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临泉县城关街道育新小学孟献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孩子了解乘法的具体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2、能力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去哪玩?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哪些新的数学知识。(板书:儿童乐园)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积极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1)你观察到了什么?(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3)划小船的有:3+3+3=9(人)。(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3+3=6(人)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你能写出一个这样的算式吗?5.按老师的要求写出相应的算式。4个3相加7个3相加20个3相加提问:在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比较多时,有没有更简便的方
法呢?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4×2=8(人)乘乘乘积数号数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的加法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设计意图】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简便,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由于学生对乘法初次接触,这里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引导者的作用不可忽视。5.读一读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感觉?小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反馈练习,巩固应用。1.P4试一试中的第1、2题。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2.刚才小朋友一共得到了多少张笑脸?1+2+3+3+2=这个加法算式能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练习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以运用,达到了预订的数学目标。四、梳理新知,课堂小结: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便;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进一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把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引向聚集,使本节知识系统化。五、作业布置找找身边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解决。板书设计:儿童乐园2+2+2+2=8(人)4×2=8(人)2×4=8(人)::::
乘乘乘积数号数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3+3+3=9(人)3×3=9(人)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乘法学习,体现了从“加”到“乘”的思路。从具体情境“相同加数的和”引导学生抽象出乘法。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藏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教学中
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2+3”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这节课,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取长补短,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数学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共同创造知识的地方。另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让学生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