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亚伦·亚达[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场景设置的作用。2、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3、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认真思考对自己的启示与教育。4、品味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5、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父辈对子女的挚爱深情。[教学重点]①作者将对青年人的忠告与建议放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场景设置的作用;②梳理文中的忠告与建议;③理解作者用新奇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的方法,懂得这些比喻的含义。[教学难点]①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②体会文章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思考这些忠告与建议对自己的启示。[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五课时)一、导入亚伦·亚达是美国影视明星,主演过《杏林春暖》等影片。本文是他在康涅狄克大学某次毕业典礼上对包括他女儿在内的毕业生的演说辞。他以父亲给女儿临别赠言的口吻,设身处地地给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种种忠告和建议。二、课文初读生读课文,疏通字词(见课文)三、理清结构: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段):讲演的引子第二部分(5—23段):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第三部分(24—25段):5
“门”与开头相呼应,以门正在“关上”暗示作者的话将要说完,自然地结束演讲。三、赏析第一部分:讲演的引子1、第1段:作者首先以拉家常似的口吻引入话题,设置出临别的场景,并点明“肺腑之言”是在送别的最后一刻才说,暗示听众自己今天就是要对大家说说“发自肺腑的真心话”,点明讲演意图。2、第2段:父女二人站在门边的告别情景——比喻毕业生就要走出家庭、父母,就要走出家庭、父母、学校的庇护,踏进社会与生活之门。引用《哈姆莱特》中父亲对儿子的叮咛——幽默、活跃现场气氛。3、第3段:把现实生活中的临别叮嘱和前边《哈姆莱特》中的送别联系起来,真切地体现出父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4、第4段:转回讲演现场,用父亲对女儿的一句真情呼告,点明本次演讲设置的特殊角度——父亲对女儿(“夏娃”)。四、小结五、作业P15三、请将作者在本文提到的忠告整理出来,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条抄写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忠告六:战胜无聊和空虚(第13—20段)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第21—23段第二课时(总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本文的写作体裁(讲演)5
二、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讲演的主体部分——作者对年轻人提出一系列忠告和建议。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5—12段):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五个忠告,告诉年轻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走社会”。第二层(13—23段):对年轻人提出建议。1、生读课文5—12段,找出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明确:作者向年轻提出了五个忠告:忠告一:不要害怕面对社会(5—7段)第7段,作者把女儿的成长过程压缩在“前天”“昨天”“今天早上”短短的三天之内,这短短的三天时间,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时光无情”、“光阴如贼”,而这也很可能是在座的毕业生此时共同的心理感受,因此这几句表现舐犊情深的话,很容易感染他们,拉近他们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乐意接受作者的忠告。忠告二:热爱你的工作(8段)作者告诉青年人,工作的价值在于人生的快乐,只要悉心工作就一定会收获快乐。忠告三:乐观地对待生活(9段)“摇晃不定的小船”——借喻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工作团队。忠告四:学会明辨人和事(10—11段)忠告五:做个有智慧的人(12段)2、第二层:这部分的内容围绕如何战胜人生的无聊和空虚展开。(1)第13段:以“门已渐渐移近门闩”句作为过渡,由忠告转向建议,从前文谈如何“走向社会”深入到如何“面对人生”。作者首先告诫年轻人要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场无聊与空虚”。(2)第14段:作者告诉青年们每个人都会遭遇空虚,与之搏斗时一定要认清它并战胜它。(3)第15—18段:作者指出,只要做好准备,就能战胜无聊,不会被它抓住。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战胜无聊和空虚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做事”——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和技能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研究世事”——找出一些“荒谬之事的答案(并试着改变它)”“推己及人”——享受今天的“文明生活”时,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自己享有的权利都是前人奋斗的成果,更要懂得努力维护和扩大它,为后人能够“享有”而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5
(4)第19—20段:作者告诉青年们为何要与他们讨论空虚。第三课时(总第七课时)一、复习导入:作者向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忠告。二、讲读第21—23段第21—23段:提出三点做事的要求①有成效,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去做有益的事”;②有激情和冲动,满怀激情地去完成伟大的事;③勇于去过富于创造性的生活。三、本文写作特点1、巧设互动情境,调动听众的体验。(1)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每一个有阅历的成年人往往都会讲一些告别的话,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和建议,但往往很容易给人老生常谈的说教感,让青年人不愿听、不愿接受。亚伦·亚达却讲得很非常聪明,他设置父女二人站在门边依依惜别的情景,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并用具体、幽默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听众的共鸣。(2)演讲以“门”为线索展开。作者设置了惜别的场景,这个场景就是分别时的门(也是毕业生们将要迈入的“社会之门”)——“门”在整个演讲中起着线索、过渡及首尾呼应的作用。2、以新奇的比喻表达某种道理,如:①社会——比喻成“一辆有四只轮子的汽车”(以其平稳来打消青年人即将走向社会时的惶惑不安)②明辨过程中的假设——比喻成“对世界敞开的窗户”(对世界敞开的窗户,应是无所不包的,而窗户又需要不断清洗,那么对自己的假设也要注意“清洗”——怀疑、验证自己的假设)③走向社会的年轻人所在的团队——比喻成“摇晃不定的小船”(需要大家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地驾驭,才能使船“不至于沉没”,顺利地驶向远方)④文明生活——比喻成“一锅煮着的肉”(如果只是享用就会很快被取尽)四、总结五、作业布置P15二、1、作者告诉青年们每个人都会遭遇空虚,只要你努力为社会服务,你就会“在有生之年”为“许多事”而奔忙,你就能够战胜“无聊和空虚”,“沉浸在欢乐之中”,“无聊感”5
当然“抓不住你”。P15一、作者告诉青年们“走向社会”之后,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赋予生命以意义”,要使自己的人生不至于“无聊和空虚”,就必须努力进取,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勤奋与付出,创造自己的“存在”的价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