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大蛋糕》导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大蛋糕》导学案2

ID:1015448

大小: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导学案教学指导这是一篇工作通讯,以调查分析为重点。“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这是《财富》杂志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并不是蛊惑人心、耸人听闻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从1994年以来,中国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输入国,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有一半以上在中国投资,1999年财富论坛也在中国上海召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是“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就这一现象,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调查研究型的工作通讯,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关注当前热点问题。“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地来中国投资。中国是一方“热土”,中国的经济是一大“热点”。作者的目光瞄向这样的“热点”,并不是赶风潮,在这一片热闹之中,他没有被喜悦和自豪冲昏头脑,而是通过自己深入的调查,做出冷静的分析,居安思危,在繁荣景象中,发现“热点”背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表现了一名职业记者的敏感与责任。重调查研究。工作通讯,重在用数据说话。这篇通讯引用的各种数据有三个特点:一是翔实、充分。如说明外资踊跃进入中国市场,1978~199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超过4000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已经有289家投资中国”。准确、具体的数字表明中国市场具有吸引力,说明《财富》杂志口号的实在性。二是全面。如作者引用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数据,“中国石化以340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73位,但是利润只有19300万美元,在500强中排名354位,雇员人数119万”,“是500强中雇员人数最多的”。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石化的500强光环下的真实状况。三是辩证。如谈中国市场消费能力:“1998年,中国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是2973元,这意味着拥有36000亿人民币的消费能力。”这组数字,说明中国消费市场并不如某些跨国企业想象得那么大,也并不如某些经济学家想象得那么小,而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以上实例可以看出作者引用数据,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有所分析、有所思考的,这些数字最终为作者的观点形成提供可靠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重专家论述。作为一名记者,虽然有深厚的经济学底子,但是经济学是一门高深、严肃的学科,从事这一领域的报道,必须小心谨慎,不能信口开河。因此,作者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引用专家的论述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例如作者分析中国市场潜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时,就引用了经济学家樊纲、王强、李琨与人口学家杨学军的论述。樊纲、王强两人从经济学角度,从中国人均GDP、消费人口、消费能力来论证中国市场并不如外国企业和学者想象得那么大;杨学军则从人口学的角度,论证人口对中国市场的负面影响。在分析中国市场的潜力时,又引用了樊纲的话,证明“尽管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化程度都还有限”,但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这是跨国公司踊跃来中国投资的原因。专家的论述,是深刻的、有力的,作者借用他们的观点,使自己的讨论更深入更广泛,更具学术意味,也给读者最大的信服力。重分析议论。作者做出充分的调查之后,并不是简单地将问题摆出来,仅仅发表一些盛世危言,应居安思危的告诫,而是摆事实,讲道理,并且指出解决的途径。如上面我们所举的中国石化的例子,从销售额、利润来讲,它已经进入世界500强,但是它的雇员人数却是那么庞大,完全抵消了销售额、利润的优势。它不是一个名符其实的500强企业,因为它的人均生产值很低,依靠的是政策支持的垄断地位,而不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作者的分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深入思考──既然企业没有真正的竞争力,那么怎么办?这些企业的办法无一不是要求国家保护。保护的结果怎么样?越保护的企业,发展越有问题。“相反,在开放的市场,中国产生了一批相当有竞争力的企业。”作者的思考如层层剥茧,触到问题的实质。另外,作者的分析研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比如中国也存在着一批和中国石化这样靠垄断生存不同的企业,代表者是海尔、搜狐。作者为它们活跃在中国市场叫好的同时,也很敏锐地看到它们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经验不足,这些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障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在这方面,日本公司就是借鉴。过去,日本的综合性大公司往往排在《财富》排名榜前列,而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超过,关键就在于缺乏专业领域的专有技术优势,中国公司在这方面问题更加突出。作者在上世纪末就痛感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联系到现在政府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我们不能不敬佩作者的深刻洞察力。材料观点有新意。工作通讯最忌人云亦云,炒别人的冷饭。这篇通讯,可以说无论从原始材料,还是最终分析,都具有新意。比如跨国公司纷至沓来,《财富》杂志大力鼓吹,好像中国市场一派繁荣。而作者引用“中国有12亿人口吗?我认为只有3亿” 这样专家的论述,为头脑发热者泼了一盆冷水。这盆冷水不是随意乱泼的,而是有事实依据,经过专家分析的。作者就这一问题娓娓道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让人不能不信服,不能不为盲目的狂热而惊醒。其他如对中国企业依靠垄断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清醒认识,对于以海尔、搜狐为代表的中国新兴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担忧,都表现了作者看问题的新颖角度以及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当然,已经有很多专家思考了以上所说的问题,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将这些停留在学术层次和决策参考层面上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提供给大众读者,这也是很新鲜的。思考与探究一、课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联系?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这篇通讯报道的是经济领域的事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的重点要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分析中国市场的现状,指出现在中国市场并非外国投资者想象的那样繁荣,但是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二部分:分析中国企业的现状,指出中国企业靠垄断和政府保护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有和外国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中国企业才能得到发展。第三部分:指出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即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经验,并为此感到极大的担忧。这三个部分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从中国市场巨大潜力谈起,接着谈到在中国市场上生存竞争的中国企业的现状,最后谈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发展必须具备核心专业技术,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由市场到企业,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这篇通讯的主题也是很深刻、精辟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企业必须以竞争力、专业技术来谋得生存之路。二、依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市场有怎样的现状?2.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3.专家们提出怎样的看法?本题旨在让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经济领域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中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中国市场所以被外国投资者看好,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具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但这只是一个错觉,中国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口并不等于中国总人口。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口增长也很迅速,因此,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而跨国公司正是看重这一市场潜力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而进入中国的。2.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靠行业垄断生存,竞争力低下;(2)缺乏技术、产品创新能力。3.专家针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提出了相应的看法:(1)中国市场现在消费能力还不高,但是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2)中国企业要勇于和外国企业公平竞争,要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以专业技术占领市场,保障企业发展。三、这篇课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都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看问题的独特角度。请你用概括性的语句重新拟写相关的标题。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相关资料一、经济报道有赖于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胡菡菡)没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这篇报道难以成文;没有良好的新闻素质,这篇报道也难以成文。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财富》论坛是国人瞩目的焦点。对这样的大型会议的报道,记者的立足点要高。该文的作者分析了中国市场的实际规模,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以及面对的技术和经验难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既有专家的各种观点,又有翔实的数字和文字材料,逻辑推理丝丝入扣。显然,如果记者缺乏经济学专业知识,就不可能驾驭这样的题材。但仅仅从专业角度出发,报道就可能等同于论文,流于枯燥的说理。此时,记者良好的新闻素质就发挥了作用。几个小标题“中国有12亿人吗?我认为只有3亿”,“市场中的中国企业,与狼如何共舞”,“海尔还是搜狐”,拟定得十分新颖、活泼,引人注目。引用专家的论述,记者摘取的也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观点。知识经济时代,新闻记者仅仅只拥有基础的采访写作能力已远远不够了。他应当成为某些方面的专家,同时更不能失去良好的新闻素质。这样才能够把握重大的题材,担当记录历史的职责。(选自丁柏铨、胡素华编著《通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二、什么是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就是报道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探讨工作中的新鲜问题的通讯,是深度报道重要的体裁之一。工作通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特有体裁,它直接干预生活,指导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因此,有人称它为政策性通讯。但是,它不同于政策性文件,不具有指令性。它通过总结经验,探讨问题,从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发和诱导。从表达特点看,工作通讯比其他几种通讯体裁带有较浓的研究性、评述性,尤其是当代工作通讯,评述色彩很浓,以致令人们对其体裁的归属往往不尽一致。比如《人民日报》关于深圳特区经验的报道《效率》,《四川日报》关于“长虹”电子集团经验的系列报道《决策与名牌》,《经济日报》关于湖北搞活国有经济的系列报道《资本运营》等,有人视为述评,有人归入通讯。鸿沟是没有的,特点是相对的,这正是当代通讯思辨色彩增强的体现。传统的工作通讯,文学色彩、抒情色彩较淡,或者说很少见。然而现代工作通讯,文学的描摹、比喻等手法也每每可见,如:日趋成熟的消费市场催生品牌竞争的时代。西南腹地托起一轮民族工业的“红太阳”。──《决策与名牌──“长虹”启示录之一》如果把中国版图比做一只昂首的雄鸡,湖北省便立于雄鸡的腹部。如果说长江像一条巨龙,那么武汉市恰好处于心脏部位。如今,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又一幕“资本运营”的活剧,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资本运营: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从内容方面看,有些工作通讯类似于工作总结,有的则类似于经验性消息。不过,工作总结多是面向一个系统、一个部门的领导、群众,较为详尽,专业性、技术性也较强;而工作通讯受众面宽得多,内容比较通俗,形式更为灵活。与经验性消息比较,工作通讯的容量较大,内容较为翔实,经验介绍具体;而经验性消息的容量较小,内容比较概括。(选自康文久主编《实用新闻写作》)三、工作通讯的类型改革开放,新问题、新经验、新观念层出不尽。社会变革,带动了新闻观念和新闻体裁的发展与变革。工作通讯这种体裁,近些年来也有长足发展。传统模式被突破了,写作更为灵活,形式更为多样,诸如:工作研究、记者来信、采访札记、采访随感、采访日记等等。这些冠以不同名目的工作通讯,相互之间,有的明显不同,有的无本质差异,这家报纸上以“采访札记”形式发表,那家报纸则可能以“采访随感”或“记者来信” 方式刊登,要在这些不同名目之间划一条绝然的界线,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撇开这些具体名目,从总体上分析工作通讯的表达特征,我们把它大体归为三类:一类是报道型的或者称之为报告型的;一类是研究型的或者称之为探索型的;一类是札记随感型的。(一)报道型主要向读者报告某项工作中比较成熟的新鲜经验,或者某地、某单位发生的关系政治、经济及党风、官风、民风的重要问题。这类报道,有时也有分析,有议论,但基调是报告事实。例如《湖南日报》1985年8月6日以记者来信名义刊登的通讯《城步出现“官府村”》,报道了城步县领导利用职权、竞建私宅、损公利己、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概述,有典型,有现场描写,有群众反映,但主要是报告事实,没有更多的分析与研究。《人民日报》1995年1月开始的《企业改革试点巡礼》系列报道,则属经验性报道,虽有记者的分析、议论,但主要是报告事实。(二)研究型这一类通讯,重心不在于报告问题,而在于探讨问题和成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般是针对全局性的、人们已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的一些重大问题,高屋建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考察,究其所以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例如《人民日报》1984年1月13、14日连续刊载的通讯《苹果市场的反常现象》和《苹果市场反常现象探讨》,第一篇侧重报道反常现象事实:苹果丰收,但由于质次价高,造成全国性苹果滞销,仅京、津、沪、黑(龙江)、吉(林)五大销区,造成亏损上千万元,而且亏损额还在增加。第二篇,侧重探讨反常现象的原因:一是产、购、销方面存在问题;二是没有正确运用价值的作用,并提出了克服反常现象的意见:要通盘权衡价格幅度,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物丰为贱,物稀为贵的原则,指出要真正实行优质优价的原则,除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外,还要辅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再比如《光明日报》1988年12月28日头版《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关于国土问题的通讯》、1989年3月18日头版《欲得仓廪盈,天下重农耕──关于粮食问题的通讯》,也属于研究型的。第一篇在报告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的严峻现实之后,侧重分析耕地减少的多方面原因,有概述,也有典型说明,最后呼吁国人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耕地。第二篇就我国粮食生产自1985年开始连续四年徘徊不前,而人口增长使人均口粮下降这一现状提出问题,着重从粮食收购价格低、农业投入高、“农心思动”等方面分析了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原因,并借鉴美国、日本的农产品补贴政策,提出摆脱我国粮食生产困境的办法。研究型的工作通讯比起报告型的,新闻性较弱,理性色彩较浓。研究型工作通讯,是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之一,多数是由记者写的,也有的是由有关专家、主管机构写的。 (三)札记随感型写的是所见所闻所感。有的侧重于“记”,记实性较强;有的侧重于“感”,议论色彩较浓,但有别于研究型。后者多是对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横向纵向探讨,以事实作依据,论证性较强;而前者,多是记者本人对一些具体见闻所发的感想、评论。例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播出的《我们怎样爱北京》,就是一篇侧重于“感”的通讯作品。通讯所提到的一些现象如随地吐痰、骑车带人、逆行、该排队而不排队凭力气取胜等,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品主旨不在于报道这些现象,而在于从这些现象中引出的感想。通过记者的亲历亲感,把印象中北京人的礼貌、秩序、干净和现实中所见现象对比,夹叙夹议,情真理切,仿佛是一篇述评。除上述几种类型外,报纸上还常刊登《读者来信》,有反映对报纸意见的,有反映好人好事的,也有反映社会上一些突出问题的。《人民日报》1985年刊登陈铁杨来信,反映北京火车站前门售票处票贩子们套购车票欺诈顾客的不法行为,就属后一种。报纸在刊登这类来信时,一般都配发《调查附记》,报告调查结果,发表编者意见。来信和附记有机结合,也起到工作通讯的作用,可视为工作通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