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ID:1006377

大小:42.43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原创】浅谈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文:四海神游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高考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方向。“无论高考制度的设计者初衷多么高尚、手段多么高明、方法多么丰富、样式多么繁杂,都是对这座“独木桥”进行的加工和再加工。”我国是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仅仅靠少数的博士后来完成民族振兴的大业,显然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亟待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重大课题。“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重要关口,不应该是换新鞋,总走老路的假改革;也不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雷打不动的自欺欺人的改革。如果方向错了,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远。学习为了什么?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教育。即便是高材生遍地的中国,又能改变什么呢? 我们的教育,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就把半成品或次品投入了到了市场,学生可能会考试,也会回答书本上的假设问题,也可能仅仅学会了纸上谈兵。从根本上说,学生还是被填鸭式的传授方法所左右,处在被动接受部分“重点知识”加课反复“爆炒”的尴尬境地。其实学生可能并没有搞懂什么是学。如何激励学生钻研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难题,用更高的境界创造新知识,进而在制造新产值、推动大变革,在专利技术、高新产品方面有所建树,才是科教强国、教育兴邦的百年大计!我们的教育不应停留在学过、考过而已。科技的魅力是持续不断的创出新产品,保持强大的可持续性动力,让学生树立:学习基础知识钻研立体知识,造福社会成为一种主动出击的目标人生。在法律体系,必须创建严格的科研成果验证体系。查处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和抄袭仿造成风的学术恶习,健全教育打假的监管体系。恢复严谨科学的教育体系,造就学生出真成果的教育科学考核办法。在各种高校,应该开设多学科横向联合的创新实践专业,在师范院校也应开设科技系,培养专业的科技课专职教师,健全中、小学科技课教师的实际配置,切实提高中、小学科技课的教育质量。在科学课教材修订时,应该将推陈出新、奇思妙想、创新灵感作为教材的探索方向。综上所述,科学教育需要政策扶持,法律保护,资金投入,教材更新。一、开设科学课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1.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课程指: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课程计划》已被“分数第一”所替代。形成了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急,领导督的现代教育局面。分低则忧,分高则喜。以分为标准的教育和科学创新能力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我国从汉代就开始采用的科举手段来选拔人才,沿袭到了今天,却忽略了古代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区别。如果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称之为武状元的话,中国的科举才更符合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我们的相关部门和一线的教师只关心怎么考?考什么?学生会做什么却被久久的遗忘了,不能不说是中国育人模式的悲哀。     2.人才的选拔被局限到了非常片面的程度,这也许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确实不能雷同的观念。教育测量的发展,是与人才测评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人才德识的测评结果,正是对教育效果的衡量;另一方面,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又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补课、加课屡禁不止的现象;高等教育后失去紧迫感等现象,都说明我国选拔人才的内容、方法确实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从我国近百年历史来看,有大成就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国外深造的经历;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只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值得龙的传人在世人面前引以为自豪;诺贝尔奖在我国只是传说,美籍科学家杨振宁说:“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出了问题。”我认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是根本。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教育体制才能转变。只有达到以上两个转变,才能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普遍提高公民的科学知识素养,才懂得学了科学知识是拿来用的。“学以备考”和“学以致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结果,难道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反省吗?二、科学课、科技类活动课是落实《纲要》的有效措施之一    1.目前,教育失衡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小学,语、数、外三类课程占去教育资源和课时的70%以上,而且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被社会、领导、家长普遍认可的唯一质量标志。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科技制作、科技发明成为被边缘化的配角,有时仅仅成为开齐课程的装饰性学科。师资配备、课时安排属最末等。科学课、活动课、探究课被挤占、挪用,有课无考,有教无研现象普遍存在。科学课教材也是被其它科裁剪下的边角料拼凑而成,没有成为知识体系,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也不为过。科技课应该有效的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制作出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或实体模型,将是科技课有效开展的最好的证明,成果越多,科技课教学质量应该越高,如果将有价值的成果申请专利,将有利于人才的甄别和选拔。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秘诀在唤醒、鼓舞和激励”。把学生从作业的沼泽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有激情的创新活动之中去,让学习充满探索和想象的快乐!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实践的高难度教学。牛吃的草,挤出的是奶,学生学的是知识,产出的是分数。把牛的需要和产出进行对比,养牛会产生出巨额利润。学生的学习费用投入大于产出,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实际效果。如果把教育看成“企业”,学校赚钱了,大多数消费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就失望了。因为他们的孩子没有成才,没有企业需要只有文凭,没有实际能力的学生。3.在中、小学抓紧落实技术科学教育。“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等。 ”我们的教育强调了自然科学的理论学习,却忽视了实验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学习 ,造成了学生对自然知识的死记硬背趋于强项,活学活用实验科学、技术科学成为学生的短板。这已成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一大软肋。科技知识的运用,有赖于学校技术科学教育的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更加利于科学实践教育的正常开展,更关键的是具有扎实功底的实验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教材编写、修订、不断充实的专家队伍。才可以促成教育两条腿走路的崭新局面。一方面,应试教育继续进行,严禁补课和变相补课,减少或学生自主选作作业,取消辅助教材练习册,解放学生被作业束缚的手脚,为学生参加其它活动预留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开展以应用科学、技术科学为主导的实践性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让学习变回到可以让学生废寝忘食的境界,学生的技术科学实践成果也以分数的形式汇入中、高考的录取决策,那么,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中华大地上会结出无法想象的硕果。参考文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版王旭明  《再对教育发言》   上海 上海世界书局 2009版 《百度》《名人名言》《百度》名词解释     郭 治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教师参考书》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版高 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版游铭均等 《学校工作评估务实全书》          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版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上时,我经常说:“你们真棒!”,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几年的科学教学经历中我深深感觉到: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为培养孩子们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机会。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够,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容易搜集的实验材料的实验探究课,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比如探究:“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硫酸铜与铁钉反应”,“冷热与温度”的活动中,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学生分组实验,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好。科学课,主要是以探究活动为主,在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材料准备的不充分,这样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科学课的质量。其次,学生不太重视科学这门课程。几年的科学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虽然学生们对科学课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的面也比较广,但是,他们不重视证据的搜集,不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存在部分学生看热闹的现象。另外,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就算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就说前几天,我在四年级领着孩子们做“空气中有什么”的实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让孩子们准备无底塑料瓶,蜡烛,火柴等。可是我却忽略了四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实验,他们很少有赶划火柴的,即使划着了,也怕烧手很难把蜡烛点着,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这一环节很乱。如果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能想到这一点,让他们准备的是打火机而不是火柴,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里我感悟得很深。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外,还得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孩子们准备材料。另外,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备课要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日常工作中,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科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含盖面特别广,有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又有天文、地理,历史知识。要想驾驭这门学科,做一名科学教师,就必须博学,这样才能准确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带领孩子探究更广泛的科学奥秘。这几年,我从事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感到知识很匮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没事的时候总爱研究点问题来充实自己。尽可能地把科学这门学科教得更加科学。激活实验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时间:2008-03-3113:45:23作者:未知点击: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课程改革中,实验改革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大胆提出创造性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一点探索关键词:实验创新探索启迪发散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表明,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确,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取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讲授加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仍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优势,加强《科学》实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二.自然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效果不高的归因分析(一)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实验教学观念主要是指教师对实验教学意义、目标的认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角色扮演理解。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教学仅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知识目标,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二)实验教学方式机械、僵化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偏差。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实验教学环节几乎是相同的,即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教学方式被称为操作模仿式,好处是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教师易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由于学生是按指导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而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是与实验过程无关,因此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无需动脑思考,动脑时无需动手。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分离使得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其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三)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教学评价在教学中主要起反馈作用,它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实验教学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它已成为影响实验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学实验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书面形式,为了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要证实的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为了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现在书面形式的考核被多数教师认可,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如何调整,它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得到的评价差异不大,这种单一的考核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踏踏实实做实验的坏习惯。而实验操作评价往往是突击性的,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学生们反复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很难谈到学生能力的发展。三.《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一)优化实验教学导入,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进入角色,我在实验教学的导入中,注重新、奇、特。1.新,即新颖。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迅速变更,学生所处的生活情境已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能多方位地吸收知识,知识面广,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入环节。例如我在教学《磁铁》一课时,利用磁悬浮列车的例子来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悬空奔驰的列车吗?”“最近日本设计出一种能悬空奔驰的列车,叫磁悬浮列车。你想知道它为什么能悬空奔驰吗?”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2.奇,即奇异。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设计奇异的导入,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先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在一个锥形瓶上放了一个剥壳的熟鸡蛋,在另一个锥形瓶里倒进一点开水摇晃几下后,将水倒掉,也放上一个同样的鸡蛋,一会儿开水摇晃过的锥形瓶上的鸡蛋会慢慢地向瓶内移去,而另一个却依然不动,为什么一个鸡蛋会向瓶内移去,而另一个却一丝不动呢?学生好奇心油然而生。3.特,即独特。独特的导入方式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上的成熟,是一个创新型教师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独特的导入设计也能启迪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如一位教师在上《惯性》一课时,匆匆走入教室,上讲台台阶时,拌脚前摔,当学生都投来焦急而关切的眼光,这时教师笑微微地站在讲台上说:“你看到刚才老师是怎样摔倒的?为什么会摔倒?”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二)优化实验设计环节,促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几乎忽视实验设计的环节,只重视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完成操作的过程,按方抓药,被动地接收,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实验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找到探究问题的思路,强化知识掌握的过程。1.巧用实验设疑解惑,启迪思维爱因斯坦说:“思维是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惊奇的不断的摆脱。”“思源于疑”,“学贵于疑。“疑是深入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科学中,应及时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征,实行实验设疑,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如“分子”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一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式子100ml+100ml≠200ml,学生疑惑不解,接着演示实验:把100ml酒精倒入100ml的水中,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学生十分震惊,思维高度集中,迫切想弄清原因,这时我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那么我们一起学习分子这一节吧。又如在学习“脑和脊髓”这一节时,一上课,先当场取一只活青蛙,去掉头保留脊髓,几分钟后,用镊子夹一下蛙腿的皮肤,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同学们都惊呆了,去掉头的青蛙还会“动”?再用针刺破坏青蛙脊髓,用镊子再夹一下蛙腿皮肤,青蛙无屈腿反射。这一情景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设疑,你们谁能解释这一现象?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自由讨论,最后说:“通过这节课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出回答。”2.多角度设计实验,发散思维 达芬奇说:“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在某些条件下,变换角度就会有所发散和创新。“电可以生磁,磁可不可以生电?”法拉第以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创造发明常常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多角度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我在复习溶液的质量分数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实验,有两杯体积相同的食盐水,一杯质量分数大,一杯质量分数小,能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写出三种以上,越多越好)?请设计实验并加以证明。同学们用了许多方法加以证明,主要有:(1)直接品尝,根据咸淡鉴别?(2)用密度计鉴别,密度大的质量分数大;(3)用天平测量,质量大的质量分数大;(4)用杠杆测量,调节杠杆水平后,两杯体积相同的食盐水分别挂在杠杆两端,下沉的一端是质量分数大的食盐水;(5)用压强计鉴别,压强计放在相同深度的液面下,读数大的那一杯是质量分数大的食盐水;(6)往两等体积的食盐水中加氯化钠固体,能溶解固体少的为质量分数大的食盐水;(7)将同体积的食盐水蒸发,得到固体多的为质量分数大的食盐水……在探索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也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跳一跳”自己也能摘到果子的喜悦。3.学生动手实验制作,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还要有变通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不要压制学生,要敢于放飞他们的思想。在实验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形成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气氛。在一堂《科学》的绪论课中,我在天花板上挂了两条相距较远的绳子,一个人不能同时握住它们,我问学生:“哪些同学能把绳子的两端系上?”当时,有个学生站起来,把自己的铅笔盒系在一条绳子的一端,让它摆起来,然后用手握住绳的另一端,当铅笔盒摆过来的时候,他就成功地把他们抓在一起系住了!那时,我们为他热烈鼓掌,我惊喜地告诉他,学习《科学》就需要这种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一些现象新奇、效果明显的实验,使“无形”的知识融合在“有形”的实验情景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心理上的冲动,从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精心设计练习,学以致用,鼓励创新 弋登·德莱顿在《走出红灯》一书中指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当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新知识后,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认识新知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感受前人创新智慧,同时启发学生利用新知,进行创新。例如:在自然科学总复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人6伏的蓄电池,正负标志不清,你怎样来判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请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器材。在学生设计的测量方案中有七个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创新性。方案一:用量程是15伏的电压表测量蓄电池两极,根据电压表指针偏转方向和接线柱正、负标记,可确定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案二: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与蓄电池组成一个电路。闭合开关,根据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可确定出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案三:将一直导线通过开关接在蓄电池的两极,拿一个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瞬时接通开关,根据小磁针的偏转情况,可辨出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案四:将螺线管接到蓄电池两极上,把一小磁针放在螺线管附近,根据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确定出电流方向,进而辨出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案五:在方法三中不用小磁针,而是将通电直导线放在蹄形磁铁两极间,瞬时通电看直导线运动情况,由左手定则判断出导线中电流方向,进而辨别出蓄电池正、负极。方案六:使两节干电池接到直流电动机模型上,根据电动机线圈的转动方向和电池接到接线柱的极性,再换用蓄电池接到直流电动机模型上,记下线圈(转子)的转动方向,对比辨别出蓄电池的正、负极。方案七:把两根碳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将它们分别与蓄电池两极相连接。过一会儿,观察两根碳棒,其中一根出现一层红铜的与蓄电池相连的极是负极,另一极是正极。通过该练习的设计,可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选材和独立设计的初步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拓展课外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科学》中许多教材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自己去探求知识。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利用方便易得的材料做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如悬挂法测物体的重心、纸盒烧开水、自制万花筒、热气球、安装楼梯电灯、球型浮力水位器等。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此外,科学中的许多实验,单凭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日月星辰的变化,日食和月食的现象等。由于这些实验所需时间跨度较长,可采取预先布置,让学生课前去做,课堂上检查效果或课堂上布置,让学生课后去实验,再检查结果。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将有关实验器材摆放在实验;一些课内学生没有做的、或有不同见解及有疑惑的学生分组实验;一些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小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实习探索;有教师命题学生设计的实验,以及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的实验等。开放实验室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自由地动手动脑。 (五)优化实验评价方法,建立正确的实验教学导向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科学》实验是当前丞待解决的问题。对知识的评价基本上能够借助笔试,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仅靠笔试手段是有局限的,是相当片面的。因此,我们要改革和完善实验的评价。一是评价内容,二是评价方式1.评价内容:实验课到底应对学生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呢?人们注意的是学生是否得出实验结果,却忽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识、能力等。《科学》实验教学目标内容(包抱对学生能力、方法、态度、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实验评价的依据。实验教学的评价就应该集这些目标于一体,既要考评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和实验用具使用原理的理解,更要考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实验态度、实验能力。对实验成功与否的认定不仅限于是否得出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实验的过程。这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 2.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这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评估、考试。考查是教师平时对学生实验活动表现的观察与检查,它属于定性评价,这种评价较全面,包括对学生能力、技能、实验态度等的评价,只是人为因素大,评价缺乏准确性;评估,对学生的实验进行量化测评,首先确定实验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估标准由教师评价、同组同学互评和学生本自评,三方面有不同的评估权重,这是一种定量评价,较准确、公平,但有些内容很难量化,因此评价内容往往不全面;考试有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一般用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评,其实,实验课也可采用考试的方式,只是注意考试内容一是要与实验有关,一定是做实验才能答出来的,但不管怎么说,考试对实验动手能力考评的局限性使其只能作为实验评价方式的辅助手段。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表现,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多种评价方式互相补充、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才能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目标。四.实践的结果(一)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实验教学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科学》的信心。问题(1):跟其他学科相比,你对《科学》的学习更有兴趣吗?A.更有兴趣B.无差别C.没有兴趣问题(2):你对学好《科学》有信心吗?A.有信心B.信心不足C.没有信心(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近年来,我校自然科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课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4年在县自然科学竞赛中,有三位同学获县一等奖,四位同学获县二等奖,二位同学获县三等奖,并且团体获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第九届浙江省自然科学竞赛中,有一同学获湖州市一等奖,并有资格参加3月26日的复赛。总之,“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实验对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验,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作者:www.dylw.net 更新时间:2016-4-2911:32:44 小学科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学生认识世界、社会、生活的重要学科。如果仅仅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授课,有很多科学内容无法具体呈现出来,学生也难以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魅力。为此,教师要丰富科学教学方式,巧用信息技术,让科学学习更丰富多彩,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一、认识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不仅指计算机,还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大革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信息技术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音频视频剪辑软件,如Premiere等;能够娴熟地从网上、电视节目和影碟中收集、编辑资料,能够进行图像格式、声音格式、视频格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熟练地将搜集的图片、视频、音频进行剪辑,整合制作出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所用。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设计出精美、生动、活泼,能够带给学生强烈感官体验的多媒体课件,才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才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各方面知识,掌握更多技术,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在学习《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情境创设,成功地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张杰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曲作为导入,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结合歌曲引出与科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同学们,夏天晴朗的晚上,天空中会出现很多很多的星星。你认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哪一颗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星空图,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认识哪些星星呢?大家知道星座吗?你对星座有哪些了解?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可以让学生开始讨论起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歌曲、图片等辅助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科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三、应用信息技术,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有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实现音、形、色、图等为一体,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感与新鲜感,从而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无法利用言语表达清楚,或者直接实践操作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这一课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科学内容呈现方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教师将“地形”这一部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里边包含了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以图文形式进行解说,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内容。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进行互动学习。在播放结束后,教师直接引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开始根据刚刚所学习的微课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这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从而快速得出结果,并展示。为了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刚所学习的地形地貌知识,深入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将科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形式,引出相关问题,进而细化到学生家乡的地形进行学习,逐层深入,促进知识运用。   四、应用信息技术,开阔视野,互动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只有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才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师生问答互动为主,虽然有效,但学生体验不到新鲜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加上网络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新科学课堂的互动形式,以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改变了课程资源的观念,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还应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卵》这一课时,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和创新课堂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能通过书本上的知识简单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卵,但是书上文字图片是有限的,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和查找学生所提出的有关动物的卵的相关问题,比如在电脑上输入“世界上最大动物的卵”,“世界上最小动物的卵”等等,把这些答案呈现在屏幕上。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通过交流又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样新颖的互动学习一下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从而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之后还可以在课后发动学生从网络上寻找本节课留下来的问题,下节课可以继续交流。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互动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科学学习需求,学生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开阔自身的视野。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优势非常明显。但是,教师要用好信息技术,避免滥用,并不断更新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其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途径探索与实践创新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刘华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任务。2005年至今,我们本着“以科学精神塑造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的教育理念,在天文学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建设与整合研究。经过6年边研究、边实践、边推进的努力,开发了小学天文科普校本课程和一套教材,归纳出天文科普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操作策略,积累了学科资源融合共同促进师生科学素质发展的可行经验,在学校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有效地通过开展天文科普教育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一、研究的背景与思考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稳步增长,但与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为此,我国全面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的研究制定工作,首次把科普列入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在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长大做“航天员”成为当时无数孩子们心中的梦想。落实国家《科学素质纲要》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2005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校3~6年级221名学生中,有95%对天文现象很感兴趣,有93%希望能和家长一起观赏天象;他们的家长中有90%希望学校增加天文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引发我们开始思考:天文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科学,凡是高、精、尖领域的科研项目都要涉及到天文学。伴随着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地球和宇宙,试图通过初探宇宙的奥秘,探求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探索行动已经日益渗透到青少年之中。学校必须立足自身实际,针对小学生特点有效开展科普教育。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同为六大基础学科。天文知识的普及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形成高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着眼于教育,面向公众,曾共同发起以“探索我的宇宙”为主题的全球性活动,吸引各国家、区域青少年参与其中的各种活动,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激发探索发现精神。可是,我国的天文教育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一方面中小学开展天文科学教育面临系统的课程设置不足、缺乏优秀师资和必要硬件等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天文活动主要通过课外兴趣小组,面比较窄,且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难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北师大天文系主任曾坦言,“天文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科学精神的学科,在诸多的科技活动中,天文活动对学生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但在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却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近年来,为改变我国天文学基础教育普遍薄弱的状况,许多天文学家呼吁“在小学和中学12年的教育体系中开设天文课,让孩子们了解宇宙的奥秘。”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决定从培养小学生的天文兴趣入手,通过在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行动研究过程,探索一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实施途径,为科普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增添新的实践经验。二、活动目的1.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天文科普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对少年儿童进行天文知识、天文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目前我国天文科普教育主要通过天文馆、天文兴趣小组、天文观测主题实践等课外教育途径进行,中小学开设天文活动课程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探索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天文科普教育常规化、系列化、规范化。课题推进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重在激发学生天文探索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简单、系统的天文知识,掌握借助工具观测天体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以课堂为主,课内外结合实施天文科普教育的过程,向小学生传递天文知识、训练观测技能、培养空间想象、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的天文兴趣,立志为国家的宇宙探索事业。2.通过天文科普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小学教师课程意识和研究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经验。 3.通过学校与首都天文学专家的深度合作,探索引进专家资源培训小学教师并对小学科普教育发挥长效作用的工作方式。4.将天文教育资源有效拓展,带动周边学校的学生、家长和成人感受宇宙的奥秘,关注“同一个地球、同一片星空”。三.活动对象第一阶段: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全体学生、家长第二阶段:朝阳区小学科学教师220多位科学教师第三阶段:朝阳区部分学校远洋天地及周边社区计划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及社区居民20000人次四、实施计划1.策划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2月):搭建专家指导平台,在强化师资培训,完善天文知识结构,提高天文活动能力的同时,着手开发天文教育校本课程,制定课程开发方案和天象厅建设方案。2.试验阶段(2006年3月~2007年2月):按照校本课程选定的教学内容编写教学提纲,在进行教学试验的同时,搜集师生教与学中的问题,建成“师生问题库”,积累教学素材资源,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设计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建设天象厅。 3.改进阶段(2007年3月~2010年6月):将校本课程纳入课表,经过实践、分析和论证,在筛选并确定教学主要内容、编写教材的同时,归纳具有实效性的天文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积累典型教学案例,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修订教材提供可靠的依据;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在设计、实施丰富学校课内外天文实践的系列活动的同时,组建校园天文社团,建设天文活动基地,修订校本课程教材。4.拓展阶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在开发、整合远洋小学天文教育资源的实践中,做好天文教育向科学教师及周边学校、社区的推广工作。5.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整理学生作品集、教师工作集、学生活动集,在总结天文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模式和可行策略的同时,完成“小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途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报告。五、实施过程与成果科普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小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挖掘教师潜力,以课程为载体,通过天文科普课程化、环境化、活动化的建设过程,积极探索科普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为祖国天文事业勇于进取的科学热情上,更为他们形成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家培养在天文领域有认识、有建树、有参与国际交流的话语权的科技人才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一)实施天文科普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完善了三级课程的建设一个人在青少年阶段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小学阶段的科普工作需要与学校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中增大实际动手操作、科学实践的比重,变被动式的科学知识传输为主动式的科学知识探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百折不挠的非凡毅力,有理有据的分析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1.建立天文教学“师生问题库” 为有效保证天文科普教育的系统性与持续性,我们从着手策划开发能够在校学习的《天文探索》课程,使之成为学生感受宇宙奥秘,探究天文知识的主渠道。为保证这门课程的实施,学校特意建立了“师生问题库”,将来自教学实践的鲜活问题作为专家培训指导教师、提高课堂实效和教材编写质量的直接依据。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参与天文科普活动,可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关于天文的有趣话题或有趣问题,例如“为什么多数星球是圆形的”“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有生命”“为什么太阳会永久发光”“为什么外星人不和地球人见面”……我们梳理了一千多条,从中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教师教学角度:懂天文、会用观测工具、随时记录天文信息,是教师上好天文课的前提,由此引出很多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例如“怎样把天文信息传递给学生”“怎样教会学生找到天上的星座”“课堂上不能观测怎么办”……我们已经记录了一百多个,从中了解天文课教学的具体需要。我们的研究动力源于师生的教学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才使得课题有意义、有深度、有实效。“师生问题库”的建设推动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也为今后的推广工作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资源,见证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困惑、反思、收获和跨越,为科学教育研究夯实了基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