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一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1课时《小明的一天》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动态显示,化静为动,突破难点,使学生获得有关钟面的正确清晰的表象,又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新知识的领会、贯通。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认识整时、半时;2、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3、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实物钟。教学过程: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1、猜谜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认真听: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对啦,它就是钟表。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同桌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师: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作用,你对它的了解多少呢?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1、师出示一个实物钟,学生观察。指名汇报: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2、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钟面上有
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围成一圈。还有两根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较长的是分针。(课件演示)3、师旋转实物钟的分针,你们发现了分针与时针的什么小秘密?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认真啦,分针哥哥与时针弟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分针哥哥走到哪儿总是带着时针弟弟。4、既然小朋友们对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拨一个时刻谁能把它读出来?5、学生拨钟,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拨的时间展示给大家看呢?展示学生作品6、小朋友们真聪明,拨并且读出了许多时间。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要学会拨两种类型的时间。仔细看看这几个钟面,它们的分针都指着几?时针又指着几?从这些发现中,你知道了看时间的什么秘密?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7、课件演示几个整时。8、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认读半时的时间。课件演示几个半时。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时钟的分针、时针你有什么发现,知道了看时间的什么秘密?师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9、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发现整时和半时有什么不同?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师小结:整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某一个数;半时分针总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之间。10、巩固练习:找朋友师:我们的课堂中又来了几个钟面朋友,你能帮它们找到朋友吗?(课件出示)生交流汇报。课间游戏:两只小蜜蜂三、创设情境,深入感知1、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明,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你们想了解这位新朋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小明的一天”(揭示课题:小明的一天)。
2、师:哪个小朋友们能告诉大家,大屏幕上的钟面现在是几时了?小明在干什么?3、学生汇报交流,其他学生互相补充。4、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请注意,老师要考考大家,你知道小明活动的一天哪几个钟面是整时?哪几个钟面是半时?师:你真有本领!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四、巩固练习:在钟面上用整时或半时表示出自己的作息时间。五、布置任务,拓展延伸师:调查一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六、课堂小结。1、师:今天你认识了什么?你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教学反思:“小明的一天”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建构较为科学的体系。教学开始,先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钟表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设计时,我注意到这点,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体验、交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好数学的信念,最后让学生回顾学到什么,怎样学的?有什么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提高学习能力,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最后,布置有发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加以发展,让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教材分析、教后所得:
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预案中,本打算引导学生在交流、判断的基础上,汇报、交流认读理由,从而使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与交流,归纳出认读整时的一般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确实有困难,也难以理解。意外的是,片断中的这个小家伙,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堂真实、生动的数学课,往往不是前期备课中所能预设的,它的精彩往往不经意地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迸发,学习者的这些思维的火花往往给教师们意外的惊喜。作为教师应努力寻找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把它作为生长点让其“生长”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这样的非预设生成,使整个课堂情境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和活力。以上是我在第一班的教学情况,课后,我立刻作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我发现对于半时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半时的认读方法是我和部分学生(学前教育较好的,早已会认的学生)硬塞给那些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学生们的,教学效果不好,原来会的就会了,原来不会的,还是一知半解。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呢?通过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交流,大致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几时半的“半”字不理解。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也必须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我很珍惜获得的这个反馈信息,经过课前诊断,我立即调整了另一个班的教学预案。教材分析、教后所得: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使课堂的学习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教材呈现了“小明的一天”活动时间表,目的让学生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并通过对比,发现其特点,概括出认读方法。
实际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学前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个体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充满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学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真实生活,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我们给予个别化关怀和知识指导(决不能让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跟着大家无奈地重复)。因此,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真实需要。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精确切入,突出教学重点,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课反思: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但愿有越来越多的精彩见解、独特思路,我会好好珍惜,好好保护;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也决不忽视、回避,而是在对学生各种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让这些错误、障碍成为真正的教育资源,发挥其积极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