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摘要:在所有台湾的女作家中,林海音的声望是十分高的。她所写的小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广为流传。而且,通常都被归入到怀乡文学的范围中。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作家,经常回忆起童年往事。《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代表作,这本书里作者运用了儿童视角去观察世界,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情画。作品共有五个部分组成,书中光阴的故事在演绎,作者在渐渐成长。但是,记忆中的童年和对故乡的怀念却从未停止过。关键字:乡愁儿童视角时光的故事怀旧绪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可以称之为最早出现的文学载体,从远古神话到明清的章回体小说达到一个高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步完善。《城南旧事》,曾被选为《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小说以满含怀旧的的基调,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朴素而又清丽的风格,在静静诉说中体现出了作者对老北京是我怀念之情。小说里将人·情·景·物完美的结合,好像是一首诗歌。用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时光的追忆,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强烈认归。一《城南旧事》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乡愁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恋乡情结”。所谓的恋乡情结就是指萦绕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中偏爱和眷恋故乡的感情因子【1】,以索格的理论来分析,所谓的恋乡情结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是一种包含了人类祖先往昔岁月生活经历和情感的体验的原始印象,深深地刻入到了我们的心灵结构中。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要给一个作家定位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个人认为林海音算是一个例外,因为大家比较习惯称她为台湾作家,因为她是台湾人。在台湾写作,在台湾出名,当然,我们把她称为是京味作家也不为过,因为她最好的记忆都在北京。在北京求学,就业,结婚,生子。这里,是她最思念的地方。因此,林海音曾经形象的称北平是她的“乳娘”,称北平是她的第二故乡,可见那段岁月对她的重要性,作者在小说《婚姻的故事》结尾处写到:我是抱着怎样茫然的心情离开我的第二故乡北平啊!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成长,读书,结婚,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飞机从西苑起飞,穿过古城的上空,我最后瞥见了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顶,朝阳射在上面,闪着光亮。那是我结婚的地方,我记得我手持着一束白色的马蹄莲在协和礼堂的红毡子上,台上几位.
.音乐家在奏着结婚进行曲,我想我应该严肃的走上台去,因此我一点笑容也没有。但是坐在两旁的人却在逗我,他们说:“小林!嘿!笑呀~”“英子别那么严肃行不行啊?”我忍不住了,眼睛刚一瞥过去,我就赶快咬住了我的下唇,我怕我要笑出来,不,我怕我要哭出来……怀中抱着小咪,拍着我的嘴巴。她问:“妈妈,我们要到哪里去?”“到台湾”她又注视着我的眼睛问“你干吗?妈妈。”我抹去泪水把她抱向窗口,“快看!”我们已经飞到云层上面来了,绿琉璃瓦的北平在视线中消失了,她将深深地埋在云层下面,我知道她将给我无限的回忆。【2】可以这么说,北平作为;林海音的第二故乡,留给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林海音对北京的情感太热烈了。北京市作者成长的最初的地方,而她也是北京这块厚重的土壤里生长的禾苗,林海音不能忘记北京,正如北京也不会忘记林海音后来《城南旧事》被拍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将年少的英子这个少女形象和音容笑貌再一次展现到了今日北京人的面前,我们仿佛跟着英子一起回到了她的童年,她的生活,她的故事。他的心思,她的情感,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的存在过,这一切谁也没有办法从她的记忆中抹掉,正如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重复叙说着北京。.
.对北京的这种浓浓的眷恋和深深地向往,成了作者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主要的情感流向。这种深深存在于她的记忆当中,最后升华到日常意识和思维当中,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坚毅的祖国和民族的意义。有一位台湾老作家叶石涛曾在评论林海音中写道:“英子,就是做客美国回来的林海音,林海音也就是“做客北平”,回到故乡一晃二十多年的作家林海音。林海音到底是一个北平化的台湾作家,抑或是台湾化的北平作家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事实上她没有上一代人的困顿和纷扰,在这一点上而言,她是十分幸运的。”【3】这是叶老还没有还转行之前对林海音的评价。这些话中尽管有些我们听着别别扭扭,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他说出了林海音既是北京人,也是台湾人。心系着两岸,情牵着南北,把全中国看作是生命,把全名族当作是灵魂。在她的思想里,她既深深地爱着大陆,叶浓浓的爱着台湾,把两者看作是一个整体,永远不可分离,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因心而生,所以质朴,所以珍贵,这种情感不能也不会发生改变。其实台湾也有一部分文人,他们曾经也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开拓台湾的情况:我们能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台湾人收到外来侵略时对祖国的怀念。他们以“龙的传人”自居,以炎黄子孙为骄傲。但是,他们却经不起现实的打击,一旦政治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为了自保,他们就成了“台独分子”,提出了所谓的“台湾情结,台湾意识”,有的还说自己不是中国人,这些人是十分可怜的,连自己的根都能忘记的人,又怎么能够叫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呢?.
.与这些人相比起来,林海音是高贵的,也是深受人们尊重的,她能够和自己的祖国共同呼吸,共同成长。在日本疯狂的占领台湾,侵略大陆,肆意杀害中国人的年代,林海音曾经愤怒的写到:“血债用血偿还!中华民族绝不是别侵略者奴役的,压迫越甚,反抗越烈。”在和平年代她曾深深地写到:“我所能感受到的乡情有两种:一种是台湾的,当许多朋友听说‘乡音未改’,尤其感到愉快。另一种是大陆的,例如山东朋友明明听我是“京油子”却坚持称我为老乡。广义地说都是从大陆来的,狭义的说,好像我们都有资格参加华北的运动会。其实,这很简单,我们都是中国人。林海音对祖国的这份情感是在赤裸裸的传达,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觉到。我个人认为这种乡愁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伦相亲的找寻有学者曾经说,西欧各国的文学是以个体为本文的,奉行的是个人主义,靠的是某种契约关系来维持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我想中国传统应该是以群体为本位,以“家”为中心的。我们强调家,族.
.,宗国。人际关系主要以亲情为主,同时更加富有中国同特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血脉关系的传承。父母子女长幼相依,兄弟姐妹平等相处,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散文家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所信奉的“五大人伦”其中有四伦是与家庭相关的。如此可见,以伦理为中心的结构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概况。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作品中也总有浓浓的伦理情感。因此,中国文人骚客在写到父母,亲人,朋友,都是至诚至爱,情感深切。而我们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带着对传统文化认归的心态,将眼光放在了亲情的基本单位----家庭,家庭,是她进行创作的背景,所有的主旨都是围绕着家庭而进行的。家庭是展现人物性格的地方,也是展现社会的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真实,客观,以小见大,从而映射出许多的人生道理。《城南旧事》一共有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五个独立成章的故事就是几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演绎,疯子秀贞领着她刚刚找到的女儿去找她的未婚夫去了,虽然母女的团聚才刚刚开始,但是两个人的身影却又消失在风雨中了。故事还在继续,可接下来的结果我们谁又能知道呢?小偷叔叔用最为卑贱的方式去支撑着他的家庭,支撑着他弟弟的求学之路,虽然他最后落入到了法网,但是他的内心里却有着一丝的安慰。兰姨娘是从一个郁闷的地方逃出来,为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幸福。宋妈却为了生活远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每一个故事的结局,主人公都会离去,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抹泪水,作者从十二岁丧父的亲身遭遇中变体会到了。所以,当这种情感与乡愁相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感情升华的潮水。读《城南旧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人世间的许多感情,同时也能品尝到因为思念家乡而产生出来的某种情怀。这种精神的向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响。这也体现着林海音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人伦和谐的追求和认同。2对民俗民风的眷恋民俗民风是母体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就很自然段受到了乡愁文学创作者的关注,台湾的乡愁文学在追求传统的道德精义时,也追求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北京是林海音都第二个故乡,她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这些年中,北京的民风民俗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她的血液里了。她在老北京的城南挖了一口深井,以醇美的活水让漂泊在外的人有了家的归宿。老北京的生活琐事,民俗民风人文景观,都有作者姗姗道来,在英子的童年里,佛照楼的八珍梅,印花人儿,古诗歌……这些都深深地印在她的血脉里了。林海音在质朴中寓有深刻的含义,在追寻和爱慕中留露出幽深的文化味道,也夹杂着对中西文化今非昔比的惆怅。老北京的一草以木都是她乡愁文化的寄托。而那些“京片子”的话更是她乡愁文化延续的索道。她一步一步走近中华文化的腹地和源头,领略着文化的芬芳。我们仿佛听到了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儿,听到了宋妈嘴里那一段一段的民谣-----“鸡蛋鸡蛋壳壳儿,里头坐着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坐着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着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还没来.
.;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还有告别血糖时吟唱的民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交,之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4】这一切都是林海音生命体验之锄所挖掘的文化底蕴,使其民风民俗与乡愁文化紧密的相连。从《城南旧事》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的文化乡愁,一方面映射出思乡怀亲的情结,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归。故乡---漂泊的人最隐秘的牵挂,也是成人世界中儿童天地的遇迹【5】“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作者轻轻的吟唱着她最为欣赏的中国民谣缓缓地向我们走来,淡淡的去讲述着老北京的琐事,怀揣的却是永远冲不淡的乡愁。3传统秩序的崇尚在五·四运动发展到如火如荼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新的女性形象----娜拉,她作为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唤醒了中国许多的女性知识分子。然而,面对当时的这种乱世,许多的女性在好奇与恐惧之间难以做出选择,作为五·四影响下的知识女性,在林海音的心中激荡着时代的涛声。他用落寞的笔触来倾诉旧事家族中女人的苦楚,表达着自己对她们的同情。《城南旧事》那个在所谓成人世界里疯疯癫癫的秀贞,在少女英子的眼里却是善良的。林海音同情秀贞的苦难,但是为什么又给她设置一个悲惨的结局呢?作者.
.并非在渲染《城南旧事》的灰暗气息,其中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她的潜意识中种下了一种缅怀传统秩序的情结。林海音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染,在十二岁前她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父亲在过世之后,她就跟着她的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在北京过了很成时间的艰苦的岁月。到了十八岁,林海音嫁到了生活殷实的夏家,婚姻生活是非常美满的。但是,对逝去父亲的深深怀念,对动荡社会生活的不满,对飘忽不定的未来的恐惧,这些都使林海音对传统秩序产生了无限的缅怀之情。在中国固有的传统秩序里,女子“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道德标准。在旧式的大家庭里,女子始终都没有自己的自由。林海音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童年被父亲无线的疼爱,婚后,又在丈夫的港湾里找到了安全感。所以,他对这种父权夫权更多的是一种依恋。在五·四的大潮中,如果女性的所谓个性解放只是要把自己放入一个虚拟的时空中,那么,林海音也甘愿去坚持自己的集体意识,甘愿去找寻传统的三从四德,这样看来,其实也没有什么过错。在我们看来,林海音对一夫多妻的制度也是持有反对的态度的,她讨厌旧式男权的专横和堕落。她在写到父亲与兰姨娘的关系时,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兰姨娘是父亲朋友的太太,.
.她被赶出门之后,住在英子家中,小小的英子很是同情她,但是父亲对兰姨娘有好感时,英子的心里却不愿意。而英子的妈妈,虽然心里也是万分的难过,却没有站出来去公然反对他们,这也明显的看出来旧式女子的思维。后来,经过了种种事情,兰姨娘离开了英子的家中,英子并没有因为父亲和兰姨娘的事情而在心里怀恨父亲,而是一如既往的依恋。父权和夫权在她的心里永远是最崇高的,通过宋妈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到:宋妈的丈夫是一个堕落的男人,他为了赌钱放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又为了赌钱去欺骗自己善良的妻子。虽然故事的最后宋妈的儿女死了,钱财散了,但是作者却依然安排宋妈回到家乡与丈夫团聚,并且延续香火。在小说里,宋妈哭了,却没有太多的怨言,这就充分地表现了对夫权的捍卫。在《城南旧事》中,林海英用儿童英子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新式大家庭幸福的根源,就像英子一家人一样,在这个家庭里面有知书达理的女人,并用自己所受到过的教育去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责。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渲染,这种意识沉淀着旧观念和根深蒂固的旧传统。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以乡愁作为诉说的载体,以亲情来作为脉络,表现了崇尚人伦的这种思想。二《城南旧事》中的儿童视角所谓的儿童视角就是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通过孩子的观察与透视,揭示为成人世界所难以体察获忽略的生存景观【6】在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作者就运用了儿童视角写作的方式,《城南旧事》共有五个篇章组成,但是这几个篇章都是由一个儿童------英子来做.
.为主角叙述的,都是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来体会人生的百态。作者用儿童视角来写成人眼中的世界,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1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复调”其实原本是音乐的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以此说明小说创作中存在的“多声部”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巴赫金曾经指出,由“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7】由此我们可见,小说中的“复调”几种思想同时存在,彼此相照应,从而形成的一个同一的整体。儿童视角是指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儿童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但是又不能与成人世界完全的隔离,在写作中要接触成人,要对成人来进行描写。因此,在儿童视角的小说中,成人的话语系统与儿童的话语系统缠绕在一起,不断地发生着摩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对话,这就使得文本中表现出了复调的审美特征。《城南旧事》的叙述者英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她有时候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们口中常说的疯子,傻子,她总是分不清楚。“你们又常常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8】.
.英子与大人们眼中是疯子的秀贞成了好朋友,并从秀贞那里知道了她的爱情遭遇,还知道有一个女儿,后来,英子发现自己的女儿就是秀贞的孩子,在善良的英子帮助下,她们母女终于团圆了。但是,这些事情,大人们始终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后来秀贞带着女儿走时,大人们竟是认为她在拐骗孩子,可见,对于同一件事情,大人和孩子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不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我们看海去》主要写了英子和小偷叔叔成为了好朋友,在大人们的眼里他是坏人,是小偷,可在英子的眼里,他是一个好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英子愿意和他一起说话,还想要和他一起去看海,当他被警察带走时,大人们很是快乐,因为小偷终于被抓到了。可是,英子在心里是非常难过的,因为她的朋友被带走了。这里反映的是成年人的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矛盾,陈人们受到了世俗的影响,总会用功利的眼去看待世界,而儿童正处于人的初长阶段,最许多感受只是来自于内心的最真实的体验。所以,他们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在《城南旧事》中,儿童与成人的对话时不间断的,儿童的叙述就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也体现着众语喧哗的复调特征。2童趣盎然的语言《城南旧事》中儿童的语言都是富有童趣的,作者在塑造英子这个形象时,十分注重她的语言,心理,动作,体现出一种清新的,活泼的语言风格。比如《惠安馆传奇》中有一段话:我把鼻子顶在金鱼缸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的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的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琉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啦!【9】这一段内容的描写,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我们看海去.
.》中,我想去看两个男孩踢球,“心急得很”,所以喝汤就喝出了声音,舀汤碰了嘴,菜来先下手。【10】这一段把英子着急的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城南旧事》中既有清新活泼的风格,也有淡淡的忧伤,它为我们展示了英子从儿童变为少女的痕迹,在《惠安馆传奇》里英子还只有6岁,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英子渐渐地长大了,到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已经13岁了,成长固然很快乐,却又很伤感,在英子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了,秀贞和她的女儿妞儿死了,小偷叔叔被抓走了,漂亮的兰姨娘追寻自己的幸福去了,宋妈回家了,最后,爸爸也病故了。虽然英子长大了,但是这些人却没有了,这些悲伤的故事并没有刻意的营造一些惊心动魄的气氛,而是在娓娓道来中去感受这些故事的忧伤。《城南旧事》用一个儿童的口吻来叙述成人眼中的世界,这就使得文章充满了童趣,在清新活泼中又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存在着,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可以在英子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天真,还有那些回不去的岁月。3韵味无穷的想象空间叙述视角有全知叙事视角和限制性视角之分,全知叙述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以高高在上的鸟瞰概貌,也可以同时看到其他地方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内心【11】.
.限制性视角是从一个固定的位置出发,叙事者只能知道自己的事情。《城南旧事》中的作者英子,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是一种限制性视角,小说中所写的都是作者所看到的和作者所想到的。这种视角的应用,容易产生悬念,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惠安馆传奇》中作者写道她偷了妈妈的金手镯给秀贞母女作路费,但是英子却在她们走的那天昏倒在雨里,等她醒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听宋妈说起了镯子回来的整个过程,读者也只有在宋妈的嘴里去猜测秀贞母女的遭遇了,这就需要读者的想象力了。在《惠安馆传奇》里英子没有办法获知一切,也就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在《我们看海去》的第五节中,英子去草地里去找他的大朋友玩,但是他却不在那里,英子在草地上捡到了一个铜佛,英子在离开草地后遇见一个人,于是把捡到的东西给了他。于是作者使用的是限制性视角,所以我们并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为什么要在草地的旁边,他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悬念直到后来小偷叔叔被抓时才被揭开。原来这个人是警察,我无意当中让我的朋友被抓了,这看上去有些不真实,但是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从对《惠安馆传奇》和《我们看海去》这两篇小说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第一人称视角为读者设置了重重的悬念,为读者留下了大段的想象空间,使文本韵味更加深厚。三光阴的故事.
.一九四八年是一个注定要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林海音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大陆母亲,她隐隐的明白,在她的年轻生命中,有一些东西就永远的不再回来了,儿童,对此事多么眷恋啊:阳光下的骆驼队,疯子秀贞阿姨,草地里的小偷朋友,漂亮的兰姨娘,善良的宋妈……这些都永远不再回来了。不思量,自难忘,对北平的眷恋终于让这位作家提起笔写下了这些文字。《城南旧事》距离今天已经有整整四十年了,但是它的艺术魅力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作品中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一个情节,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一个恶主人公,但是他们的出现都是按着时间的流程,这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也在叙述中英子从六岁长到了十三岁,一次又一次的体会着人生的现实,自然而然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光阴的故事。随着时光的悠悠流走,英子一天天长大了。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代序》中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会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与离我而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12】正如作者所提醒读者那样,成长对于英子来说,是一个不断“离别”和“失落”的过程。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太多我们多珍惜的点点滴滴,但是我们却没有办法把它牢牢抓住。因此,伴随着成长的,还有无可奈何的伤感。.
.这种离别的失落,每一个读者都深有体会那些曾经带给小英子快乐的人,从胡同里的疯子秀贞阿姨,井边的小妞,草堆里的小偷朋友,漂亮的兰姨娘,善良的宋妈,都在一一的远去,作品中对于“失落”的强调,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特色。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人们的心智和理解在慢慢的增加,但是这其中的“失落”“离别”我们却预料不到,我们也无法避免失落的打击。然而,从理性上谈,一定程度上的失落时我们成长所必须承受的代价。“失去”与“得到”本来就是统一的。直到六十多年后,已经迈入到老年的英子依然有这样的感触:从我十二岁丧父那天开始,我童稚的心灵就能够隐隐约约的感受到这人生的无常,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性,我必要要在寡母和弟妹中间,面对现实的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13】在小说的最后结尾中,英子平静所谓走向医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勇敢担当的孩子,也是生活给予的馈赠。不要单纯的认为小说中展现成长中光阴的故事只是和孩子们有关,《城南旧事》并不是儿童读物,它是呈献给成人思考和警示的文字。相对于我们人类整个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如今的我们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孩童的时代,人们成长中所得到的的智慧,成长中所付出的代价,都是人类心灵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记忆,任凭怎么样风吹雨打都不会退去它的颜色。也正因为如此,《城南旧事》超越了悲欢离合的童年记忆,超越了浓浓的乡愁味道,成为了一部跨越时空,倾倒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瑰宝。.
.【1】贺绍俊,潘凯雄.缠绕着恋乡情结的现代小说:读许谋请的乡土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87第5页【2】林海音《城南旧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第73页【3】叶石涛.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第260页【4】林海音.林海音文集.城南旧事{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第98页第103页【5】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51页【6】刘秀珍.儿童视角关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第2页【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第29页【8】【9】【10】林海音《城南旧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1】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29页【12】林海音《{城南旧事}代序》【13】《{林海音文集}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