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雨巷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雨巷设计

ID:1006848

大小:116 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雨巷》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所以,通过朗读感受诗的意象和音乐美,是把握诗意的重点。其次通过问题探究,来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和主要表达技巧,再次强调字词的认识、书写和对全诗的书写,记忆,加强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即完成了本诗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朗读感受诗歌意象,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教学难点】:分析意象特点,理解作者朦胧的心绪。【教学关键】:理解和欣赏两个主要意象。 【教学课时】:1课【教学班级】:高一172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由朗读5分钟,给生字注音,并读两遍记住。2.全体齐读两遍,感受诗的音乐美。3.问题探究:⑴诗中的“我”有怎样的情绪?可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⑵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⑶《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中⑵。【实施目标】:1.自由朗读5分钟,给生字注音,并读两遍记住。2.找两名同学朗读,检测对字词的认识情况。(5分钟左右) 3.全体齐读两遍,感受诗的音乐美。(5分钟左右)4.问题探究:⑴诗中的“我”有怎样的情绪?可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预设: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我”撑着油纸伞孤独地走着,“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走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⑵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有人认为,诗中的“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的象征,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和那个特定的年代有关。也有人认为诗中的“姑娘”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说本诗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你认为呢?因为是朦胧诗,可以有多种解读。⑶《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布置作业】:一/9页,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1927年) “我”有怎样的情绪: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 时代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 《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雨巷──追求之路 姑娘──1.美好的理想2.高洁的姑娘 《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例1:“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例2:“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表达效果: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3.熟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2.简介《左传》。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5分钟)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4分钟)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2.讲析本段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3.让学生齐读全段。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2.讲析本段①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②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③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3分钟)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3分钟)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5分钟)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 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难点是说辞的语言艺术性。2.语句的疏通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点部分的教学方法同前课时。说辞的艺术性借助于层次的划分去理解。讲析完毕注意让学生齐读全段。3.处理课后相关练习,方法同前。4.布置学生试背本段。三、讲读第四段(10分钟)1.抽生读文。2.讲析方法基本方法同前,注意强调“微”和“之”的用法。分析重在晋文公话语的结构特点。切莫忘末尾要齐读本段。3.背诵本段。4.处理课后练习一(4)四、小结全文(5分钟)1.写作特点①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②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略写情节。③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2.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指导①熟读成诵。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附:板书设计说退   军队↑  ↑13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注释要求:1.若、说、辞、鄙、微、之2.字词句,写作特点、语言艺术3.熟读、背诵。第一课时:若、辞、之                      第二课时:鄙、微若                           鄙1.(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1.(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若使……)假如                      2.(越国以鄙远)边境3.(若毒之乎)你                       3.(肉食者鄙)浅陋辞                                        微1.(辞曰)推辞                           1.(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2.(辞去)告别                         2.(微闻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不辞劳苦)推托                        3.(但微颔之)稍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                                      1.(辍耕之垄上)到、往(谓动) 2.(子犯请击之)他们(秦军)(动后作代) 3.(是寡人之过也)的(名前作助)                  , 4.(臣之壮也)不译(主谓之间)               第三课时朗读、背诵训练和完成课后练习。教学步骤: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0分钟) 1.朗读要求:对话的朗读要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态度。叙述朗读要体现伏笔和照应这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上的作用。2.朗读要逐段进行,要结合课文的练习进行。 二、背诵指导(15分钟) 1.在朗读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还要注意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注意背诵要讲究方法,长段要分层,特别是要注意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的区别方法,训练要突出重点,力争在课内完成。三、完成课后练习(15分钟)1.审题、做题方法的指导。2.注意为答案找理由。四、师生一起交流总结本课文学习的方法、心得。(5分钟)师最后作归纳:1.知识要点的学习。2.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后记:1.文言文讲读课教学须强化读背的训练,把教与读和背有机统一起来。2.文言虚实词的教学要结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的教学进行,确保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直到能够举一反三。3.教学步骤要简明扼要,安排要有条不紊,特别是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内容与规律合理规划和分配好各步骤《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教学课时】共3课时。【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教学时间】45分钟。【实施目标】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特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实施目标】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预设: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上片:红遍  尽染  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下片:击:搏击,战斗     翔:飞,自由轻快。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具体教学步骤】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二、关于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三\整体感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四、课文讲读导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释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曹操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 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分析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分析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小结:《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六、板书设计  .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