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大数目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数目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掌握将物体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将数目较多,不能一次分完的物体进行平均分。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两个6人组。)(一)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通过了解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小组的人数。根据每组小朋友的介绍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二)活动二:分20块糖果。1.提出问题。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表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个?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教师请一位同学向全班介绍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上,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再请大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还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个糖果的,请他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三)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1.提出问题。“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2.分组分一分。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①要先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②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然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对于6人的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4.小组讨论。(再给学生一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重新让你们把100个糖果平均分给本组每一位同学,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分完呢?(四)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五)活动五:游戏抓豆子。抓一把豆子。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3份,再得3分。教师和一位同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游戏的示范。(六)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