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2.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及圆锥10套,沙子、水、大米、黄豆等。实验报告表10份。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探索,预习第一步: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圆柱的特征,练习了一道圆柱体积的计算题。第二步: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引导出今天的新课《圆锥的体积》并且为圆柱和圆锥的等底等高买下伏笔。第三步:新课引导(1)我想知道堆起的圆锥的体积怎么办?二、实验操作 这个环节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法(1)第一次实验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圆锥,要求小组长为组员分配任务(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要求各小组依次用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分别装沙(沙子在圆锥口处要用尺子弄平),倒入圆柱中,观察每种情况下各要几次倒满圆柱,并把每次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再次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2)第二次实验各小组再拿两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圆柱装满沙或米,然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中,观察要几次倒完。该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三、推导公式(1)通过学生的实验结果,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V圆锥= 1/3S·h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突出教学重点。四、公式运用与延伸(1)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知道底面积和高就可以求出体积,但在实际中,底面积测量不出来时,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①、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②、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通过尝试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2)展示提升①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米?②求下面圆锥的体积:a、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b、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是30厘米。以上三道题,要求学生板书解题过程,集体订正。(3)学习课本中的例3,让学生尝试自己讲,教师加以补充。五、新知识的实际运用打谷场上有一堆小麦堆成圆锥形状,测得麦堆的周长是6.28米,高是0.8米,每立方米小麦重735千克,请你估算一下这堆小麦有多重?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且经常会被大人们提到,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们感到目前所学的知识非常适用,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反馈检测练习四的第8题。作业紧扣本课知识,贴近生活,针对性强,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达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圆柱=S·h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圆锥=1/3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