,前两行中的生字很多,双横线中要求会认的字全部出现在古诗的前两行中,字音呢很难咬准,这就需要多种读字的方法相结合,如反复认读、放在古诗中读,同学之间互读互评字音读准了没有,以攻克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古诗的意境上来看,第二句就要比第一句难以体会一些,怎样引导他们从看到的听到的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美境,这就需要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与诗人交流对话,与文本碰撞共鸣。三、教学目标在《评价标准》中说:“目标全面具体明确,体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及低段学生特点。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突出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起步培养,凸显语文素养的初步养成及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了评价标准,我制定《春晓》的教学目标更准确,也有创新:1、会认“晓、眠、觉、处、闻”这5个生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2、巩固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圈生字的方法,边看图读诗的方法,认字的方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等。3、正确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朗读古诗的兴趣,感受浓浓春意,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积累,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在第一条目标的制定中,我增加了多种识字方法来学生字的目标,关键不是教他们认识几个字,而是通过教字,引导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把握认字的规律。第二条教学目标是巩固学习方法的培养,这条目标是语文教参上没有提到的,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后,我知道一定要重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起步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于是制定了这一条方法目标。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浓浓的春意以及如何让孩子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是我这篇课文需要完成的情感目标,它融合在第三条目标中,无论是一开始的导入,到整体感知,到体悟诗意,到最后的朗读成诵应为学生营造一份浓浓的诗情春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四条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制定的。我们不难看出上面的目标是全面的,和谐的,清晰地,他们不能孤立存在,而是有层次的步步达成。当然我们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际状况灵活地做出调整,让教学目标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四、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我通过整体把握各教学板块的内在联系,合理分解目标,将《春晓》教学分成四环节进行:(一)感受春景,兴趣导入;(二)初读正音,读出春韵;(三)精读悟春,激发想象;(四)熟读诵春、拓展积累。这四环节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另外为了找准有效地切入点,牵一发动全身,我决定抓住《春晓》的诗眼,围绕着一个“春”字展开行文,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春之美,到各种“春”的感官体验,再回归到整体感受爱春惜春之情,去意会前后的关照,句子之间的因果联系。五、教法与学法(1)创设有趣的语文学习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读古诗前用一段小故事将孩子们引入情境,再用师朗诵激发读诗兴趣,指导体会“闻”时,我通过课件出示“鸟啼声”以及动作(用手贴耳边),再问下学生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体会心情并指导朗读。 在这种自然有趣的对话中,在我为他们创设的种种情境中,孩子们轻松快乐地学习着,收获着,品味着,朗读着。(2)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与意境美。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春晓》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在教学第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体会春景的美丽,再激发他们根据所看的转化成想象——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这样在教学中利用春景这幅美丽的图画加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久难忘怀。(3)通过描述、声像、动作、图画、想象等多种具象化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想象体验,发现探究,从而习得语言,学习方法。 如在精读第一句后巩固一下设计一个“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行来说一说。说对了,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这是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了游戏的方式去体悟诗意,让学生敢于说、乐意读。又如教学第一句结合看图与想象,再听鸟叫声,第二句听风声雨声想象当时的情境等等。这些描述性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声音,都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触动他们自主地想象着,体验着,深情的朗读者。(4)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在引导学生个性化体验后两行诗时,问学生:诗人看到满地飘落的花瓣,会有什么感受呢?可鼓励学生说出不一样的感受和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独特的心灵提体验。如可以读出很美,也可以读出很惋惜之情。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在体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激发创造潜能。在拓展积累环节中,我让孩子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画下来。还可以为你的画写上一句美美的句子!这个拓展训练,对一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学生“跳一跳”,“苹果”是能够摘到的。一旦学生的创造潜力被开发出来,那里蕴含的丰富宝藏,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六、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本课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1.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美、语言美、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春的喜爱。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感受春景,兴趣导入1.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瞧——(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呀!春天多么美好。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3.(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就是太阳刚刚出来,指“早晨”,那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4.齐读“春晓”。(二)初读正音,读出春韵。1.在春季的一天,诗人正在甜美的睡梦中,不知不觉天亮了。刚一醒来,就听见窗外到处都是鸟儿在歌唱,朦胧中记起昨夜曾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花儿在风雨中飘落了。于是诗人就写下了一首诗。师朗诵。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1)学生边读边在古诗中找到要求会认的字,用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4)在小组中互相检查生字读音。3.检查反馈,开火车、个别读、齐读等。提示——晓:与“烧”比较字形,右上没有一点。眠:目字旁,闭目则眠。闻:与“问”比较字形,课文中是“听到”,现在的意思是用鼻子嗅气味。4.生读古诗,互相评价,正音,节奏韵律。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5.自由读古诗,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6.齐读古诗。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泥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三)精读悟春,激发想象。1、整首诗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看插图,你觉得画家画得怎样?2、在这春天的早晨,大诗人睡得很香甜,连早晨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它叫醒的呀?(小鸟)对啦,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学生自由想象)大诗人一起床,就听到这么好听的叫声,精神真好呀!这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名读。3、“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句来说一说。说对了,我们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睡觉的时候,睡得很香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4、用耳朵听,所以闻中有个“耳”字,这么认真就奖励大家“闻一闻”鸟叫声,请用手做好“闻一闻”的准备动作。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课件播放鸟叫声)5、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带着这样的心情赶紧读读这两行吧!6、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齐读读1、2句`)7、这春天的清晨,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朦朦胧胧中,我仿佛听到了风声雨声,经过昨夜的风雨,现在怎么样了?(课件展示满地落花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讲你看到的景象吗?8、想一想花儿落到哪里了?(地上:好像花毯。小溪里:在打转又好像鱼的花伞。)⑵ 落到地上,落到小溪里,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强调句子:花落知多少9、看到那么多打落的花儿又想到了什么?   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引出句子:夜来风雨声10、诗人看到满地飘落的花瓣,会有什么感受呢? (1)预设1:很美。引导: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有——有——还有——?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美吗?你就是诗人,把你对花儿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2)预设2:很可惜。引导: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惋惜地吟诵—小结: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上花红柳绿、百花争艳,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四)熟读诵春、拓展积累。1、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读出你的感受。(配乐朗读)2、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3、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人,是大诗人李白的好友,他擅于写山水诗,诗中表达出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正如《春晓》,诗人把握住“春天”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对春的所感所闻依次写出,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4、师:春天这样美,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5、春天的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春晓》为题把春天早晨的景象画下来。还可以为你的画写上一句美美的句子! 九、总评                这节课时,我很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容量,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比例合适,突出重点教学,多给每一个同学语言实践的机会,在评价时很注意评价学生的优点,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知,学习能力增强。同时也很注意自己语言的简练,富有童趣,问题的指向清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评价及时有效,方法规律有提炼升华,激发自信。l      附件2——课例示例2:从模糊走向清晰——《水》的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江苏省吴江舜湖学校 王晓奕点评: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雨中洗澡”、“夏日淋水”之乐,了解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2.学习把感觉写得具体细腻的描写手法,练写片段。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整体导入——初读课文,说话1.板书课题:齐读。2.学生自由朗读。3.回顾课文说话。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对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的记忆里,        ”,借用课文中的内容说一句话?生:在我的记忆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在我的记忆里,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生: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生:在我的记忆里,下雨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生:……【点评: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借用课文内容,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美读,感受“雨中洗澡”之乐1.学生自读二自然段。师:作者对水的感受是那样真切,尤其是下了一场雨(板书:一场雨),在他们看来感觉过节一样。我们过节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生:我们会在过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街上挤满了人。师:这叫热闹。生:我们小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能收到红包。师:这叫快乐。生:过节的时候,父母都不催我们上床睡觉了,想玩多久就多久。师:这叫痛快。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心感受下场雨像过节一样的感觉?生:(大声读课文)2.感受孩子们的痛快。师:(根据投影文字,引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生:(齐读)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师:(板书:痛快)这句话和下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生:总分关系。这句是总的写人们痛痛快快,下面几句是具体写孩子们、大人们怎么痛快地洗澡。师:请你用心读一读,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不同表现,关注那些表现“痛快”的词语。生:(自由品读)师:谁来读一读雨中这热闹的场景?生:(读)“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师:哪些词最能体现孩子们的痛快?生: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生:这些都是动词,表现了孩子们在雨中的快乐。师:我们能在雨中这样尽情地奔跑吗?生:不能,但是那里的孩子们能!因为实在难得下雨,就像过节一样难得。生:我们是不能吃雨水的,而那里的孩子却去吃来天空的水,可见水真的很珍贵。师:体味一下这些动词,怎样读才能表现孩子们的快乐呢?生:(有感情地朗读)师:表现快乐的语句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听老师读。(范读,掌声)你能体会一下,这样读一读吗?生:(练习朗读)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请你继续往下读。3.感受大人们的痛快。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师:注意这个词“只是”,都是在雨中洗澡,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什么又是一样的?生:大人们也会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生:他们也会仰起头,张大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生:就是他们不能像小孩那样脱得光溜溜的。师:小孩痛快,大人也痛快。请你再痛痛快快地读一读这段话,注意那些体现人们痛快的词。生:(感情朗读)师:听了你的朗读,给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点评: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他们过节时的快乐,从而达到阅读中的移情体验;紧扣一连串的动词,通过品味、范读、朗读,加深对课文语言的体味;围绕“只是”一词,想象大人和孩子的异同,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三)细读,体验一勺水洗澡之乐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一勺水的感觉。师:一场雨给我的感觉是“痛快”,那么一勺水呢?生:(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师:一勺水给我的感觉是——生:舒服!师:一勺水从头淋到脚,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作者却写了一段话,他是怎么写出这个“舒服”的呢?生:(朗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师: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舒服”?生:“滑”,水滑过身体时的感觉是很舒服的,我在洗澡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师:一个“滑”字,让你感觉水流得快还是慢?生:(齐)快!师:而“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你感觉水流得是快还是慢?生:(齐)慢!师: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明明是快的,为什么要写得这么慢呢?生:我感觉是这一勺水太珍贵了,舍不得流得这么快。师:你舍不得,水就流得慢啦?(众笑)生:是我用心享受这一勺水,所以就显得慢了。生:珍贵的东西,好的东西,就要慢慢品尝的。(众笑)生:水非常的珍贵,每一滴水都让我感觉到舒服。生:我很享受这个水流的过程。师:三个“滑过”,写出了水的珍贵,也写出了我们的舒服。水滑过了我们的脸——生:我们的脸舒服了!师:水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生:我们的胸和背舒服了!师:水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生: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舒服了!师: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板书:每个部位),所以感觉是那样慢,这叫细腻,这叫舒服。这是作者独特的感觉,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朗读,掌声) 师:你读得真好,用缓慢的语速表达了舒服享受的感觉。明明只是一勺水流下来,怎么能说是像一条小溪流呢?生:我很久没被水滋润过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让我有一条小溪流一样的兴奋。师:因为太难得了,所以感觉夸大了。生:他希望现在就是一条小溪流从头浇下来,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师:夸张的比喻,表现了对水的渴望。生:对作者而言这一勺水如同一条小溪流般爽快、清凉。师:是啊,这一勺水带来的爽快与清凉,一点也不比一条小溪流逊色啊!我们讲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因为他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对水是那样期盼、渴望、向往,所以才有了对水如此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生:(齐读)师:(出示句子)“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舒服了?生:(大声朗读)生:每一个毛孔舒服了。师:(板书:每个毛孔)毛孔怎么舒服?生:尽情地吸吮。师: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吸吮”这个词?生:婴儿尽情地吸吮乳汁。生:庄稼尽情地吸吮雨水。师:现在呢,我的每个干瘪的毛孔尽情地吸吮着水,感觉是那样——生:痛快、舒服。师:还有什么舒服了?生:每一条血管。师:(板书:每条血管)血管怎么舒服?生:血液里好象输进了新的活力。师:说得多好,血管里有了水份,也像小溪流般,是那样——生:欢快,鲜活,流畅。师:原来我就像一根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现在这根狗尾巴草吸足了水分,变得——生:饱满,充满了活力,翠绿了。师:再往下读,还有什么舒服了?生:(齐读:)“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师:(板书:每寸皮肤)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舒服?生:抚摸。师:母亲温柔地抚摸你的头,感觉——生:(齐)舒服。师:春风吹拂你的脸,感觉——生:(齐)舒服。师:现在,因为这一勺水,我的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了,这叫全身舒服了。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生:直接这样写就让人感受不到一勺水是这样让人舒服了。生:直接写就显得直白了,读起来就没有味道了。(掌声)师:好的文章就是要有滋味! 生:把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的感觉都写具体了,才真的能说全身都舒服了。不然就显得不真实。师:那叫不真切!生:这样写才能说明一勺水带给我的舒服,才显得水的无比珍贵。师:就把模糊的感觉写得具体了,把朦胧的感受写得清楚了。这叫细腻,这叫生动!生:(齐读这一自然段)【点评:“滑过”是快还是慢?一勺水怎么像一条小溪流?为什么不直接写全身上下都舒服了?这三个问题使得原本熟悉的语句变得陌生起来,促使学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揣摩,最终领悟到了矛盾中的美妙,细腻中的精彩。于是,阅读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关注内容转移到了自觉地关注语言!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提炼和归纳,将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可见,将朦胧的写法呈现得简单明了,教者对文本理解得深刻了,学生学得自然就透彻了。】 (四)辨析、感受“饿水”之苦1.学生读第六自然段。2.交流对饿的理解。师:(出示最后一段。)“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天不吃饭那叫“饿”,一天不喝水那叫“渴”,这里为什么不说“渴”,却说“饿”呢?生:水就像粮食一样,很重要。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干瘪了,用渴已经不能表达内心的渴望了。生:一般人对饿感受比较深,而对渴感受不太深。用饿就能让人想到渴得像饿一样厉害。生:饿是缺粮,渴是缺水。用饿来说缺水,显得水和粮一样珍贵。生:挨饿的地方是贫穷的,没水的地方更穷了。用饿来说缺水显得生活更加穷。师:缺水的地方生活更加艰难!把渴说成饿,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我们也有过渴的时候,但没有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再读一读。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师:要吃水的人实在是——生:(齐)太多了。师:路实在是——生:(齐)太远了。师:泉眼实在是——生:(齐)太小了。师:挑水的队伍实在是——生:(齐)太长了。师:取到的水实在是——生:(齐)太少了。师:没有水的日子实在是——生:(齐)太苦了。(板书:苦)3.总结写法。师:饿水是苦的,可一场雨、一勺水带给人的却是那样那样舒服,那样痛快,那叫乐,(板书:乐)那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苦”还是“乐”呢?生:(大声说)苦! 师:留在作者记忆里的是短暂的乐,反衬出的却是无边的苦,这个“乐”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艰难与苦涩,这叫“以乐写苦”。课文,不写一个“乐”字,却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快乐,不写一个“苦”字,却让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苦涩,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点评:将“渴”写成“饿”,其实就是“通感”,但讲了学生也不一定会懂,所以暂时不讲这个概念是明智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现象、语言素材,而后才会在某个阶段顿悟到其中的规律性知识——语言知识。没有语言现象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语言知识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先“举三反一”,而后才能“举一反三”。“以乐写苦”、“以乐写悲”等写作知识的教学,莫不如此。】 综述: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混沌状态,在教学内容的研制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有突破性的进展。而通过课例研究,或许能渐渐明晰这样一条科学化的教学之路。王晓奕老师执教的《水》,尽管略显稚嫩,但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在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内容的清晰呈现上,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如:“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一下子将课文的脉络理得清晰明了,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高度的概括和准确的归纳,让阅读变得通透了;“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一下子将细腻的写法揭示得清楚明白,在学生自以为懂了的地方讲出他们没有想发现的东西来,于是,语文课堂就富有理智的挑战了;一连六个“实在是”,一下子将水的珍贵点得清简透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叫“科学”,而不是将简单的教得复杂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学实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学的科学性,合乎语文教学的科学之道。即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如“痛快、舒服”的感觉,亦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和联想,触摸到文本的意蕴和情感所在。教得清晰,学得明白。l      超时空观察与实地观察(P152)l      案例研究的表现形式Ø       详实的教案Ø       生动的说课Ø       真实的课堂(现场课、视频课、教学实录)Ø       偶发的故事问题2 开发自己的案例(P157)一、案例的定义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真实的事件。教学案例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简单说,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格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等。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表现形式:l      附件3——案例示例:《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课文。课文的内容大致是:1989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子还活着,坚信儿子还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夜以继日挖了38个小时,直到救出了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案例主题:让学生感动。语文学习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案例过程描述:片断一: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师:同学们,以前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今天,孙老师也不想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但问题不多,只有一个。想知道这是什么问题吗?生:想!师:但我不能告诉你们,我想让你们猜(生疑惑的样子),你们可不能乱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认真听:第一,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问句提问,会在哪里提?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开始吧!(生各自读课文)师:好了,谁来先说说?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呵!这么肯定!那你能说说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你能回答吗?【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聊天对话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放松的情形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文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初步的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片断二:激荡思维,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师:是啊,由于这们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不可思议。我们都知道5.12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许多学校的房舍倒塌了,很多孩子埋在了废墟里,也有许多父母也抱着这样的信念,结果却是看到一堆破碎的瓦砾,看到的确是一个个血肉模糊的孩子,你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生:很伤心,很难过。生: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生:这些孩子真可怜!师:老师要改变这个故事的结局。出示字幕:(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看见这位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坐在堆破碎的瓦砾,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喃喃的说:“亲爱的,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生:(齐)有可能。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生1: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中,感觉到事情很糟糕生2: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学生生还的希望很小。 师:如果结局是这样,你们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沉默)了不起。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生1:因为我看到了这位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的信念。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结果,要看事情的过程,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止,坚强,坚持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敬佩。生3:这位父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永远和儿子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生4:也不管生死,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师:我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局看出来的,而是从父亲努力营救了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生:是。【在上述的片断,我改变故事结局,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位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解读这位父亲,并且心甘情愿的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和爱。同时,学生还能努力的为新建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要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片段三:搭建平台,点燃学生的写作思路。师:你们都觉得这位父亲非常了不起是吗?生:是的。了不起!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14位孩子的父亲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着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点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把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写出来。生写,老师巡视读出各个学生文中的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课堂上,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心声诉诸笔端,既是阅读反思,又能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体现了书面表达与阅读的整合。】课后反思: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于语文” 二、怎样开发案例P161(1)文本化自己的案例。我们授课的对象可能今年和去年是相同的,我们授课的内容也可能今年和去年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面对的课堂是每分每秒都在悄悄变化的,课堂每时每刻都是全新的,不可复制的。她的丰富多彩就给我们教师开发案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只要我们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对课堂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记录下来,可以是教育叙事,也可以是随笔札记,这种经过文本化的经历不就是最好的案例吗?(2)文本化他人的案例。案例还可从别人的课堂、别人的教学经历中去开发。听一节课,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这儿设计的合理吗?如果是我会怎样做?办公室沙龙,别人的困惑与惊喜是否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这些思考,只要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本,就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案例。三、案例的类型(1)专题式案例。围绕一个鲜明的专题开展的教学活动。(识字、阅读、习作、朗读……)(2)偶发式案例。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 (3)综合式案例。师生运用教科书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l      学会反思:在精彩处反思、在独特处反思、在遗憾处反思、在困惑处反思、在联系对比处反思等。问题3 案例研究的意义(P167)一、什么是案例研究——通过鲜活的例子观察事实或研究事实的过程就叫做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室对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处理、寻求对策的个案研究。——案例研究及时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公开课评课、网上“晒教案”、查找自己课堂的小意外……) 二、案例研究的意义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孪生姐妹叙事研究——研究自己的经验;案例研究——研究他们的经验Ø           学习借鉴功能(示范性和实效性)Ø           理论研究功能(涵盖面广、是一种典型的行动研究)      生动真实的故事+精彩的点评=优秀的案例Ø     应用创新功能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教学实践中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  案例  学校(收集与积累的有效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  平台    教师共享 三、案例研究的形式Ø       个案研究——对某一个体或某一事件进行观察、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采取“一事一议”、“一例一研”的方法,开展经常性的思考和研究。成效:坚持   共享和交流Ø       并案研究(案例研究的高级阶段)——针对同类问题,每个教师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实施不同的解决策略,产生不同的结果。把这些解决统一问题的不同案例串在一起研究,可以发现共同规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l      课例研究中,应注意:Ø   增强问题意识。Ø   增强实践意识。Ø   增强行动意识。Ø   增强反思意识。Ø   增强交流意识一个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才能成为“研究型”教师。话题二 案例研究的程序(P177)问题1 案例的选择问题2 案例的展示问题3 案例研究的结果表达问题1 案例的选择 ■       案例选择应注意:Ø       真实性Ø       典型性Ø       故事性Ø       问题性Ø       时效性■       一个好案例的标准:一个好案例就是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案例要有一个中心论题一个好案例要关注师生心理一个好案例要有独到的思考问题2 案例的展示■       案例的展示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Ø   确定标题(用事件、用主题)Ø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引言Ø   案例主题(鲜明——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Ø   主要镜头(根据主题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Ø   点评反思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只记录教学的过程,不介绍教学的效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点评与反思。■     案例研究的形式Ø       一节课  一次活动  一件事  一个人问题3 案例研究的结果表达■     案例研究的结果可以表现在:Ø       理论成果(案例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Ø       改善行为(案例研究是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Ø       深入反思(案例开发是教师成为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研究者。案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为下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打下了基础,为形成教师个人理论奠定了基石。)n学校开展案例研究需要:Ø       鲜活的教学素材Ø       反思型的教师队伍Ø       严谨的科研态度话题三 案例研究的常用模式(P199)问题1 积累案例库问题2 同课异构问题3 改进课问题1 积累案例库1.积累案例库的意义(1)   丰富隐形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2)   夯实研究过程,提高科研水平。2.积累案例库的方法(1)   搜集不同素材,积累典型案例。(2)   按主题归类,形成案例系统。■     积累案例一双慧眼,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观察已有的教案发人深省的故事+精彩的点评=精彩的案例■     积累优秀案例:Ø   从关注学生开始 Ø   在思考中筛选 Ø   因“即时”而充实问题2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对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各自的理解,采用不同构思、不同风格进行的教学设计。意义:新课程教材观的要求、新课程学生观的要求、新课程教师观的要求正确理解:1.首先有个“同”的认识,要注意“异中有同”。对教科书文本的正确解读,要忠实于文本。殊途同归——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2.在“同”的前提下,强调“同中存异”。“异”不应简单至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而应是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不能为了“求异”而“求异”。应该在比较中学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3.“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反思更为重要。Ø     反思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浅程度、认识角度)Ø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Ø     反思教学效果:产生的效果是否相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4.“同课异构”活动一般分三步走Ø       确定课题,自主备课。Ø       展示风格,依次上课。Ø       集体碰撞,开展评课。l      附件4——“同课异构”举例:毕小伟《水》幸福的守望——站在文学的立场教《水》执教者:无锡市新苑实验小学毕小伟班级: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五(六)班时间:2007年4月6日上午第四节教材说明与设计理念: 《水》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第10册最新选入的一篇课文,文章反映的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真实状况,作者运用文学的表现形式,通过叙述两次洗澡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来反衬现实生活的痛苦与无奈。作为文学作品,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本的教育功能。文学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又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文学教育首先是人学,其价值在于给我们寻找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文学教育必须进入三个境界:语言境界——文学境界——心灵境界。教学过程:一、语言层面——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水》。课题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但是它在老师的心里却是沉甸甸的,我不敢写,因为我想到那些生活在我国西北农村干旱地区的老百姓,他们每天都在缺水的贫困线上苦苦地挣扎着。但我又忍不住不写,因为没有了水,怎么去维持他们的生命呢?(板书:水)师:也许老师这个开场白对你来讲显得太沉重了些,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来说是无法想象又是无法体验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随同作者的叙述去寻找那珍贵的水吧。打开语文书,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的意外,是你万万没有想到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读了这篇课文,文中的什么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生1:水源太稀少了,只是一处很小的泉眼,而乡亲们还要长途跋涉十公里之外,还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能挑上一担回家。师:是的,水太少了,太珍贵了,乡亲们吃水太困难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朴实而又让我们感到异常沉重的文字吧。(学生读第一段)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意外的吗?生2:下雨天,居然成为乡亲们最期盼的日子。师:因为雨水太少了。正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只有那个太阳。”就是不下雨。下雨的日子太少了。生3:全村人在雨水中痛痛快快地洗澡。孩子们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洗澡。师:太不可思议了,下一场雨,居然像过一个节一样的快乐。雨水太少了!水太珍贵了!生4:母亲只用一勺水给我们洗澡,我们洗个脸还要多一点呢!师:水实在是太珍贵了。生5:他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水窖,我们这里都是自来水。师: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有个水窖?生6:水窖是他们生活的保证。生7:一个水窖还要用一把锁锁住。师:为什么要上锁?生8:锁一般是锁在门上的,而他们却锁在了水窖上。可见水是家里最珍贵的东西了。生9:母亲总是把那把钥匙一直挂在腰带上,象征着母亲的权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动用的。因为水是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水太少了,水太珍贵了,乡亲们的生活太艰苦了。)[点评:文学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者利用生活经验的差异,让学生初读文本,产生情感的冲突,抓住文学的意象组织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从中感受水的珍贵,感受现实生活的苦难。]二、文学层面——水寄寓着孩子们对幸福的守望师:同学们按理讲缺水带给乡亲们的是生活的苦难(板书:苦),但是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却充满了快乐(板书:乐),我刚才就发现同学们读着读着脸上露出了笑意?什么地方让你这么快乐?生1:孩子们和大人在雨中洗澡。生2: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洗澡。 师:是的,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洗澡,第一次是在雨中洗澡,这是老天爷的恩赐,为了感谢上苍,我们暂且来创造一个词语就叫天浴吧(板书:天浴);为了感谢母亲的一勺水,我们也来创造一个词语?生:勺浴师:勺是个生字,外面像什么?生:是个勺子的形状。师:里面的一点表示什么?生:水师:为什么只是一点?生:里面只有一点,更显出水的珍贵。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次最痛快的天浴吧。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地读课文第二段,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完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师:在你想象的画面里最高兴的是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自由想象说话,略)师:孩子们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种疯狂吧。(学生快乐地读第二段)师:孩子们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你们认为这样的描写真实吗?生:真是久旱逢甘霖,这是孩子们期盼了多少个日子才盼来的雨啊!怎么不惊喜,怎么不疯狂呢?师: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当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激动地赋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激动地欣喜若狂啊,(板书:喜欲狂)老师把它改一改,现在的孩子们是“忽闻屋外雷声响,冲向雨中喜欲狂。”不过是这个洗浴狂啊(板书:洗浴狂),来我们再来感受孩子们的洗浴狂吧。(学生兴奋无比地朗读。)师:大人们是怎样的表现呢?(指名读)师:大人毕竟是大人,不像我们小孩子那样疯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生:大家都在雨中洗澡,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着水带来的抚摸和清凉,大家都在像过节一样庆祝着这样的日子。师(引读第三段过渡):只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被风干的感觉)。师:什么叫风干?生:水分都蒸发了。师:人将被风干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中暑,休克、昏厥,甚至出现生命的危险。师:因此,储藏在水窖里的水显得更加珍贵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洗澡。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又有什么表现?生:舒服得啊啊大叫。(板书:舒服)师:为什么不说“痛快”地啊啊大叫起来?生:水太少了。师:但尽管是一勺水,还是让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起来,为什么舒服中还是带着那种快乐?看看我们四兄弟当时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之下,课文怎么描写我们四兄弟的,像什么?生:因为当时我们四个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师: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是什么个样子?生:耷拉着脑袋,快枯萎了,奄奄一息了。 师:是啊,人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哪怕是一点点水浇在身上,都会引起生理上的快感,本能地发出“啊啊”大叫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快乐。(情景体验:下面老师就来当一回母亲,手里拿着一勺水给孩子们洗澡了,老四先来洗,一连拉出四个学生洗澡,到第五个同学,说声对不起没水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师:孩子们笑吧,叫吧,因为这一刻是我们盼望了已久,等待了已久,苦苦守望了已久的最快乐的时刻啊(板书:守望)。让我们一同来分享这份快乐吧。生:读第五自然段(教师引导像小溪流唱着歌,多快乐啊!)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注意作者在对水的描述中,一连用了四个“滑”字,为什么不用流、淌?(板书:滑、流、淌),你试着一个一个放进去读一读,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生:用“流”显得水太多了,源源不断;用“淌”显得水太快了,没有被润湿的感觉;用“滑”有一种被抚摸的感觉。(你的语感太好了,从一个滑字联想到了就像母亲的手——)师:是啊,水在我们的身上滑呀,滑呀,滑呀,在我们的每一寸皮肤上滑呀,滑呀,滑呀,就像母亲的手在我们身上轻轻地抚摸着,慢慢地滑动着,让人感到特别的舒服,特别的幸福。我们一起来尽情享受这份舒服和幸福吧。生:二读第五自然段(教师引导多舒服,多幸福啊!让老师也能看到你幸福的表情)[评点:教学从文字层面进入文学内容层面,先从整体上感悟作者最快乐的两次洗澡,教师引导学生给两个场景创造两个词语,相机进行生字教学。紧接着从部分入手,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引用等途径感受孩子们在雨中的疯狂,从而掀起教学的第一个高潮。然后引读第三段,感受现实环境的艰苦,让学生的情感之水再次回落。蓄势酝酿教学的第二个高潮:先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体验啊啊大叫的痛快,一读第五段,感受一勺水所带来的快乐;再让学生置换词语,联想水的抚摸,二读第五段,感受水带来的舒服和幸福。]三、心灵层面——水倾注着母亲对孩子生命的永久关怀师:孩子们,你们在享受快乐和幸福之余,还体会到什么?(教师引读体验)生:水太珍贵,几乎没有浪费一滴水。师:简直是滴水如金啊,孩子们,你们在享受这份快乐与幸福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在我们身上滑动着的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乡亲们期盼了多少个日子才盼来的雨水啊,是母亲专门用锁锁住的家里最珍贵的东西啊,是母亲平日里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活命的水啊!让我们轻轻地读,慢慢地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吧——(生饱含深情三读第五自然段。)师:母亲的一勺水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禁不住要问,母亲自己难道不渴吗?(渴)师:是的,母亲在骄阳下忙了一天,自己快被风干了,但是母亲的脸上有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没有)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生:笑。师: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从文字与插图中感知三笑)师:你从母亲的笑里读懂了什么?生: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师:母亲对生活呢?(引导:生活这么苦,可母亲始终微笑着,母亲对生活充满了——)生:乐观。师:多好的母亲啊,多么乐观的母亲啊。母亲不仅用微笑,还用和乡亲们一样特有的幽默感染着我们,乡亲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师:母亲也讲了一句幽默的话——生:你们真的饿坏了。 师:母亲为什么不用“渴”?生:水像粮食一样珍贵。师:你已经听出了母亲幽默背后的意思。多好的母亲,在苦难的生活中,母亲用微笑,用幽默给我们沉重的生活带来了轻松,给我们苦难的童年带来了快乐,给我们生命的成长带来了力量。多好的母亲,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母亲幽默的话语吧。(生读母亲的话)[评点:这是感受幸福之后的理性反思,也是文学教育最终必须进入的心灵境界。文学教育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和灌输,而是心灵的妙悟,这种感悟必须寻找到语言的落脚点,从语言的背后去寻找深层的意义,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四、质疑课题,感受文学的魅力师:这是至今为止我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饿”的话。所以在作者的原文中,作者把文章取名为“饿水”,我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删掉“饿”字,你们觉得是删好,还是不删为好?(同桌讨论、全班争论)生:“饿水”突出水太珍贵了。师:一看到《饿水》就想到了水的珍贵,为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生:水师:一看到《饿水》又想到了乡亲们生活的艰苦,而且这种苦不是一般的苦,作者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有水的快乐来表达,想想有水之乐和没水之苦有什么关系?生:有水之乐来反衬没水之苦,以乐写苦,这样写的效果让我们感到乡亲们的生活是苦上加苦。师:那才真叫——饿水。师:但是,生活尽管这样艰苦,你们有没有听到母亲叫一声苦?(没有),乡亲们呢?(没有)孩子们呢(也没有),相反他们是——生:笑对苦难,乐观地生活着;他们是苦中取乐、虽苦犹乐。师:我们还能说这是苦水,这是饿水吗?(不能)(教师擦去“饿”字)师:用“水”作题目,它所包含的情感更为丰富。师:你看如果我们说水太珍贵了,课题怎么读——师:久旱逢甘霖,水让我们太惊喜了,怎么读——师:在雨中洗澡,水让我们太痛快了,怎么读——师:母亲的一勺水让我们太舒服了、太幸福了,怎么读——师:同学们,你们看,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能让我们产生很多很多的体验和感受,总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让我们为之感动。我的家乡是贫穷落后的,严重的缺水使得乡亲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我们的童年充满了苦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水已经洗去了我们生活的痛苦,带给我们童年的快乐,带给我们对幸福的一份守望,带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向往;母亲的微笑,母亲和乡亲们的幽默像水一样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生命成长的关怀(板书:关怀),带给我们生命成长的力量。孩子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珍贵的水吧!让我们好好珍惜水带给我们幸福吧!师:读完这篇文章,老师在心里一直吟唱着一首歌《忘不了》,歌中这样唱道“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雨中的散步,忘不了花开的烦恼。”你读了这篇文章,你忘不了什么呢?你能重新改一改这首歌词吗?(学生创作歌词) [评点:读者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者和批判者,正是有了读者个性化的解读,文学作品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教者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与批判,帮助学生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意义。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也始终不能放弃成人文化的引领,通过四读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意义的丰富内涵,再次提升文学教育的价值。] l      附件5——站在文学的立场教《水》——我的思考备课: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视界融合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水》,是作家马朝虎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原文的题目叫《饿水》,在进入教材时被编者作了文字改动,取名为《水》。虽一字之改,却引发了读者的争议与思考。作者以〈〈饿水〉〉为题,写作意图显然是很明确的,想要告诉读者水是珍贵的,缺水的日子是痛苦难熬的。而编者偏偏删去这个最为要紧的题眼“饿”字,道理何在?教参没有直接告诉其中的原委,需要读者凭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去解读。很多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都注意到了编者与作者的不同视角,但是没有再深入地去思考其中的内涵。这一字之改实在是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一般文本作为教学文本特有的呈现方式。笔者个人以为编者改得好,编者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来处理文字的。删掉一个字,境界全出。文本的内涵更为丰富了,读者体验文本的方式更为多样了。但遗憾的是,笔者拜读了许多教师关于〈水〉这课的教学案例,却很少见到有人站在编者(读者)的立场来进行教学,而一味站在作者的立场,使得文学作品失去了它的多元意义,以致本课的教学大同小异、如出一辙。教学雷同的背后是我们的教师缺少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修养,不清楚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究竟在哪里?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文本绝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意义,而真正的价值在于读者所作出的种种不同解释。作品真正的生命在永无止境的读者解读之中。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普通读者的真实存在,教师的“误读”往往能生产出文本新的意义。这种解读需要教师把自己个人的期待视野和公共的社会视野相互融合,只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决定文本的深度与广度。具体深入到《水》这个文本的解读,每个人读完后的感受是不同的。作者眼中的是饿水,编者眼中是乐水,成年人读出的是生活的痛苦和无奈,孩子们读到的是对水的渴望和幸福体验。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等四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融合这些不同的阅读体验,是教学的资源和着力点。这个差异需要我们从语言哲学的高度,用有效对话的方式进行消弭,从而实现视界的融合。思路:语言、文学、心灵三重境界的层层推进《水》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进入教材,我们必须把握这一特定的文学体裁,必须用文学教育的方式组织教学,否则很容易滑入道德说教和灌输的误区。首先我们要准确认识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艺术。从这个概念生发出文学是一种人学,文学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又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文学教育的价值是为人类寻找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文学教育必须进入三重境界,即语言境界——文学境界——心灵境界。当前的文学教育没有充分展现其文学的魅力,显现文学的力量,课堂缺少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缺少了强烈的内心震动,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仅仅是停留在文字最浅显的层面,没有进入文学层面,更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为此笔者尝试着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站在读者中心的立场,对教材文学因素潜心挖掘,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剪裁,沿着文学教育的三个层级,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过程。具体教学程序如下:1、语言层面——水的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抓住读者与作者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进行初读体验,学生凭借着这种初始体验同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话题“课文中哪些地方是你意想不到的?”这个话题直接指向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这种对话的基调是沉重的,因为这是对缺水生活的现实关照。 2、文学层面——水寄予着孩子们对幸福的守望。课文的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文学形式,采用以乐写苦的艺术审美表现手段来创作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最大快乐——两次洗澡的情景。学习在雨中洗澡,要想象体验孩子们的疯狂;学习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洗澡,又要移情体验孩子们那种快乐和幸福。这种痛快淋漓的表现正是孩子们在痛苦中对幸福生活一种强烈渴望。童年生活又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幻想,作为小学生对这样的情景是最容易激起情感共鸣的,也只有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为进入文学教育第三层面作好铺垫。3、心灵层面——水倾注着母亲对孩子们的生命关怀。文学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语言文学能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和人生的创造热情,不断丰富心灵世界、向往崇高、完善人格。文学教育从深层本质上讲是精神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指向人心灵的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本课〈〈水〉〉的教学不能仅仅止于快乐和幸福的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对幸福的进一步思考:思考幸福的来之不易;思考幸福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样的所得不是靠教师凭空的说教,而是要紧紧抓住文学意象来深入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母亲的两次微笑以及母亲与乡亲们幽默的话语来好好体会母亲和乡亲们在苦难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对文学意象的解读和感染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蕴藏在文学之中人性美。方法:结构、解构、建构三个板块的有效对话文学作品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样式,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各自的内在特征,我们必须抓住不同类型作品的写作风格来进行教学。《水》这篇课文属于散文的样式,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从缺水、盼雨、洗澡、断水到滴水如金。文本结构看似形散实则神聚。针对散文的特点,教者采用了散文散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畅谈阅读体验。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节课堂气氛,调适学生情感。教师还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画龙点睛式的小结,处处归结到“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文本主旨上来。这个层面的教学体现了对原文本写作结构的尊重。对文本的解读,需要一种批评的视角和方法,只有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才有意义。解构主义者往往能够在已有定论的经典文本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在看似完美和谐的文本中读出矛盾和歧义,得出意想不到而又极富创见的结论。借用解构主义理论,把文本结构加以分解、消解或拆开,从中把意义发掘出来,使之彰现。但解构不是否定原有的素材,而是把素材中的矛盾体融合在同一个形式结构中,让文本的主题在差异中产生。教者在对《水》的教学中,在尊重学生初读体验后,提出了一个解构文本的问题:“按理讲,缺水带给乡亲们的是生活的苦难,但是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却充满了快乐?”然后引导学生细读两次洗澡的场面,感受水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然后教者又不断转移视点,从孩子转移到母亲身上,感受母亲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次回到作者的题目《饿水》,组织学生对课题“饿水”与“水”的质疑比较。在教学过程中五年级学生似乎都认同作者的观点——饿水,理由是“饿水”突出了水的珍贵。从章法上讲又是用有水之乐来反衬无水之苦,使得这种苦又增加了一倍。教学如果到这里结束,不是不可以,但是总觉得缺少了文学作为人学的力量。为此,教者作了进一步的解构与建构,让学生继续思考:“生活尽管这样艰苦,你们有没有听到乡亲们、母亲以及孩子们叫一声苦?”(没有)相反他们倒是笑对苦难,乐观地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所以以“水”为题,赋予了文本更多的内涵,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饿水,还是快乐之水,倾注着母爱的幸福之水,浸透着童年成长的生命之水。文学教学在文本的解构中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在主题的建构中获得了生命成长的力量。l      附件6——比较研究《水》引言:上次遇到顾美云老师,顾老师热情地向我推介了薛法根学校的青年教师上的《水》一课,她说这位王老师解读教材十分到位。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上终于看到了王老师上的《水》一课的教学实录。在此,我很想认真学习一下。教学过程:一、整体导入: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在我记忆里,              ”,借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一句话? (学生回答略)[比较研究:我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是这样问学生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意外的?两厢比较,我发现教师提问的角度是不同的。王老师从作者的角度,而我则从读者的角度。前者是一种角色内化,是知识的复现,后者是站在读者与文本的阅读视界之差异来提问的。我觉得从阅读理论的角度来提问是科学前卫的,更能引起阅读的期待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教学价值应该高于前者。]二、学习“一场雨”的痛快1、一场雨就像过一个节,请你来谈谈我们过节的时候是怎么样的?2、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心感受下场雨像过节一样的感觉?3、出示投影文字: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4、这句话跟下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5、用心读读孩子们和大人们在雨中的不同表现,关注那些表现“痛快”的词语。(1)学生交流句子和关键词,然后感情朗读。(2)大人们和小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一样的?感情朗读体会。[比较研究:在这个环节上,王老师把教材解读成一场雨,而我则把其解读成“天浴”,当时我是这样思考的,文章写了两次洗澡,一次在雨中洗澡,我把其称为“天浴”;第二次是母亲用一勺水给孩子们洗澡,又被我称为“勺浴”,并相机教学生字“勺”。细读王老师的教学过程,比我多了关键词句的玩味推敲,而我则侧重于想象当时的画面。前者突出了语言文字,后者突出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如果从教学的整体感来看,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因为咬文嚼字容易冲谈当时激动人心的淋漓酣畅的情感。]三、学习“一勺水”的舒服1、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谈感受。(学生回答:舒服)2、提问:一勺水从头淋到脚,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作者却写了一段话,他是怎么写出这个“舒服”的呢?3、一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4、提问: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舒服”?(滑)5、讨论:“滑”字让你感觉水流得快还是慢?(学生回答:慢是享受,珍贵的东西慢慢品尝等)6、师生对答:“水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教师板书:每一个部位)7、再次指名朗读,体会“舒服”。8、讨论:明明是一勺水,为什么是一条小溪流呢?(理解夸张的比喻)9、朗读体会这种独特的感受。10、追问:读了这句话,还有什么舒服?(板书: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11、反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水,让我全身感到都舒服了”?(理解表达的真切感、生动感、具体感)12、生齐读这一段。[比较研究:显然王老师比我更加侧重于语言表达。比我更胜一筹的是对如何把真切的体验写具体,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当时的我仅仅是抓了那个“滑”反复玩味一勺水所带来的舒服、痛快,以及水的珍贵。但我的教学也很简洁,组织起有层次感的反复引导,反复朗读,反复体验的教学逻辑顺序,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王老师对“一条小溪”的修辞解读很独特,是我没有想到的。]四、学习“饿水”1、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略)2、讨论:为什么说“饿”水呢?(生活的艰难、水的珍贵,对水的渴望) 3、回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由朗读)4、教师引导理解:吃水的人实在是——路实在是——泉眼实在是——挑水的队伍实在是——取到的水实在是——没有水的日子实在是——5、讨论:苦与乐(以乐写苦,体现文学的魅力) [比较研究:关于“饿”水的解读,我们是有差异的,似乎我把文本意义开掘得更深入一些,因为在文本中作者多次运用幽默化的语言来写,比如“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把你们饿坏了。”这样的语言风格应该值得关注。因此从语感上来讲,我还是觉得值得一讲。另外,王老师在这里运用了倒叙手法,再次回到文本开头来谈缺水的状况,六个“实在是”解读很经济有效。但在这里我是抓住课题“水”与“饿水”之比较,来整体建构文本意义,也符合阅读理论。] 我的想法:王老师是薛法根的徒弟,这堂课也基本体现了薛老师一贯倡导的“简单语文”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手段简洁实用,教学评价简单有效。尤其是对语文教学中大家常常忽视的研究作者怎么表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解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回想三年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繁花似锦,各种教学流派精彩纷呈。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候,我当初的想法是要上出新意,因此拜读了《文学教育理论》专著,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把此文看作文学经典来教,站在文学教学的三个境界来解读文本,即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最后上升到心灵层面来组织教学的。因此《水》这一课更多地把精力用在情感与心灵的共鸣与震撼上,用文学的魅力去吸引孩子,打动孩子。当然,读了王老师的教学实录,如果要我再来教此课,我想把她的长处,即作者怎么表达的渗透进去,同样不会伤害文学的美丽。另外,值得商榷的是,并不是说我在教学中忽视表达现象,而是选择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我抓住了语言的幽默感,抓住了“以乐写苦”的反衬法。这些东西好象与王老师的内容并不见得有高下之分。Ø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倒很乐意下次请薛法根老师带他的徒弟来上此课,我也很乐意同这位优秀青年教师来一次“同课异构”。问题3 改进课——磨课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和耗费教师的大量汗水。不过,这磨课的“磨”字就如侠客十年磨一剑、修炼得道一样,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磨课磨什么?1.磨教科书,明确目标(1)研读整册或单元,理清知识体系——瞻前顾后着眼于当前、回首过去、展望未来(2)研读教科书,预测学生与文本的触发点。    2.磨环节,要而不繁上好一节语文课,研读教科书是根本,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创新很多事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来体现的。教学过程:衔接有序、张弛有度、游刃有余Ø       层次要清晰。Ø       重点要突出。Ø       张弛要有度。 3.磨学生,因“人”施教磨刀——条凳、砺石好课必须以作用学生为目的(关注学生)4.磨细节,精益求精每一个问题如何提出?得到学生不同回答之后如何反馈?课文的朗读如何指导?环节的过渡如何设计?……■ 磨课的形式:一人同课多次打磨、多人同课循环打磨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磨课也磨人■ 磨课不能迷信权威;磨课不是亮点的大拼盘;不能期望磨课穷尽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磨课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  磨课磨到最后,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也可以说磨课是为了“不磨”!专题四 评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P226)话题一 观课议课与教师学习问题1 课堂观察的弊端1.观察内容局限为可听可视的直观现象和行为(忽略心理活动等内隐的行为)2.观察的主题比较单一和细小(忽略课堂的全景和宏观现象)3.观察需要时间、设备、氛围等条件的保障4.观察的主体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对策锦囊:1.课堂观察的准备和进入做好交流沟通。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2.课堂观察的体验与记录让课堂记录深化我们的课题体验,而不要因为全面的课堂记录而忽略我们的课堂体验。3.课堂观察的评价与反思问题2 对教师评课素养的更高要求■ 一次成功的评课,需要评课者具备以下基本素养:1.正确的评课目的授课者——在肯定与否定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进一步提升的信心及途径。观课者——吸收新的、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与授课者共谋提升。2.规范的流程意识(焦点集中、说课)3.先进的教学理念■ 评课者1.确立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2.掌握有效评课得以达成的基本评课理念与知识、技能(不能一篇赞美,也不能一片“痛骂”。以欣赏的眼光,坦诚交流,反思自己的课堂,取长补短;课堂观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话题二 观课议课与教师合作问题1 个人观察的局限1.观察角度的局限2.个人素养的局限3.思维定势的局限■          克服个人观察的局限 1.多角度观察考查上课者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认真体会授课者对教科书是如何处理的;关注教学过程中怎样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借鉴授课者的教学方法;观察课堂效果。除了观察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行为外,还应注意观察教学对象(学生)在教学时段中的收获(学生神态、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回答正确与否)2.不停地追问(追求什么——真实、发挥什么——特长、换什么位——假设自己是学生,能理解吗,有兴趣吗;培养什么——个性的和谐发展)3.详细地记录(原汁原味的对话、精彩的教学细节、自己的启示、触景生情的体会、生成的问题……)4.真诚地访谈(执教者、学生)问题2 在课堂观察中学会合作   专业共同体——最理想的合作形式打造和谐的专业合作体——有机链接、自主共建、整体评价问题3 让合作冲破学校和地域的局限■   校际评课共同体——几所学校之间为着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民间评课联合团体。优势:1.弥补了校本评课中专业引领的不足2.校际之间能优势互补3.校际间的评课可以使活动制度化4.评课形式更加多样化5.校际评课共同体激发了评课的积极性■ 教师之间的校际合作:1.加强校际评课共同体的制度建设2.优化校际评课共同体的活动模式3.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话题三 观课议课与教师研究的文化问题1 研究文化的打造文化——看不见、摸不着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看似没有、实则到处评课文化核心之一——求真(为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学生的健康发展)评课文化核心之二——求善(以人为本,即尊重人、发展人)活动有主题,课前有自己的见解、听课时有思考、评课时有针对性。每位教师都这样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每一堂课。这样的研讨猜有深度,有实效才能达到研讨的目的,从而构建更和谐的评课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设评课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       评课方法的传授、评课过程的体验、评课成果的共享2.营造宽松的评课环境3.营造评课的合作文化(“同伴互助”评课)4.营造学校的“会议文化”5.营造学校的书香文化问题2 评课的自我管理 ■       教研组的议课管理文化特点:1.议课的目的与意义明确。2.力图营造良好的议课氛围。3.议课关注点有待拓展。评课文化建设——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               把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让学生参与评课               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及时总结写出心得体会或论文问题3:生涯规划与教育自信           ——让足音留在身后生涯规划四个特征:•   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连续性。u             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写下这个题目,不禁停笔自思:做老师,尤其是做一个语文老师可以幸福吗?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要教一辈子语文,不能不想,不能不问——“你爱语文吗?你爱语文教学吗?”“语文教学能带给我内在的尊严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吗?能给予我幸福感吗?”你的回答时肯定的吗?——我想应该是,也一定是!新教育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新教育”——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新”的教育,是“心”的教育,是“行”的教育,是“幸”的教育,是“星”的教育,是“信”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是以“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追求,努力建设“三大”课程: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新教育实验,是通过“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构筑理想课堂、培养卓越口才、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实现“四个”改变——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新教育的精神,第一就是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是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是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是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教育是一首诗朱永新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 我不能证明岁月有脚【美国】狄金森 我不能证明岁月有脚——然而确信它们奔跑,证据是已完成的序列,已成过去的征兆—— 我发现脚有更远的目标——我对一些目的发笑——昨天,它们似乎宏伟——今天,要求已更高—— 我不怀疑昨日我的自我曾经和我完全相称——但是匹配不当,证明——它已落后于我的生命——《教育是一首诗》原文有五节,这是我最喜欢的两节,它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热爱和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一位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爱心,怎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怎样塑造一个个美好的心灵?教育是造就人生的事业,我们如果没有长远的目光,放眼未来,又怎能铸就一个个生命成长的奇迹?《我不能证明岁月有脚》,是的,我们不能证明岁月有脚,我们却可以追赶岁月。时间总是不会因为你的意愿,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你笑,它向前;你哭,它向前。你辛勤工作,它向前;你茫茫然度日,它也向前。拿什么来证明岁月有脚?只不过是拿昨日生活点滴的清单罢了。昨日清单,是昨日的证据。除此之外,它能说明今天的什么呢?我们需要为生命中的每一个驿站,创立一个个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和一份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付出的努力。让我们都来对昨日的我说声“再见”吧。用自己的脚步去追赶岁月,创造自己幸福的工作生涯,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幸福的学习生涯。 教室里的事,注定是充满劳绩的幸福。——干国祥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快乐。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节选自《新教育之梦——朱永新博客》最后,再让我们一起诵读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话语,从此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人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只为了拥有一串平凡而真实的教育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轻松快乐地学语文,潜心钻研,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做一个无愧于己、无愧于生的幸福的语文教师!!以上学习所得与感悟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的故事讲给你听……”越是到高年级,越是发现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老生常谈?学生无动于衷。声嘶力竭?学生不屑一顾。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对一切充满怀疑与叛逆的年龄,听惯了说教与训斥,他们在不由自主中对我们老师关上了心扉,想要开启,走进,决非易事。当我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时,我开始知趣地不再长篇大论的说教,也不再面对学生的犯错声嘶力竭,我知道这一切除了降低自己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外,一无教育效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该怎么怎么做,该如何如何时,我转变了我的叙述方式……学生施挺是我班上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孩子,人很聪明但自制力太差。家境不太好,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时间都花在了承包的几亩农田上,没时间也没能力管束孩子做作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苦口婆心劝导他教育他,甚至摔他本子盯着他补作业,都是收效甚微。于是,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直到有一次,语文考了全班倒数第一。那时,已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天,我在晨会课上温和地对着孩子们讲:“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孩子们都用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接着述说,“那一年,我上初三,成绩在班上十名上下,不冒尖。在我们那样的乡村中学,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屈指可数。而我属于那种有点希望但又有些危险的中间分子。于是我努力着,想挤进前三名。有一天,我忽然听到大人们议论,说中考也是可以走后门的,分数差不多的考生,谁家花的钱多关系硬就招谁。我当时想,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既没钱又没地位,怎么办呢?”我的声音有些激动,“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我看了一眼坐在前排的施挺,他的头始终低着。“施挺,你说,该怎么办?”我一语双关。其实,我早就发现,因为父母、家庭的底层生活,这孩子对学业的荒废源于骨子里的自卑感。施挺没有说话,“啪嗒啪嗒”的大滴泪水从眼里涌出,滴落到课桌上。教室里,安静极了。由于沉浸在往事中,我的声音也有些哽咽:“我回家对我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要为了我中考的事去求人家,也不要花冤枉钱,我会把分数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我就不相信好学校不录取我。”我再次环顾了一下教室,男孩子、女孩子,都出奇地安静,忽闪的眼睛带着一点潮湿……“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我以全乡第一,文化科目总分600分的高分被师范学校录取。”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句自认为临场发挥极佳的豪言壮语:“记住,什么都阻挡不住你前进的脚步,只要你拥有足够的实力!”正如许多教育故事的美好结局一样,从那天的晨会课以后,班上的孩子对我重又有了当初的信任与亲近,而施挺的作业,也开始一天一天的“如数上交”。我想,这一切的改变,源自我的故事的魅力。 其实,不一定是“我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会具有这般魔力。正如刘铁芳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写的:“有血有肉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真实地触及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命脉络,而且故事叙述者的一声一色,以及作为听者的我们的一惊一乍,还有伴随故事展开而摇曳的灯光,构成一个由多重生命脉络交织起来的整体的生命故事场域,我们自然地沉浸其中,像春笋迎接乍到的春雨,全方位地被触摸,被打动,不知不觉地孕育着、形塑着我们的生命样式。”多给孩子讲讲你的故事,讲讲他人的故事,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去亲近故事,触摸故事情景之中的生命脉络,给他们尚且稚弱的生命织体以温情的陪伴。研修资源——关于课堂观察  本年度网络研修的主题是增强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观察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我们在这里设立“课堂观察”主题贴,陆续为各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相关学习材料,也希望大家在这里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学实践体验、典型案例、精彩教育故事等发生在我们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下载(22.81KB)2009-3-3022:05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的两大视角:关注知识传授高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发展高参与度。最终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二、课堂观察的意义1、课堂观察(classroom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2、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堂观察是适合研究课堂情境的重要方法;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依据;一线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三、课堂观察的内容 课堂观察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状态、交往行为、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而有效的课堂调控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观察上的。因此,课堂的学习气氛,学生的神态表情,实验操作,以及课堂提问的反馈信息等,都应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之中。1、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2、观察他人(听课):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四、课堂观察的方法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1、定量方法: 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工具表)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主要技术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录像、录音;以时间标识进行选择性课堂实录;座位表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课堂练习目标层次统计图;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学习效果的后测分析。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2、定性方法: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结果是非数字化;分析手段是质化的主要是归纳法;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变化。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1)、定性观察的理论基础:现象学,注重个人对事物本身的洞察;人种志方法,强调自然情景。定性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尽可能长期深入介入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以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得出最贴近被观察者真实情况的结论和解释。(2)、定性课堂观察主要有四种记录方法:描述体系:对教学技能几方面的描述;叙述体系:日记/流水帐、轶事/重要事件记录、样本描述、田野/实地笔记;图式记录:师生移动模式:观察研究;课堂座位最佳位置教师提问学生位置图。(3)、定性课堂观察的优缺点: 优点:研究视角的整体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资料分析的“扎根”性;观察记录的简便性。缺点:针对小样本,研究结论不能广泛推广;文字资料处理较为繁琐、耗时、不经济;记录水平与个人经验、描述能力、相关理论水平有关,主观性、个别性较强。五、课堂观察的原则1、课堂观察的技能原则(1)准确性原则准确的课堂观察才能帮助教师透过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准确性原则包括以下含义:去伪存真。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以免被课堂中的假象迷惑,满足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准确性原则要求教师对观察到的现象细致分析,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全面观察。教师的视野应该开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情况,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而不能只关注某几个学生,更不能以偏概全;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教师应准确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疑点,及时处理,作好调整和补救工作。(2)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甚至不知所措,或对有价值的学生反馈信息视而不见,不做任何反应。课堂观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应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2、课堂观察的伦理原则开诚布公;尊重自由抉择的权利;信守承诺;避免身心伤害;尊重隐私权;澄清误解、告知结果。六、课堂观察的两种研究类型:1、“过程——结果”:20年代萌芽,到60年代逐渐成熟。主要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成就(结果)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实证的、定量的。2、“课堂人种志”: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收集资料,强调对行为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七、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围 1、课堂教学情景的特点:课堂事件变化迅速(如课堂师生交往每天大约1000次);课堂事件发生的同时性(事件的多样性和同时发生);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不可预料性);课堂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难以重复再现);课堂事件不断被中断(随机性);课堂事件的情景性(课堂事件的发生是有背景的)。2、课堂观察的研究范围:探讨师生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如投入学习或非投入学习);观察学生行为的改变或习惯的建立(如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或改变);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某一特定方面(如学生的课堂言语活动);观察教师教学中讲课的清晰程度;观察教师教学中教学手段方法的变化;观察教师教学过程中某一特定方面(如提问或表扬);观察教育实验及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作出及时反馈及评价;观察学习氛围;观察课堂管理(如纪律问题);观察课堂人际关系;课堂教学成果与评价。八、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指导的目标1、教学的本质:对话性实践。对话不是闲聊、辩论和协商。“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滕守尧:对话理论)(1)、师生与教材的对话:对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个性化的对话,促成文本意义的生成,“构筑世界”。(2)、师生与情境的对话:结合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体验和探究,形成丰富而灵活的理解。 (2)、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在实践中反思,完善自己对社会、文化、他人和自身的体认,“构筑自身”。(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是教学的交互主体,师生对话是生成课堂教学意义的源泉,教学相长。(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通过相互交谈、讨论、质疑、分享,把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显现”出来,“构筑伙伴”。(5)、教师与教师的对话:从不同专业背景和经验出发,对教学进行切磋和研讨,“三人行必有吾师”。2、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指导的目标: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利用观察诊断技术,发现教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创造的欢乐与两难的困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实际,提供客观的反馈,以促进自省;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师必须能够观察和领悟到课堂上所发生的所有复杂行为并迅速反应。学会一种贯彻、描述、思考和理解课堂行为的方法,以便对课堂教学做出持续的改进;作为教师评价、晋升、录用、培养、表彰之参考,促其提高;关怀师生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九、有效的课堂观察注意事项:1、观察课堂学习气氛 课堂的学习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注意观察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应是否积极,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积极的交流,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堂上是否有人在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等负面情况。2、观察学生神态表情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需对学生作个别观察,一般包括学生的目光,面部表情与形体动作。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