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起跑线》说课稿西夏区第二小学胡向亮一、说教材《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承上节过渡语:一个好的探究问题,需要具备适应性、可操作性、开放性。我们的学情与这三个是相吻合的。)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普遍喜欢体育活动,因此对体育场的跑道和起跑线并不陌生。通过电视节目学生对起跑时运动员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现象也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具体这样做是为什么、相邻两跑道起跑线该相差多远呢?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理性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也很难通过经验和观察得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据,具体分析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小组自我探究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圆的概念、圆的画法、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使得探究问题本身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中95%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这种学习方式,这就为本节课采用“观察——猜想——验证——建模”四步骤合作探究提供了可能,问题具备相当的开放性。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跑道宽度相同,相邻跑道长度的差就相等”,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是由同一圆心不同半径的半圆构成,外圈半径大,因此外圈比内圈要长”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法,明确“跑道内外圈的长度不同是由弯道的构造决定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转化,把环形跑道分割组合成学过图形的周长问题,从而能正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理解起跑线设置原理。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模型与生活的联系。二、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操场跑道平面图,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400米比赛运动员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各跑道起跑线相差多少米?这样促使学生要先了解跑道特点等,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本节课由于不能带学生去操场实际测量,那么课件的使用效果尤为重要。课的开始,我让学生通过观察400米跑步比赛和100米跑步比赛的图片,初步感受400米和100米比赛起跑线和跑道结构的不同,整个过程中我使用课件动态展示跑道图的特点,突破难点。三、说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初步感知跑道结构。师:课前大家了解了跑道的有关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跑道的结构。预设1:两边可以看成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预设2:有弯道和直道。有1道一直到8道。【设计意图:跑道虽然是学生们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但对于跑道的结构,即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半圆与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组成,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跑道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探究确定起跑线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也是就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种连接并非单纯的知识上的连接,也可以是认知经验上的连接。】(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100米与400米起跑线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之处。2.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3.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设计意图:情境的引入应该要突显出它的价值,采用适当的方式,如形象直观的画面引入比谈话法的效果要好,从视觉上更容易让学生看出比赛规则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那么,各跑道的起跑线具体在哪个位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起跑线问题。板书课题:确定起跑线(三)引导探究,确定起跑线。1.初步研究起跑线的大概位置师:你打算从第几跑道开始研究啊?师:我们习惯上按顺序研究,先研究最靠里的第一和第二跑道。【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研究顺序,给学生渗透一种研究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研究策略。】2.出示跑道图并标明第一和第二跑道的数字。3.要使他们跑得一样多,我们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
课件演示:这个差距就是外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与内圈两个弯道组成的圆的周长差。4.提供数据,进一步研究确定起跑线。(四)推广运用确定起跑线的数学模型。出示课件体会200米比赛。(课件标明200米跑道起点、终点路线图。)【设计意图:加入200米起跑线使学生的认知实现再次飞跃,是对确定起跑线的一次拓展与延伸。】四、说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课堂中也存在这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教学还应该细化。1.课堂评价应细化。教师合理使用课堂评价语能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感觉自己激情不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2.教师的引导应细化。为了保证为探究活动留有足够时间,课堂中我引入计算器小组合作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但由于对小组合作分工指导不够明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另外,练习设计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200米比赛起跑线的确定方法,接着又出示800米、1600米跑道,学生根据所学规律很快说出4倍的道宽乘圆周率、8倍的道宽乘圆周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掌握扎实并能灵活运用,但课后我才明白在正式的体育比赛中800米及以上跑步比赛是从比赛开始就可以抢道的,不存在跑道长度差,如果我在这里能正确引导,那么就能更好的体现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及整合。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落实的过程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我们还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课堂情绪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2、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不到位。总之,每一次的公开课,让我获得了比平时更多的收获和提高,在每一次与理想的差距中,我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的探索,我这样的设计和处理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