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课件出示:1、复习填空一:3/8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其中的( )。它的分数单位是( ),3/8里面有( )个( )。2、复习填空二:(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 )个1/9。(3)4/7是4个( )。(4)3个1/5是( )。(5)1里面有( )个1/5,即是( )。3、复习填空三:1=( )/8=( )/2=( )/7=( )/a (a≠0)约分:6/8= 5/10= 3/9= 6/14=
(二)、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尝试练习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在家烙了一张大饼。爸爸将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张饼?) 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 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口算练习:1/5+2/5= 5/9+2/9= 2/7+4/7= 1/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1)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口算练习:3/5-1/5= 7/9-5/9= 6/7-2/7=
2/3-1/3=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拓展练习(口答):1/12+( )=7/12( )-1/12=7/12 5/( )+3/( )=8/(
)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黑板上大家1、拓展:妈妈买回一张饼,爸爸吃了5/8张,小红吃了4/8张,爸爸比小红多吃了多少张饼? 2、课本第108页第1、2题 课后反思:《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下册中的分数的教学,所以在三年级的分数教学中就要扎实基础,为将来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原理。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猜测的结果,你觉得有需要更正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