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窗》体裁是微型小说。这篇微型小说是由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创作的。故事写了两位同住一病房的病人,一位靠窗,一位不靠窗,靠窗的病人心地善良,每天他把自己看到的窗外的美丽景致描述给不靠窗的病人听,起初不靠窗的病人得到的是享受,后来却滋生嫉妒心理,以至在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刻,见死不救。文章通过两位病人互相之间所持的态度的描写,表现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文中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深刻剖析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的道理。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我将本文的重点设定为:感知人物形象,解读人物性格;感悟生活哲理。二、学情分析本单元前面已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等小说,学生已经对小说的学习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还是紧扣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设计的。我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班级中的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敏捷,而且有少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表演欲。所以我把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由传统的复述改成了让学生来表演。我以为,合作探究学习法、表演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最佳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小说的三要素理解学习小说相关知识,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2、过程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挖掘小说人物灵魂深处的美与丑、善与恶。探究小说巧妙的构思:含义深刻的题目、意味深长的结尾。掌握鲜明刻画人物形象的对比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小说,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等是非观念的辨别与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难点:1、人性的美与丑。2、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五、教具准备:班班通、ppt课件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境导入。(板书:窗泰格特)(二)了解常识1、回顾小说的相关常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明确微型小说的特点。A、人物少。B、揭示人性的美丑。C、结尾有悬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熟悉课文内容,揭开窗的面纱。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一泓(hóng)俯瞰(kà)消遣(qiǎn)五彩斑斓(lán)栩(xǔ)栩如生 扣人心弦(xián)气喘吁吁(xū)纹(wén)丝不动 充塞(sè)漱(shù)洗胳膊肘(zhǒu)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确定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环境。(四)再读课文,情境模拟,讲述窗的故事。1、请学生表演并让其他学生作简单评价。2、梳理故事情节。故事开端(1--3)、发展((4--7)、高潮(8--12)、结局(13--15)(五)细读课文段落,分析人物形象。提示:分析人物应从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考虑,联系课文,具体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人物形象,各组总结、选派代表发言。问:1、通过分析,你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怎样的两种人?小结:靠窗的病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意志坚强、道德高尚……不靠窗的病人:自私狭隘、冷酷残忍、卑劣丑恶……2、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文中有几处对比?(六)深入研讨、挖掘主题
1、文章的标题是“窗”,“窗”有几层含义?2、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3、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课文,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明确小说的主题:本文赞扬描述美景的病人,鞭达见死不救的另一个病人,因为他是个冷酷无情的“贪欲者”。一个人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点自私心也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他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七)总结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教师寄语: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卑劣丑陋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八)课后作业1、改写这部小说,续写结尾。
2、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3、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九)推荐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莫泊桑《项链》(十)板书设计:窗泰格特近窗病人远窗病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道德高尚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卑劣丑恶对比之心灵窗美丑八、教学反思:
怀远县张八郢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窗》学科:语文班级:八(1)任课教师: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