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生活与百分数

ID:1005978

大小:206.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填空   1.涂一涂,算一算        用加法计算:                  ;   用乘法计算:                  ;   我发现:在这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                 。   考查目的: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答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解析: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学习新知的完整过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采用动手实践与计算归纳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还要注意在该题的用乘法计算的分析中,应对先约分再计算的算法加以强调。   2.看图列式计算(求深色阴影部分的面积)           我发现:(1)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                       ;          (2)分数乘分数,用     相乘的积作      ,      相乘的积作      。   考查目的: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答案:;。    解析:一方面,通过图形强化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重点回顾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对该题的具体分析,可让学生通过在纸上折一折的操作活动进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需要加深他们对单位“1”的理解。   3.在○里填上>,<或者=;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        (  )×=    考查目的:主要针对“一个(不为0)的数乘以一个大于1、等于1、小于1的数,积分别大于、等于、小于它本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答案:>;<;<;略(小于1的数);略(大于1的数);1。   解析: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据特征,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验证加以解决。所选习题之间具有较强的互通性,有利于学生自己探索出规律。   4.连线找朋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1)                                   (2)              考查目的:第(1)题考查学生将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第(2)小题重点突出分数乘法计算题中对数据特征的把握,同时对倒数的知识进行了渗透。   答案:   解析:分析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第(1)小题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第(2)小题的分析应从计算结果出发,指向对题目中数据特征的探索,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有什么发现。   5.小明储蓄了180元,小刚储蓄的钱是小明的,小红储蓄的钱比小刚多。小红储蓄了多少元?先根据“小刚储蓄的钱是小明的”,把(           )看作单位“1”,(       )×=(     );再根据“小红储蓄的钱比小刚多”,是把(         )看作单位“1”,(        )×(      )=小红储蓄的钱。小红储蓄了(     )元钱。   考查目的:对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包括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类问题。   答案:小明储蓄的钱;180,150;小刚储蓄的钱;150,;250。     解析:教材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这一知识点在后续学习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列出算式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用文字表述出列式的依据,加深理解。   二、选择   1.用5千克棉花的和1千克铁的相比较,结果是(   )。   A.5千克棉花的重    B.1千克铁的重    C.一样重    D.无法比较    考查目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比较分数的大小。   答案:C   解析:该题在解答中应使学生排除初始经验可能造成的错误干扰。通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单位“1”,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用乘法计算出结果并且进行比较。   2.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在分数乘法中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本题考查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   答案:B   解析:在将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后,其中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是一大难点。应引导学生把握题目中的数据特征,理解将77拆分成(76+1)的方法可使运算简便。在实际运算中“×1”可省略不写。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是长的,求这块菜地面积的算式是(   )。   A.    B.    C.     D.    考查目的:对两步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考查学生利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C   解析:将计算问题与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相结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中应突出分步骤解答的思路,先求出宽,再根据公式计算面积。   4.一桶油净重100千克,用去这桶油的以后,又买来这时桶里油的,现在桶里还有(   )千克的油。     A.100              B.101              C.99              D.80   考查目的:对解决实际问题中单位“1”的理解。   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和计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第一次用去时的单位“1”与第二次买来时的单位“1”是不同的。在该题基础上,可以继续提出“如果是先买来,再用去此时的,最后剩余多少?”的问题,激 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有两条绳子,第一条用去米,第二条用去它的,剩下部分相等。那么,对于这两条绳子原来的长度,你的看法是(   )。    A.第一条绳子长      B.第二条绳子长      C.无法比较      D.相等   考查目的: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C   解析:虽然题目中给出了“剩下部分相等”这一信息,但由于不知道这两根绳子的具体长度,所以无法比较哪根绳子长。    通过分类讨论可以得知,当第一条绳子用去的米和第二条绳子用去的相等时,这两条绳子原来的长度相等,且都是1米;   当原来两条绳子的长度都小于1米时,第一条绳子长;   当原来两条绳子的长度都大于1米时,第二条绳子长。   三、解答   1.看图列式解答                     考查目的:利用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一方法。   答案:或;或。    解析:该题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线段图,第一种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两个相对独立量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分别说出各个计算步骤表示什么,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和巩固的练习效果。   2.先比较,再答题    (1)学校六月份用水56吨,七月份用水量是六月份的,七月份用水多少吨?   (2)学校六月份用水56吨,七月份用水量比六月份节约了,七月份用水多少吨?    考查目的: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类解决问题的掌握情况。   答案:(1)(吨)答:七月份用水24吨;         (2)(吨)答:七月份用水32吨。    解析: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熟悉不同类型解决问题的题目特征。可借用线段图的方式直观呈现不同之处,加深学生的理解。   3.如下图。小华每天喝2杯这样的牛奶,他在整个九月份通过喝牛奶可以摄取钙质多少克?                           考查目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练习,重点考查学生对答题所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答案:(克)答:他在整个九月份通过喝牛奶可以摄取钙质18克。    解析:该题中“一杯约250毫升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需要学生对题中信息进行筛选。此外,九月份的天数“30天”是一个隐藏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信息处理能力。   4.一本故事书有120页,小明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余下的。    (1)第一天读了多少页?   (2)第二天读了多少页?   (3)第三天应从第几页读起?   考查目的:对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答案:(1)(页)答:第一天读了20页;          (2)(页)答:第二天读了25页;           (3)(页)答:第三天应从第46页看起。   解析: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2)小题要注意单位“1”发生了改变;第(3)小题应根据问题,先计算已读的页数,从第几页读起还要再加1。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5.根据以下信息完成统计表。                             联系实际想一想,这样的天气情况说明了什么?   考查目的: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晴天8天;雨天16天;阴天6天;答:说明该地区正处于梅雨时节。   解析:解决问题所需信息“6月份共30天”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审题得出。计算三种不同天气的天数对学生的分析和答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答案可以不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