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环县四合原中心小学寇亚男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简单杠杆,橡皮擦,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擦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橡皮擦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橡皮擦,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橡皮擦,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橡皮擦,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橡皮擦,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橡皮数=右边刻度数×橡皮数”。(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橡皮擦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橡皮擦并保持不变。  填表: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橡皮擦数
积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橡皮数:12、6、4、3、2  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4、拓展延伸。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橡皮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17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