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莹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莹莹

ID:1006949

大小:64.1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小河镇中心校张勇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的例4、做一做、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了比例尺之后安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部分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应实际用,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了比例和认识了比例尺之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操作,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在方格纸上画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方格纸、直尺、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课件) 1、观察体验。师:这节课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话,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6号“我很棒!”的字),比比眼力,看谁能看得清楚?生:看不清。师:那你能想个办法吗?生:放大(课件出示:把字放大)总结:刚才小字放大后可以看得很清楚,其实呀,放大与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请看大屏幕。2、联系生活,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1:第一幅图示小女孩把天安门缩小在自己的相机里。生2:第二幅图是爷爷用放大镜把字放大。生3:……3、引入新课: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设了一个小字放大或会更清楚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和缩小是经常遇到的,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二、探索新知1、设置情景,感知意义课件出示放大前后的两幅画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二幅画与第一幅画相比,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生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这位同学能用“倍”字说清它们的关系。其他同学呢?生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教师:也可以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教师:长与长的比是2:1、宽与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教师:以后,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带领学生说一遍)。课件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生1:既是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是2:1教师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教师:放大前边的长度看作几份?放大后边的长度呢?所以是放大(板书)[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让学理解什么是放大,为后面学的缩小做铺垫]2、教学例4课件出示例题。(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的放大的图形)①指导完成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教师:想一想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原图生1:按2:1放大是把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现在边长要画6格。出示放大后的图形。②指导完成后两个图形。教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图形你们会画吗 生1:会生说,课件出示③观察比较,小组交流。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上面三个图形,你有发现吗?引导:(大小、形状,比)生1:大小变了,形状没有改变;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都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三、学以致用、反馈练习出示课件1、教学“做一做”教师:刚才我们又学习了怎样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你们会画吗?我们来试一试。教师:大家先读一读题目,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三角形。展示学生作业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先算出一条直角边是6格,另一条直角边是2格,再画出这两条线段,再连接两点。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刚才只确定了两条边,大家有疑问吗?放大后斜边的长度与原来边的长度的比也是2:1吗?怎样验证呢?生1:量出长度比一比。教师: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教师:看来把一个图形放大后,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相等。2、找一找(出示课件)3、小知识: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生:我知道如何来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生:我学到了不管是放大后的图形还是缩小后的图形它们的形状不变,改变的是它们大小。【总结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的喜悦,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放大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缩小变化后边的长度:变化前边的长度教学实施:本节课预设六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感知放大与缩小,再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二、情境演示、感知意义:出现一个简单图形的放大,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放大的方法,理解2:1、4:1的意义。三、动手操作,理解意义:学生自己独立画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经历图形放大与缩小中加深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掌握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四、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对比放大与缩小前后的图形,观察得出“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感知与体验的升华,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五、学以致用,反馈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层层递进,以巩固新知的学习。六、畅谈收获,课堂小结:通过总结,加深理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实施中生成的问题有:在第三个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画图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画法,如三角形,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有先确定顶点……这些自然的生成,给同学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带给师生成功的喜悦。 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新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节课我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自制课件,清晰、直观展示了新课程一些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实效性较好。表现其一是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开始出示图片,由字过小、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并以“我很棒”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句话,但字很小,学生看不清,让学生帮我想办法,学生要求放大,我把字放大,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知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进一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表现其二是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所以整堂课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表现其三是练习设计的精当。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大,体现了一定的张力,练习的层次性体现出来了。借助课件,让学生直接感到课件、先进媒体的魅力所在,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有不足之处:1、课件制作颜色的搭配,例如黄色和绿色同学们看不清楚2、在教学放大与缩小后应让学生举例说说“2:14:1……3、练习没处理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小河镇中心校蔡琼琚张勇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的例4、做一做、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了比例尺之后安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部分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应实际用,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人是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的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了比例和认识了比例尺之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发现,实践操作,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在方格纸上画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方格纸、直尺、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课件) 1、观察体验。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孙悟空较小图片),比比眼力,看谁能看得清楚?生:看不清。师:那你能想个办法吗?生:放大(把图片放大)总结:我们都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但可以变大还可以缩小,其实呀,放大与缩小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你能举个例吗?生1:照相。生2:……..2、联系生活,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1:第一幅图示小女孩八天安门缩小在自己的相框里。生2:第二幅图是爷爷用放大镜把字放大。生3:……3、引入新课: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设了一个图片放大或会更清楚的情景,并抓住了同学喜欢孙悟空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到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又出是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和缩小是经常遇到的,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二、探索新知1、设置情景,感知意义课件出示放大前后的两幅画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二幅画与第一幅画相比,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这位同学能用“倍”字说清它们的关系。其他同学呢?生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课件教师:也可以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教师:长与长的比是2:1、宽与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教师:以后,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带领学生说一遍)。课件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生1:既是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是2:1教师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教师:放大前边的长度看作几份?放大后边的长度呢?所以是放大(板书)[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让学理解什么是放大,为后面学的缩小做铺垫]出示课件:图片和结果2、教学例4课件出示例题。(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的放大的图形)①指导完成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教师:想一想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原图生1:按2:1放大是把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现在边长要画6格。出示放大后的图形。②独立完成后两个图形。教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图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生1:有生独立完成后,展示评价。③观察比较,小组交流。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上面三个图形,你有发现吗?引导:大小、形状,比生1:大小变了,形状没有改变;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都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三、反馈练习出示课件1、教学“做一做”教师:刚才我们又学习了怎样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你们会画吗?我们来试一试。教师:大家先读一读题目,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三角形。展示学生作业教师:你是怎样想的?生1:先算出一条直角边是6格,另一条直角边是2格,再画出这两条线段,再连接两点。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刚才只确定了两条边,大家有疑问吗?放大后斜边的长度与原来边的长度的比也是2:1吗?怎样验证呢? 生1:量出长度比一比。教师: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教师:看来把一个图形放大后,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相等。2、找一找(出示课件)3、小知识:你知道吗?四、总结收获。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生:我知道如何来画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生:我学到了不管是放大后的图形还是缩小后的图形它们的形状不变,改变的是它们大小。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老师所同学们一句话: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你们在一起就会过的很快乐!(课件出示)【总结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的喜悦,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放大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1:2缩小变化后边的长度:变化前边的长度教学实施:本节课预设六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创设了一个图片放大或会更清楚的情景,并抓住了同学喜欢孙悟空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到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放大与缩小,再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二、情境演示、感知意义 :现一个简单图形的放大,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放大的方法,理解2:1、4:1的意义。三、动手操作,理解意义:学生自己独立画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经历图形放大与缩小中加深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掌握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四、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对比放大与缩小前后的图形,观察得出“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感知与体验的升华,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五、学以致用,反馈练习:不同层次的练习,层层递进,以巩固新知的学习。六、畅谈收获,课堂小结:通过总结,加深理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本节课是一个陌生的班上,有很多生成的问题:1、二个环节,理解意义,我本来认为通过例题分析,和已有所学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应该会很容易理解2:1是放大,1:2是缩小,但是同学却混淆不清,以耽误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有些仓促。2、在学以致用,反馈练习的环节,让学生画出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让学生板演,该生不注意理解题意,画错了缩小后的图。反思:本节课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经过指导、修改后第二次上的课,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课堂教学效果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境”使整堂课充满生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课改理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根据儿童喜欢孙悟空的心理特点创造了一个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巧妙地引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让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举生活中例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又出是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和缩小是经常遇到的,让学生了解 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三、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我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四、总结让全堂课得以升华。总结让学生先谈收获,然后老师以本节课的知识总结了“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你们在一起就会过的很快乐!”以渗透思想教育,让本课得以升华。不足之处:1、难点处理过于仓促,一带而过。2、预设不够精细,生成问题太多,导致时间不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