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起跑线(课题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确定起跑线(课题分析)

ID:1005463

大小:5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确定起跑线》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确定起跑线》二、使用对象小学六年级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五、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起跑线设置原理正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六、教学方法、教具1、环节一:假设质疑、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由60米比赛在直道上进行引申到400米比赛,假设四名运动员在这条跑道上进行比赛,你愿意站在那条跑道上?为什么?请四名同学现场选择,说明理由,引发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环节二:问题探究教学法由“这两名运动员到底相距多少米呢?”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探究问题结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数学思维品质。环节三:观察发现、得出结论。400米跑道中每相邻的两条跑道大约都相差7.85米,是不是所有跑道起跑线之间的距离都相差7.85米,那应该有怎样的计算公式呢?教师引导观察计算过程及结果,从而使学生很快发现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是:跑道宽×2×∏,学生感受到自我探究的结果,更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2、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在探究“每相邻的两条跑道相差多少米”这一活动中,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计算探究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七、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铺垫准备1.复习巩固课前要求学生结合给出的圆和环形图形计算他们的周长,巩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为本节课计算跑道的周长做好铺垫。2.了解概念什么是“跑道、直道、弯道、起点、终点、起跑线、里圈、外圈、跑道宽”?课前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为本节新授扫清概念障碍。(二)观察场景、感知数学1.课前谈话(出示幻灯片第一张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张图片,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是的,这是运动场。在运动场上也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观察、发现这些数学知识吧!”2.复习引入(出示环形图)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图略)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你能算出环形中两个圆的周长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三)直观演示、解释概念观察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学生观察、猜测)师:是的,这是400米的运动场。现在有两名运动员要进行60米比赛,他们应该在跑道的什么地方进行比赛最好?(课件演示)师叙述:跑道上直段的部分叫“直道”,其余半圆形跑道则是“弯道”。演示里圈和外圈。他们比赛60米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那么他们的起跑线应该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60米比赛的起点相同?【预设:因为比赛的终点相同,60米长度相同,所以起点相同。】(四)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假设由4名运动员要进行400米比赛,运动员们还站在这个起点上合适吗?为什么?创设情境:请4名同学分别代表4位运动员。师:你想站在哪条跑道上?【4人都想站在1道上】为什么都愿意站在1道上?那不行!每条跑道上都要站上运动员,(指名)分别站在2道、3道、4道。你们愿意吗?【预设:其他3名同学都不同意。】为什么?【生:这样就不公平了!】为什么不公平?【预设: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里圈的同学跑的路短,外圈的同学跑的路长,这样不公平。】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也就是什么不相同?【预设:周长不相同】为了比赛的公平性,保证每个运动员跑的路程都是400米。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预设:外圈的同学向前移;外圈跑道起跑线的位置往前移。】同桌讨论:汇报交流:师:那么,外圈的同学究竟向前移多少米呢?进行400米比赛,每两名运动员到底相距多少米呢?怎么确定400米起跑线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板书课题)讨论: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名运动员的起跑线相差的距离?【预设:外圈的周长减去里圈的周长就等于相差的距离。】(板书:外圈跑道的周长-里圈跑道的周长=相邻跑道相差的距离)(五)实践探究、得出结论活动一:观察400米跑道,收集数据。师:要计算跑道的周长,需要我们先收集数据。(打开作业纸,完成当堂训练)每一条跑道都是由()跑道和()跑道组成。每一条直道的长度都是()米。师:第1道的周长指什么?第2道的周长呢?【预设:从里向外数第二圈就是第二道的周长】要计算第二道的周长,你还需要哪些数据?【预设:直径、跑道宽】小组讨论:(结合作业纸完成)思考:第一条半圆形跑道(里圈)的直径是()米?第二条半圆形跑道(外圈)的直径又是()米?它是由()和()组成的。师:里圈跑道的周长怎样列式?外圈呢?(结合板书师列出算式)计算每圈跑道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计算每条外圈跑道的周长都需要加上2个85.96米,在计算时,可以省略加171.92米,这样计算更加简便。】那么,为了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请注意观察大屏幕。课件演示:(直道消失,只剩左右两个弯道,然后把两个半圆形弯道合并成一个圆。) 左右两个半圆形弯道合起来是什么?现在每条跑道的长度可以看成什么?【生:圆的周长】活动二:计算里圈外圈跑道的周长。师:现在你能很快计算出这两条跑道的周长吗?(同桌合作计算结果)这两名运动员所站起跑线的位置相差多少米?(板书:235.81-227.96=7.85米)思考:外圈的运动员应该站在哪?(课件演示)活动三:小组合作计算400米赛场上每相邻两名运动员相差的距离。师:400米比赛通常有几名运动员?如果有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那么你会计算第三名、第四名……运动员所站跑道的周长吗?比比看,哪一组同学算的又快又好。课件出示表格(要求:4人小组合作,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每相邻两个跑道之间的长度都相差多少?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跑道的起跑线大约都相差7.85米。(板书:每相邻两个跑道的起跑线大约都相差7.85米。)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们知道:当跑道宽是1.25米时,400米的运动场每相邻两个跑道的起跑线大约都相差7.85米。是不是所有跑道起跑线的距离都相差7.85米呢?那应该有怎样的计算公式呢?(结合板书列式)我们在计算第二条跑道的周长时,它的直径是多少?怎样列式?第一条跑道的周长呢?列出综合算式是什么?也就是说,相邻两个跑道相差:跑道宽×2×∏。由此得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密切?【跑道宽】(六)应用新知、实践巩固师:同学们真利害!可是某一次比赛时裁判调整了跑道的宽度,你能帮裁判再计算一下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1.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1米呢?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预设:生1:跑道宽与前面的400米一样,我可以用前面算的7.85米除以2,是3.925米。生2:200米的比赛运动员只跑了一个弯道,只增加了一个跑道宽,直接用“跑道宽×π”就可以,即1.25×3.14=3.925(米)。】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巧妙,谁的更实用呢?(七)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一想:1000米比赛,起跑线的位置又该如何确定呢?附:(一)板书设计确定起跑线每相邻两个跑道的起跑线大约都相差7.85米。外圈跑道的周长—里圈跑道的周长=相邻跑道相差的距离(72.6+1.25×2)×∏—72.6×∏=72.6∏+1.25×2×∏—72.6×∏=1.25×2×∏跑道宽×2×∏ (二)、预习作业设计:【课前预习】.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r=3cm2cmd=5dm2.理解概念:什么是“跑道、直道、弯道、起点、终点、起跑线、里圈、外圈、跑道宽”?【课堂实践活动】活动一:1、每条跑道都是由()跑道和()跑道组成。2、每条直道的长度都是()米。3、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你还需要哪些数据?思考: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里圈)是()米。第二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外圈)是()米,是由()和()组成。活动二:试计算第一道(里圈)和第二道(外圈)的周长。活动三:填写表格12345678直径周长全长二、当堂训练作业:某一次比赛时,裁判调整了跑道的宽度,你能帮裁判计算一下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呢?1、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1米呢?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八、教后反思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在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是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综合实践课大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运动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自然。因此在课的开始首张幻灯片就是一个很大的运动场,让学生感知本节课的知识与运动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隐藏着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计算1、2跑道的周长差时,我试让学生计算,当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每条周长都要加上2个直道长度,计算起来很麻烦,可以不用加上2条直道,此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用课件直观演示将左右两个半圆形弯道合成一个圆,然后又通过小组的合作计算、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直观的理解相邻跑道差计算的最简方法,避免了走弯路,为后面的探究节省了时间。随后学生在我的组织下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计算填表,找出相邻跑道的差距,接着又在我的引导下最终观察发现400米跑相邻跑道起跑线的差距是“跑道宽×2×π”。用这个代数式来表示,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也减轻了他们的计算负担,与此同时,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获得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最后,我安排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给学生的计算时间还应再长些,个别组的学生并没有完全算出8条跑道的长度;二是计算时注意了学生的分工合作,但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每一跑道的直径都应该用前一跑道的直径加上2个跑道宽计算,导致最后计算错误。如果这些细节再处理的好些,这节课应该是更加完美了。九、点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椭圆式跑道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展示出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1、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在推导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2、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构思上用不同的方法设置疑点,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思维实践中,使思维能力受到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3、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发挥计算机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多种功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4、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使学习的新知由简入深,学生学的轻松,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 5、知识点是复杂的,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轻松愉悦的。总之,这种教学模式适合此课教学,也适用于类似课例的教学。十、《确定起跑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几个环节:1.课前预习,铺垫准备这一环节是为本节课新授做准备,所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2.观察场景、感知数学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引入。这样引入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以复习学生已学过的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知识入手,为后续学习新知做铺垫。3.直观演示、解释概念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解释相关概念,以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4.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对探究的主题进行假设猜想,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就是活教材,让他们代替运动员,创造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推向高潮,学生想得到结论的兴趣更加浓厚。5.实践探究、得出结论采纳学生们认可的方法展开探究活动,并让他们亲临探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最终得出结论。6.应用新知、实践巩固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运用,并在课程的结束时有一个提升,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