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新时期诗歌发展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发展新时期诗歌发展概说朦胧诗发生的背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诗歌赏析:舒婷《神女峰》舒婷与朦胧诗,对传统浪漫爱情故事的颠覆与对忠贞价值观的质疑,自由体诗歌;对“美丽的梦”的“新的背叛”与借传说寓言主题的艺术构思;现代性情结:对历史的改写和重新定义,对“文革”形而上学乌托邦反思的寓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艾青
教学要求:(1)了解艾青写作此诗时的抗战背景,掌握艾青的忧郁与时代的关系。(2)掌握艾青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了解艾青诗歌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成就。(3)掌握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特点。
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1932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大量诗歌;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火把》、《土地》、《黎明的通知》和《归来集》。
(2)内容提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青看到抗战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在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中创作了此诗。本诗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表现了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总体形象,从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船头的少妇,还是离家的年老母亲——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整组画面既是北方寒夜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也体现出对苦难背后的力的呼唤,极富弹力与表现力的语言,富有绘画造型特征的渗合着诗人情感的构图,具有极宽泛的概括层面和深邃的暗示性,显示出艾青融现代派技巧于现实主义的特有的艺术功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一一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一一 流浪与监禁 己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鸟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一一啊,你 篷发垢面的小妇, 是不是 你的家 一一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一一 己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一一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禽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机遇的大地 朗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一九三七十二月二十八
这首诗写于1937年冬天。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使诗人的心头笼罩着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昏暗,像要下雪。在阴湿的房间里,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欣赏这首诗,要注意三点:一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诗中反复出现四次,构成了全诗的基调;二是诗中出现的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乌篷船里的少妇和离家年老的母亲等形象,是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三是诗中反复出现“土地”“田地”“大地”这些意象(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有着深厚的内涵。联系学过的《我爱这土地》,了解艾青所生活的时代,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反复抒发对土地的感情。
〔有关资料〕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钱理群)
艾青简介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关于艾青的笔名艾青姓蒋,听说当时由于对蒋介石政府的痛恨和反抗,他曾在自己的蒋姓下打了一个叉,无意中发现刚好是一个艾字,而他的名字叫海澄,用金华方言念起来就是艾青的音,于是一个大诗人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在一个贫苦农妇家带养,五岁回父母家中。1928年初中毕业,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次年春,赴法国巴黎习画,同时接触了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苏维埃十月革命的小说、诗歌及欧洲现代诗歌。凡尔哈仑、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兰波都对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早期作品有《那边》、《马赛》、《巴黎》、《芦笛》、《会合》等。
在巴黎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后,于1932年回国,5月到达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组织春地画会。7月,因思想激进被法国巡警逮捕入狱。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在《春光》杂志上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哺育他的保姆的深情追怀。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是反映他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从此将画笔换成诗笔。1935年10月出狱,留居上海继续写作。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年),收录了在狱中及早期的诗作。
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华北。曾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又转西安、再回武汉,去桂林,在《广西日报》任编辑一年。最后至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抗战以后,诗人三年辗转漂泊的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坚实的生活基础。这时期诗作最多,风格也更趋成熟。以铺陈的手法,口语化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浩翰的气势,巨幅地呈现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长诗《向太阳》和《火把》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倾诉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唱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将士的由衷的礼赞,显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对当时知识青年投奔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他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这期间出版的诗集有:《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北方》等。
艾青故居位于金华县傅村镇畈田蒋村,距金华市区大约40公里,蒋家世代在此居住,有史可查的有四代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民国等数朝,迄今为止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故居坐北朝南,三间二牌楼,建筑面积191平方米,原大院为青砖围墙,大门高达2米,穿过堂屋有一天井,天井对面为蒋家正屋,西厢房为蒋家老小居住,东厢房分别为书房、屋梁、檐头、窗户均刻有形态生动,寓意吉祥的图案,宅弟大门上方的金匾上“天伦叙东”,四个大字为艾青的父亲蒋忠樽手笔。艾青出生在西厢房。1942年,故居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毁。
现存故居是炸后在原址上修建的,但已没有了原来的气派,甚至还不如村内的一些富裕户的住宅。门楣上方的“艾青故居”四字,走进正门,是一张江南特色的八仙桌和太师椅,据村里老人讲,此为原物,墙的一边张贴着《艾青同志生平》,另一边是《金华县人民政府关于艾青旧居修复协调会会议的纪要》文件。天井内立有“金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青故居-金华县人民政府1996年12月28日”石碑,石碑后有一口水井,是七十年代艾青侄儿下放时所挖,东厢房现住有一农户,系蒋家族人,看守故居,西厢房内是图片陈列室,及艾青小时用过的书柜、桌子和椅子等物品,也是当年艾青出生房间,尤其珍贵的的是艾青青少年时期用来放图章的竹簧盒子,上面还有艾青刻写的"守信冬日"四字。楼上房间现全空着,除一此家具外,已无它物可览。
艾青著作书目你好《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旷野》(诗集)1940,生活《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雪里钻》(诗集)1944,新群《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艾青选集》1951,开明《新诗论》1952,天下《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艾青诗选》1955,人文《黑鳗》(长诗)1955,作家《春天》(诗集)1956,人文《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艾qing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1984,花城《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艾青诗选》1982,外文《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写作背景与忧郁母题1935年10月艾青出狱后,亲身体验着战争带给人民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同胞在贫穷和炮火中的哀号呻吟,他诗作中对现实人生的敏锐把握逐渐淡化了初期创作中某种程度的欧化痕迹和浪漫主义色彩。苦难、悲剧的咏叹和自由、光明的渴求成为艾青诗歌对立统一、水乳交融的两大母题,形成了他诗作忧郁而感奋的特色。1937年年底的一个晚上,天色晦暗,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一股深沉的感情潮水般袭上诗人胸头。他披衣伏案,在阴湿的房间里写下这一著名的诗篇。
吕荧曾指出:“诗人艾青,作为一个‘农人的后裔’的智慧者的灵魂,作为一个挚爱土地与人民的诗人,当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的日子,他歌唱着。由于深深地伤痛土地与人民的苦难,他的歌声常常笼罩着薄暗的哀郁的阴影。”艾青也曾感慨:“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民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作品赏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青离开他在杭州任教的中学,怀着投身于伟大民族战争的愿望来到当时抗战的首都武汉。在实际生活中,他看到抗战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认识到通往胜利的路的艰辛,一种悲苦、忧郁的情绪笼罩在他的心头。
艾青的诗有着执著的现实意识和包括从现代诗派借鉴来的表现力。因而他的诗一方面具有活生生的现实画面与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诗的形象又具有极宽泛的概括层面和深邃的暗示性。诗的开头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以舒缓沉郁的叙述性语调所表现的沉重,忧郁的感情,构成了贯串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这里,整组画面既是北方寒夜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采用“寒冷”、“封锁”这样极富弹力与表现力的语言,就更加充实了诗歌形象的容量。几个有着绘画造型特征的渗合着诗人情感的构图,组成一幅幅向四面延伸、扩展的画面,使诗人所表达的基本情绪得到具有生活实感的证实,赋予这一情绪以厚实的生活根基,同时,随着诗人心理的推移而推移的事象,画面,也带有扩展意义的象征意味。
无论是赶着马车的农夫,坐在船头的少妇,还是离家的年老母亲——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在寒夜中离家的年老母亲和失去土地、家畜的劳动者的困境的描述之后,“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的句子,都已包含着抽象性的概括。崎岖的路与伸出双臂等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的概括。
当然,一首诗所具有的对生活的概括力与暗示性并不仅仅意味着是思想上的成功,同时也是美学上的成功。因为对生活的透视力应当同时是对生活的质的认识和对这种认识的诗的表现与呈示。例如把寒风呈现为一个用指爪拉扯行人衣襟的形象,就具有一种震颤人心的思想和艺术的力量!此外,这种思想与美学的力量也集中在诗中所透露出采的——一种深沉的情感方面,这是艾青所特有的动人的忧郁,在他的三十年代其他作品中也存在着。这种悲哀来自农人失去了“所饲养的家畜”和“肥沃的田地”的绝望,来自“暴戾的敌人”强加给人民的“死亡的恐怖”,来自于“象这雪夜一样广阔又漫长”的“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它超越了个人遭遇的范围,而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它不只是无力的哀吟和对抗争的回避,而是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艾青:《诗论》)。
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
思想特色:(1)对现实的紧密而深刻的观照五四以后,随着民族危机感的增强,中国知识分子滋生起深沉而又紧迫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那一天,刚巧艾青从马赛动身回国,深深关注着祖国、具有忧郁的诗人气质的艾青很快便感受到“祖国依然呻吟在屈辱中”(《诗论·在汽笛的长鸣声中》),同年七月艾青在参加“春地画会”的活动时被捕。在三年的牢狱生活里他写了不少诗,出狱次年,即一九三六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从此艾青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现实主义文学诗歌创作的热潮之中,为苦难的祖国而歌唱。
艾青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的这一特性,在他第一本诗集出版时就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如胡风就曾深刻地指出艾青诗歌的基本特色:“他的歌唱总是通过他的脉脉滚动的情愫……平易地然而是气息鲜活地唱出了被现实生活所波动的他的情愫,唱出了被他的情愫所温暖的现实生活的几幅面影。”(《吹芦笛的诗人》)艾青的诗作紧贴土地,贴近现实的特性在以后更得到深层发展,充填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他嘶哑地歌唱着:“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他严峻地发问着:“旷野啊--/你将永远忧虑而容忍/不平而又缄默么?”(《旷野》),
他震颤地感应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虔诚地呼告着:“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吹号者》),他真诚地希翼着:“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太阳》)。正如艾青说到的:“我们,是悲苦的种族之最悲苦的一代,多少年月积压下来的耻辱与愤恨,将都在我们这一代来清算。我们是担戴着历史的多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诗论·诗与宣传》)
在这种自觉的忧患意识指导下,这些不朽的诗篇挟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殉道精神滚滚而来,赢得了广大战斗者与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衷心喜爱。(2)“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人曾说“我厌恶浪漫主义”(《诗论·为了胜利》),也曾说过“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论·诗论·诗》)。这两句似乎互为矛盾的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厌恶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在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对现实的粉饰,对过去的留恋,虚幻的情思,柔美的风格等;同时诗人也在事实上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一个方面: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畏的激情。
诗人是忧郁的,他的诗篇常常浸渍着内视性的感伤色彩,但“诗人艾青的忧郁与悲哀并没有中绝他的渴望黎明的心的跳跃”(吕荧《人的花朵》),他歌唱太阳,歌唱火把,歌唱黎明,歌唱光明……在这些代表光明的诗歌意象中,诗人把视野投向阔远的未来,他“渴求光明甚于一切”(《诗论·为了胜利》),呼吁着未来的光明:“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黎明的通知》); “让我们的火把/把黑夜摇坍下来/把高高的黑夜摇坍下来/把黑夜一块一块地摇坍下来”(《火把》);
“我奔驰/依旧乘着热情的轮子/太阳在我的头上/用不能再比这更强烈的光芒/燃灼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向太阳》);“然而我们的信念/象光一样坚强--/经过了多少浩劫之后/穿过了漫长的黑夜/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让我们的每个日子/都象飞轮似的旋转起来/让我们的生命发出最大的能量/让我们象从地核里释放出来似的/极大地撑开光的翅膀/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飞翔”(《光的赞歌》)……这些激扬而又凝重的歌声,为徘徊观望者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为看不到中国前途的迷茫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无畏的战斗者摇旗呐喊助威,象横扫大地的飓风,吹去了阴翳,预告了黎明的到来。
艾青说过:“有良心的不应该缄默。用我们诗篇里那种依附于真理的力量,去摧毁那些陈腐的世界的渣滓!而我们的作品的健康与太阳一样的爽朗精神,和那些靡弱的、萎颓的、瘫软的声音相对立的时候,也是必然会取得美学上的胜利的。”(《诗论·诗与宣传》)这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艾青的浪漫主义精神始终体现在与大地的联系上,是健康爽朗的。这与诗人所厌恶的消极浪漫主义的风格绝对不一样。诗人认为只有这种有力量的浪漫主义才可能在最终取得美学上的胜利,而诗人也确实在创作实践上实现了这一点。
艺术风格艾青比其他同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派诗人更具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受到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显然要多于我国文化传统,少年时期的艾青就已接受法国的象征主义。艾青说:“我的诗里有些手法显然是对于凡尔哈仑的学习”(《诗论·为了胜利》),此外,艾青还读过声称要“从恶中发掘美”的《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的诗,喜爱希望成为“通灵者”的写过色彩绚烂的《元音》的兰波的诗,这使艾青在创作伊始已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有了一定认识,在加入现实主义阵营后,诗人也一直在创作手法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觉超越,以期用深厚丰富的诗意蕴涵更深切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选择题(1)艾青诗歌的主要创作风格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后现代主义(2)《雪落在中国土地上》一诗写作年代是A.1935B.1945C.1937D.1936(3)艾青的成名作是A.《大堰河——我的保姆》B.《芦笛C.《我爱这土地》D.《火把》(4)下列诗集中不属艾青所写的是A.《火把》B.《猛虎集》C.《向太阳》D.《大堰河》(5)三十年代,艾青曾参加过哪一个文艺团体?A.新月社B.创造社C.文学研究会D.左翼美术家联盟
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已经开始尝试走出平铺直叙的圈子,开始自觉地吸收浪漫主义的某些积极因素,及与现代主义中的象征主义的某些合理因素相结合,以期令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更具冲击力。而艾青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艾青的诗歌创作扎根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上,用朴素的语言塑造了具典型性格的典型形象,发出了强有力而又震憾人心的对光明的呼唤,并有意识地吸取了现代主义“雕塑美”“绘画美”的概念,用象征手法结构诗歌,因而体现出了卓越性与独特性。其诗作不仅令生活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的读者产生共鸣,而且更具备陌生的文本魅力,形成特殊的审美态势,甚至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时代,体现出了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深化的实绩。
填空题(1)艾青被称作“( )的诗人”,他的诗吹出了一代人的悲伤、愤怒与反抗。 (2)艾青的第一本诗集是(《》)。 (3)艾青被打成右派被平反后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4)艾青早期诗作受比利时诗人( )的影响最大。 (5)艾青诗歌的成名作是(《》)。
简答题(1)简要分析艾青诗作里的忧患意识。 (2)艾青由画家转为诗人,这对他诗歌的语言特色有何影响? (3)谈谈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 (4)《雪落在中国土地上》中的人物象征了什么?诗人对他们抱着怎样的感情色彩? (5)有人说艾青诗歌的基本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你怎么看?
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