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教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床》教案2

ID:1008199

大小:3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床》教案教学目标:1.寻找诗人独有的意象,体会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明白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重点:1.寻找诗人独有的意象,体会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明白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整首诗:学生齐读《河床》。(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走进作者———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籍贯湖南桃源。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后曾率团出访俄罗斯等国家。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绝笔作为《一十一枝红玫瑰》其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二、走近诗文 听录音朗读全诗,思考讨论问题:我们在必修里学到了读懂诗歌的最基本的方法:寻找意象,明白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这首诗中最大的意象——河床,诗中有对河床的直接描绘,同时也通过其他一些意象的辅助来使“河床”这个意象变得更加坚实、饱满,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一)“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的特点。由此分析探讨诗歌的内容。从整体上看,河床给人的感觉是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雄悍”、“粗犷”的感受学生可以捕捉得到,但“原始”“神秘”学生未必能领会。所以要从诗中找出能体现河床特点的描写,这些描写包括写河床本身的词语,也包括写河床周围的存在的那些词语,它们也帮助塑造了河床这一形象)(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些有意味的词句,可供我们挖掘的词句)读一读诗歌我们不难找到以下的词句:“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雪豹”、“鹰”、“唐古特人”(“唐古特人”是蒙古族人的一部分,他们被认为是古老的西夏人的后代)、“鼓囊囊的肌块”、“巨人般躺倒的河床”、“巨人般屹立的河床”、“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刺肤纹身”、“体魄之多毛”、“兀鹰”、“三条腿的母狼”、“黄河象”、“屈曲的峰峦”、“下陷的断层”、“切开的地峡”、“眩晕的飓风”、“是时间”、“是古迹”、“腭骨化石”、“是始皇帝”……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的雄悍、粗犷、原始、神秘的特点。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词句,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按它们出现的顺序来,同时看看诗歌里是不是暗含一个抒情顺序。诗一开始叙述“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河床的发源地。而“白头的雪豹默默地卧在鹰的城堡,目送我走向远方”,“雪豹”和“鹰”都是高原带有原始色彩的动物,它们卧在城堡里,圣洁又神秘。“河床”骄傲地认为“我更是值得骄傲的一个”,因为我此行是要去创造,去奉献。“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老远就听到”说明我对这种声响的熟悉以及期待,我知道他们会在这时候到来,我也从来都慷慨地施与他们,他们虽然向我索取但他们依然对我恭敬如神明——“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谨小慎微地举步”。这只是诗的开始,唐古特人的脚步给予了“我”奉献的快乐与自豪。“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巨人般躺倒”指的是“我”强壮的体魄,“巨人般屹立”指的是“我”内在的强大。这两句诗独立成段,它们开启了下面对“河床”的具体描述:“我”有时“滋润”,有时“干枯”,有时“浩荡”,“我坚实宽厚、壮阔”“发育完备”,“我创造,”滋润浩荡的时候,“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干枯”的时候,你们可以看见“我刺肤纹身”,那是我精心“创造”的图形,这些图形“可远观而不可近狎”,但我“博爱”,“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的襟怀”。这些都是“我”向你们展示的可见的一面,在“我”的内心,“我”对从古至今出现在“我”四周的那些生命怀有“父亲”一般的情怀,“我爱听兀鹰长唳”“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也永远怀念你们——黄河象”。“兀鹰”、“母狼”、“黄河象”这些都是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都是“河床” 孕育、滋养的生命,这些意象雄悍又沉实,既表达了“我”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也透露了“我”对坚韧品性的坚持与向往。“我”热爱它们,“我”在从历史到现在的“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就好比说每一瞬间都在关注你们。而“我”在每一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可以是“屈曲的峰峦”、“下陷的断层”、“切开的地峡”、“眩晕的飓风”、“纵的、横的河床”,“我”富饶:“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我”负有历史感——“是古迹”“是腭骨化石”“是始皇帝”、“我”还有时代感和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任务和使命。诗歌到这里就已经达到了最高潮。然后,回转面目,“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巴颜喀拉”是“我”的发源地,也是“我”洗尽铅华以后的心灵归宿,是“我”永远的心灵朝向。因此,“我”一路创造,完成了“我”的使命后,“我”又回到了这儿。“我”许诺给予的你们都得到了,唐古特人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而潮汛已经到来……”通过一种自我否定来更肯定或者说更坚定地表明我对诺言的实践,表达一种对世人的宽厚的爱。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河床的特点:(1)地域特点:起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的源头。(2)形态特点:宽阔浩荡(巨人般躺倒、屹立)滋润(不停地排泻不竭的精力)干枯(刺肤文身)沟壑纵横(峰峦、断层、地峡)(3)性格特点:坚实(鼓囊囊的肌块)雄性美(张弛如弓、拓荒千里)富有使命感(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博爱的襟怀(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课堂小结:(一)诗人通过“河床”这个意象,在整体上展示出了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一种沉实、雄阔、粗犷、原始、古朴而凝重的西北高原的风情之美。(二)再读《河床》这首诗,明白诗人想通过创造“河床”这个形象目的是什么。明白“河床”是一种象征,美国文艺理论家桑塔耶纳指出:“看得见的景象还不是诗歌真正的客体。”“还有一种超越可见界线的、视觉综合力不能捕捉的景象。”这种景象指的就是象征意蕴。象征是在具体事物上赋予不完全确定的意义,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启迪读者自己去确定的一种诉诸感官又超越感官的形象创造手段。《河床》中“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干枯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在这里,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做人类各种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个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感情景物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三)学生朗读全诗,讨论问题:了解“意象群”,明白昌耀的意象选择是要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宣扬一种怎样的审美。(亦即诗人的审美趣味)诗人昌耀有着非常的人生经历,诗人因其异于常人的悲剧性人生经历,获得了独特的苦难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这些经历虽然对诗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成全了他的诗歌。在意象选择上,“高原意象”群成为诗人终其一生的歌咏对象。高原,是诗人的受难之地,也是诗人的获救之地,回望高原流放生活已经成为诗人的一种精神朝圣,使诗人的灵魂得以净化获得慰藉。由此,昌耀就成为了一位拥有独立品质和真正创造力的优秀诗人。诗中的意象展示图片(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雪豹、高原鹰、亚洲象、唐古特人、唐古特人的马车、母狼、化石)昌耀诗的意象构成,鹰的城堡唐古特人和那些马车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是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展现了西北高原的民族风情)兀鹰母狼黄河象(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同时也表现了“河床”博爱的襟怀。)时间古迹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始皇帝(给人以古老神秘凝重的感觉)不可测度的深渊结构力驰道 不可攻克的球门(是对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课堂小结:诗人运用这么多的意象,可以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展现“河床”的美,表现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这些意象是为主要意象“河床”服务的。探究问题:1、请从修辞上对“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进行赏析。诗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我宛若一个躺倒的巨人,轻轻地笑着,让那些马车早早上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肤”,写出了河床的宽厚慈爱,对待马车的队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写出了河床的壮阔和力度之美。又把马车刮木的声响比喻成迎神的喇叭,使河床弥漫上肃穆与神秘的色彩,整个画面鲜明形象而充满厚重与阳刚之美。2、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请问“猎人”和“母狼”为什么得到“我”同等的称誉和欣赏?这两个意象都充满了原始生命的强力,有着让人震撼的血性,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无差别地生活在“我”苍莽艰难的环境里,它们身上拥有着诗人所追求的血性和对生命的坚韧态度。虽然它们相互处于敌对的状态,但是却具有无差别的旺盛的生命力,故而“我”予以无差别的称誉与欣赏。3、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一指人类,把河床和人类并举,有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一)语言是诗人心灵的居所。诗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语言来接纳自己的精神寻求。语言时诗人心灵的居所,这首诗的语言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拘泥于小美丽,小感觉的诗歌,这首诗的“大美”除了通过意象来表达,还通过语言、句式的选择来实现。这首诗不讲究韵律、押韵,但注重内在的节奏。内在节奏通过奇崛的词汇、长短的句式来实现,初读者,很难接受这种似乎没有节奏,没有韵脚的诗歌。但却承认在诵读起来的时候,呼吸似乎被牵引着走。这其实就是诗人给予的内在节奏感。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实现它的节奏感的。首先,我们能注意到诗人喜欢用一些古奥的、生僻的字眼或古语现象,“唐古特”“令名”“胝掌”“团圞月”“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等这些字眼就像高原上的粗砾一样在过于光滑的节奏中打下了楔子,制造了某种障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节奏。 诗人还爱用短促的句子,对分行也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组成,如“我是父亲”,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种写作特征也印证了诗人关于诗歌分行的观点:“我并不强调诗的分行……也不认为诗定要分行,没有诗性的文字即便分行也终难称作诗。相反,某些有意味的文字即便不分行也未尝不配称作诗。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显然,诗句的长短不仅仅是为了押韵或外形的整齐,更重要的是根据表现诗人内在激情的需要而采取的有长有短的形式。它可以告诉读者一些光靠语言自身无法传达的东西。一首诗的内部总要有自然的停顿,这一停顿主要是根据人的呼吸的需要而出现的。诗行中音节的停顿是小的停顿,而诗行与诗行之间则自然出现的停顿是较大的停顿。利用有规律的分行,可以造成视觉的节奏感,视觉的节奏感又可以勾起听觉的节奏感。同时,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把声音变成优美的节奏,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为有生命的造型;使字典里的意义得以超越,产生意义的弹性和张力。让它们更丰富、更形象、更有音乐感地承载和推动情思的表现。像诗中:“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跛”字铿锵作响,似乎能听见她的力量,看见她的信念和执著。第三,诗人选择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二)自由朗读《河床》,再次感受诗的情感与思想。结语:凡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本身是植根于大地的,培养他的力量,也是来自大地。凡是一首优秀的诗歌,必定是某一特定时代与地域的产物,同时又要超越那一时代与地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河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对于当代的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遥远而陌生的,但诗歌本身却传达了人类生命的某些共同特征,并表现出诗歌所特有的力与美,因而能长久地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三)练习1、艾青的树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全诗写出了对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B.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C.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D.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这首诗借“实”的“树”的形象,来表达“虚”的对“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赞扬”。A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理解就失之偏颇。2、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藏。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B.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C.“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D.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诗人对旧社会的农民怀有深厚的同情之心,但他在写诗时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不作直接的抒发和宣泄。A项“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的分析错误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