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都江堰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7都江堰名师导航 鲁教版必修3

ID:1010672

大小:9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7都江堰名师指导内容感知《都江堰》是一篇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强悍(hàn)众目睽睽(kuí)遴选(lín)浚理(jùn)长锸(chā)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圭臬(guīniè)2.多音字二、词义[1.重点词劲厉:文中形容狂风凛冽,刮得正猛。濡养:滋养。遴选:选拔。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多用于书面语。衮衮:连续不断,众多。2.相关成语风调雨顺:指风雨适合农时。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3.近义词掩埋·湮没都是动词。“掩埋”指用泥土等盖在上面;如:掩埋尸体。“湮没”指埋没,侧重抽象。如:湮没无闻。陡然·突然·徒然都是副词。“陡然”与“突然”同义,但常用于书面语。如:陡然醒悟。“突然”指在短促时间内发生,出乎意外。如:突然袭击。“徒然”意为:(1)白白地,不起作用。如:徒然耗费精力。(2)仅仅,只是。如:如果那么办,徒然有利于对手。三、文学常识1.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代表作:《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 》《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出走十五年》等。2.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四、名篇名句1.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2.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馆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剖析:这是本文的开篇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不只引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望,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的思想沿着思维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本文整体的文路。可以说做到了言简意赅。2.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剖析: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雄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现在依然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它的美是长久的。所以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剖析:作者在这段话里把都江堰的文明称作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指的是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之所以将都江堰比喻为一位“乡间母亲”,是因为她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着濡养着中华民族。4.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剖析: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辩论其实是务实求真、为民造福与立身、立名的区别,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却忽视了兴实业为民为国(如:兴修水利)这样具体的工作。这种辩论其实是两种观念的冲突,活着或者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在权力之争中,李冰是一个失败者,但他为民谋福,历史证明了他的功绩,“终究又胜利了”。5.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剖析:“愚”和“智”、“拙”和“巧” 放在一个人身上,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李冰为了四川盆地的人民,一心作堰,似乎是愚,但他以长远的眼光,以他的责任心造福一方百姓,他是真正的大智。他以质朴的为官思想实施这伟大的工程是真正的大巧。比起那些处心积虑为自己捞取功名的官的小智来,李冰的智慧无疑是质朴而深邃的。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仓廪实而知礼节”,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二、重点语段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至“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剖析:这三段出自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都江堰的价值。第一句话开门见山,指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总领全文。第二段首先概述了长城的伟大,这是因为它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中“站远了看”指的是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的是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第三段从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这里也可以说是用了衬托的手法,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说明了都江堰要胜出长城一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2.“我去都江堰之前”至“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剖析:这一部分作者在写被都江堰的水吸引、震惊前,为什么先写觉得都江堰“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去都江堰只是“乘便看一眼”,而作者“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涉及这里作者所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先写自己对游览都江堰并无太大兴趣,写了看到都江堰前慵懒的心绪,与后文写都江堰给作者带来感观上的巨大吸引和震撼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都江堰的巨大魅力。作者未睹其貌,先闻其声。都江堰给环境带来的滋润和它本身水的魅力,已使作者心情由慵懒转为振奋,进而转为紧张。结构图解主旨探究《都江堰》这篇文章通过描写都江堰来写李冰的精魂,来传诵中华民族的文化精义。文章采用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开篇即以对比议论突现都江堰的激动人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它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濡养着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接着作者写游览都江堰的经历,被都江堰水的魅力所震撼。由第二部分,作者自然引出第三部分对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的描写、评价。这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化部分。为政方面,李冰用自身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阐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做人方面,他毫不张扬,造福万民,务实求真。从李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也该引起我们当代人的深思,我们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但我们坚信李冰的精魂会代代传承,永不止息。第四部分寄寓了百姓、历史的美好愿望。为民造福的李冰被膜拜为神,世代传诵、歌咏,代代不息。作者在行文当中,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都江堰的表面描写上,而是通过都江堰来反思历史,反思文化,使文章增添了凝重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美鉴赏不凡的学者灵动的语言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中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寻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他用他超前的思维、智者的语言体味着世间万象。本文的语言洁净而活泼,正像他描写的对象——都江堰。文中写都江堰,实际在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这种干净利落的语言很适合表现那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维,由堰到人,迅速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亦虚亦幻的悠远境界中去,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写水是“股股叠叠”,写李冰死后“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给人以活生生的人间气息。整篇文章都跳荡着一种灵动之气。此外文中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洗练,容量大,含意深,耐人寻味。句题探究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一种差别,不过不是一般的差别,而是对立。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喜悦与悲痛的对比,之所以会引起人们深切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的差异达到了截然对立的地步。在写作中,对比是一种运用得最广泛的手法。那么,对比手法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呢?你能从学习过的课文当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吗?导思:写文章时,可利用的表现手法、技巧有很多,但是,对比手法却是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对比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探究:1.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以相反的色彩衬托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经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比如在《红楼梦》中,作者将林黛玉辞世的事件同薛宝钗成婚的事件对比起来叙述,以乐衬哀,更显出作者对林黛玉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2.反衬表现手法的运用,主次是极为分明的。应该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衬托主要的人物形象,让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3.运用环境的反差作对比描写,也能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文章的构思阶段,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1)设计人物时,想一想,可否塑造在性格等方面有反差、可进行对比的不同人物形象。(2)叙述事件时,想一想,可否编排能用来进行对比的不同的情节、细节。(3)描写环境时,想一想,可否设计不同的有对比性的场面。5.以“献给家乡的歌”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要注意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