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主题:反比例课时:共10课时,第5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设计者:李燕/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六小学校一、目标制定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2.教材分析:《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通过举例、交流,知识迁移,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比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3.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体会反比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三、评价要点:1.能理解“反比例”的含义。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五、教学流程:(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由此导入新课。(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高度(厘米)302015105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体积(立方厘米)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讨论交流。3.引导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反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中,你要提示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量重新定义为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这堂的学习,学生能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和新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六、板书设计:反比例高度(厘米)302015105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体积(立方厘米)300300300300300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