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调查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过程与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倡导大家绿色出行。教学重点: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教学难点:倡导并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教材分析(2)《绿色出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实践的第一课时。(1)教材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2)教材呈现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变化及北京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等数据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这些资料为解决第一题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数据信息。(3)教材呈现了小明一家三口采用不同方式上班、上学的数据资料,为后面解决2、3题的实际问题提供数据信息。第一题,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从量化的角度刻画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其中,很多数据都是以平均数的形式出现的,体现了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先求出平均1辆汽车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前面提供的信息,把这一平均值推广到全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运算能力。学情分析(3)
我们六年级(3)班共30名同学,从认知方面来看:通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和积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并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从情感态度来看:学生课堂学习氛围比较活跃,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给予他们方法的指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学习出现了逆反心理,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绿色出行》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学生了解汽车尾气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2、通过写汽车尾气处理方案,学生提升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4、通过计算,填写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倡导并提高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倒入
这堂课我们主要讲绿色出行的相关问题,开门见山直接口述什么样的出行方式称为绿色出行方式。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课件展示:从统计的数据看【据统计,2011年末全国民用轿车保有量4962万辆,同比增长23.2%,其中私人轿车4322万辆,同比增长25.5%】。这是对2011年全国国民拥有轿车数量的统计,下面我们再举一下我们首都北京的情况。学生读: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10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42%,2011年小汽车出行比例为33%,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北京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2、在我们的各种出行方式中,有哪几种是绿色出行方式呢?课件对比展示;对了,绿色出行以下四种,所以绿色出行好处多多。好处一:对市民,经济实惠;不堵车,节省时间;免去找停车位的烦恼。对城市,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减少交通事故,公共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好处二: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3、我们看看小明一家的出行情况: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单程用时45分钟。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用时15分钟,平均步行速度为50米/分。例1、每辆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g二氧化碳。一辆汽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11年末之前购买的私人轿车在2012年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160×15000=2400000(克)
2400000克=2400(千克)=2.4(吨)2.4×43220000=103728000(吨)答:一辆汽车一年排放二氧化碳2400千克,合2.4吨;共排放103728000吨二氧化碳。例2.小明的爸爸从家到单位有多远?如果全年按245个工作日计算,一年上下班行驶多少千米?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45分=0.75时20×0.75=15(千米)15×2×245=7350(千米)7350×160=1176000(克)=1176(千克)=1.176(吨)答: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15千米;一年上下班行驶7350千米;排放二氧化碳1.176吨。例3.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发现什么?A、妈妈从家到单位的距离也是15千米,跟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相等,但用的时间是30分钟,比小明爸爸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B、对比小明父母上下班的情况,很容易看出妈妈乘坐地铁更省时,更环保。C、小明的出行方式最环保。例4、调查本班同学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计算绿色出行所占的百分比。你有什么好的建议1.自己设计一个调查表。2.你建议自己的爸爸妈妈选择怎样的出行方式呢?为什么?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要求学生齐读资料,了解世界各国一些国家好绿色出行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巴黎、哥本哈根、伦敦、里昂等国家,我们可以借鉴模仿、积极行动做到以下几点:1、能选择公共交通,就不开(坐)私家车。2、能选择自行车就不搭公交车。3、能步行就步行。以上是我们今后必须做到的,同时也要求身边的人做到。
评测练习(5)一、课前预习要求1、了解绿色出行的含义,2、知道“同比”“环比”的具体含义,3、调查本班父母出行方式及其统计。二、课上评测1、说出什么叫绿色出行;2、绿色出行有哪些方式;3、了解什么是同比和环比并能找出题目中对应的数据;4、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本节课遇到的问题。三、课后评测练习1、《新领程》绿色出行练习一课时2、《智能训练》绿色出行练习一课时3、完成拓展题的统计数据。效果分析(6)语言
本课堂以设问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一些交通方式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这一主题行动,深入浅出,给学生数学运算达到触及学生心灵振动,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情感态度由小明一家的出行方式,对每个学生均有类似的家庭出行方式,引入合情合理。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发学生对碳排放的关注,从而养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策略本堂课教师的学习策略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引入策略方面,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置提高激发学习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对绿色出行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实践的效果。(2)在调控策略方面,教师在课堂通过对比,寻找多种方式,使学习在数学计算和倡导实践方面都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到达教学目标。(3)在综合运用方面,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得出以下问题,内容的衔接及搭配方面比较连贯,从而使整堂课丰富。(4)在资源策略方面,教师充分应用视频及互联网资源、图文并茂、增强学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到达效果本节课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利用强烈的吸引视觉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ppt,读ppt材料及回答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观看记录(7)
李世琴校长:教师从交通拥堵的画面入手,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吴顺兰教导主任:从各种出行方式中,引入绿色出行的主题,针对性和数学趣味性突出。王忠眉数学教研组长:课件制作比较完整且内容丰富,教学体现不仅仅是在学习数学,更注重的是通过统计、计算,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汤远利:教学设计巧妙,教学内容熟练,教学对课堂的掌控顺其自然,层层推进、效果好。于培琼:整堂课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胆子较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很好的被老师调动起来,教师的的语言组织能力需加强,更精简。卢应芬:通过拓展题,结合了学生自己的家的出行方式,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调查,很有实践性。赵开云:整堂课构思完整,层层递进,最终达到绿色出行的主题,引起学生行为的改变,效果较好。胡文琼:教学课堂实践性、趣味性强,引起学生对行为和结果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数学能力也得到提高。课后反思(8)
绿色出行这节课有以下特点:一、这是新人教版新增的内容,选材“新”,二是因为它属于综合实践内容,难度“大”,三是因为想结合自己的课题《小学数学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也希望能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计算很顺利,但于学困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我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不成功时,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由于第三个问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隐藏在第一段文字内容中,有的学生发现了,有的却没有发现,所以在这里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在第一段文字中,即2011年末的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是4322万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基本都是直接利用数据计算,没有考虑到这些数据是平均数,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做,所以在这里提出来,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拓展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完成统计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绿色出行的理解。起到了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展开“绿色出行,爱我家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和反思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