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4.3.1比例尺授课教师刘亚军授课日期2017-5-20教学内容分析“比例尺”是人教版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进行学习的。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他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特征分析前一节课我已对单位换算做了简单的复习巩固,以防在化减时出现错误,提高计算质量和速度。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是引导学生去画相应长度的线段,再以球场和楼层分布图为示例,引入新课。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阶段,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计了需要统一作图的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理念: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教法与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整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3.本课采用信息技术为辅的演示型教学模式。较好的充实了课堂内容,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帮助。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画出相应的线段,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动手、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学方法自学法、归纳法、同桌互助法。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目的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2)在练习本上能画一条10米的线段吗?师:为了给同学们营造以个舒心的学习环境,快乐的活动场地,我们学校的操场进行了升级改造。你们能将长40米、宽20米的操场画在纸上么?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就是《比例尺》!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自学课本P53,完成下列填空(1)一幅图的()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2)比例尺可以分为()比例尺和()比例尺。(3)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教师巡视,学生自学,完成后请同学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归纳总结能力。3.比例尺的定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给出准确的定义并板书。让学生经历自学过程,增强猜想及推理能力。4.比例尺的分类给出两幅地图,两种比例尺,从中观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5.想一想。(1)你能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2)这个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解决,再归纳。经过这样两个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注意: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6.比例尺的特点通过ppt投影对知识进行细化,达到抓特征,抓细节的目标。
本节课遇到的几个比例尺,让学生进行观察总结。7.例题解析例.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的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问题:步骤是什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8.说一说。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有结果的情况下再和邻桌交流。学生在认识比例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9.填一填(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或()米(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该成线段比例尺是:请三位同学解答。课堂效果检测。10练一练(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2)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90000000,你能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吗?(3)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4)长6MM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3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教师巡视,请几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订正答案。在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以此来巩固比例尺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11.联系实际逸夫小学到南湖的实际距离是7km,(1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2)画出数值比例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解决问题。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进一步理解并应用比例尺的意义。12.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能说一说吗?(1)怎样求比例尺;(2)比例尺的特点;(3)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相转化。提问学生完成旨在增强知识的应用价值,完善知识系统。13.布置作业:课本P56第1、2、3、4写在书上。学生独立完成。知识巩固。14.结束语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独立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数学家教师请学生大声朗读。德育渗透,增强数学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思考的的良好思维习惯。板书设计:4.3.1比例尺学生板演区域1.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比例尺的分类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能应用本节课知识进行准确计算。教后小记:教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精神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画线段,操场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它们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从而引入新课。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把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分析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此时,我提问
“为什么所画的图上距离不一样呢”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二.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三.学生的理解要肯定和评价。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