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入世路──中国与》导学案教学指导这是一篇重在报道事件的广播通讯,记叙了我国加入的风雨历程。从题材方面看,首先,题材重大。中国加入,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其次,作者对这一重大事件深入挖掘,通过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展示了中国复关和入世的漫漫历程,力求给读者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这一点可以和第一单元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消息对比,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题材的挖掘、组织和深化了。从叙事方面看,首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我国在世纪年代初,以关贸总协定观察员的地位开始漫长艰辛的复关和入世之路,经过与美国等主要国家艰苦的谈判,到世纪初在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入世为止,以四集的篇幅,详细地叙述了我国入世的风雨历程,并展望了中国入世之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作者在每集中,又历时和共时相结合,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叙述我国入世谈判的种种事件,以及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历时者如第二集中中国谈判代表谈到的我国入世的种种努力:中国人花了年时间向外国谈判对手解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含义,而外国人花了年的时间却越听越糊涂,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才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这一问题才迎刃而解。又如作者在第四集采访四任中国首席谈判代表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和龙永图,这也可以说是按历时顺序安排的。共时者如第三集详细描写我国在多哈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入世的场面,以及与会人员激动的心情,在总的历时叙事框架中,重点突出入世的时刻,使得全文叙述跌宕有致,波澜起伏。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作者的叙事功底之扎实。再次,前两集一开头,总是由现实导入,联想到历史,这样叙述,过渡自然,同时现实与历史的交叉、对照,又突出了现实景况的弥足珍贵。在回顾完入世的艰辛历程之后,记者又拉回到现实中,再现入世当晚的盛况,并逐一采访参与入世的几位代表,对中国入世的前景进行展望。由现实到回顾历史,再到展望未来,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广播通讯的特殊性来看,作者根据广播通讯主要诉诸听觉的特点,在可听性上做足文章。首先,作者(指主播者)将自己的叙述和对当事人的采访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直接面向听众叙述,勾联历史,介绍情况,亲切自然,语言平易,能够一下子调动听众的兴趣。而不断插入当事者的访谈,既让听众感到信服,也通过当事人(包括国家领导人)的话,拉近听众和这一重大事件的心理距离。其次,作者综合运用谈话、音响、录音等技术手段,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避免了回顾和叙述事件时的单调。思考与探究一、这篇广播通讯,通过参与入世决策和谈判的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叙述了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归纳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感受,说说他们对中国入世意义的认识。本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及主要内容。当事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参加谈判的代表们,他们为入世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付出辛勤甚至是“黑头发谈成白头发”的辛酸。一是中国国家领导人,他们关注中国入世的每一步,在入世谈判中起关键性的政策指导作用。这两类人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感受是谈判的艰苦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推动力量,以及中国入世的积极而重大的意义。而后者更多是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的体察。根据以上的概括,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归纳具体当事人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他们对中国入世意义的认识。二、广播通讯和文字通讯不同,讲究可听性,要一下子抓住听众。这篇通讯,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以这些故事情节为线索,概括一下中国入世的风雨历程。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广播通讯的叙事特点。可结合“教学指导”中对叙事和可听性的分析,由学生自己具体概括。可参考“相关资料二”。三、广播通讯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它既表现于语言描述中,也可以通过有声语言和实况音响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来。根据文章中的具体的音响、录音和报道语言,体会一下广播通讯形象性特点。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广播通讯的可听性特点。相关资料一、构思精巧,举重若轻(李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各媒体纷纷调动精兵强将,借助各自的媒介优势大显身手。在这场新闻大战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组系列报道《风雨入世路》以其鲜明的广播特点和强烈的感染力,卓尔不群,令人瞩目。
构思精巧,举重若轻,是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大特点。《风雨入世路》一改常规的重大题材的报道方式,以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事件为主线,以参与中国入世谈判进程的各个主要人物为经纬,编织出一个个感性、生动的故事。而突破口就选在中国在多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一瞬间,这使此组报道在具有足够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兼备了新闻时效。重大题材的报道应当特别讲究可听性,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听众接受传播者刻意传达的内容。《风雨入世路》举重若轻,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把厚重内涵融化在生动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隐藏在鲜活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后面,使这组重大报道精彩动人,好听、爱听、想听,听了以后还让人琢磨,令人回味。更值得一提的是,前方新闻现场时政记者温文尔雅、柔和细腻、准确生动的现场报道,是这组系列节目的独特之处,凸显了“举重若轻”的创作功力。此外,前方记者的温柔细腻与男性故事主角的沉稳厚重,不仅在内容报道上相辅相成,也在听觉上产生刚柔相济的美感,有力地强化了这组重大报道的感染力,提升了内容传播的有效性。(选自江欧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年度新闻佳作赏析》)二、广播通讯广播通讯是广播新闻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体裁,融新闻性、倾向性和形象性于一体,是通讯体裁移植于广播的产物。由于新闻广播应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来叙事、状物、描绘人物,借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它除了诉诸听觉外,没有其他传输渠道。因此,广播通讯具有不同于报刊通讯的独特表现。.广播通讯具有新闻性,不仅像其他通讯一样注重题材本身的新闻价值,充分利用和突出最新的资料,尤其注意挖掘富于时效感、现场感和对象感的材料。.广播通讯具有倾向性,除了调动抒情、议论等表现主观意向的手段外,还体现在把文字转化为声音的听觉效果中。它在驾驭语言文字时,不仅讲究语义准确、词性(贬义、褒义)鲜明,而且力求通过语词的选择、句子的组织,在音量、声调、节奏等方面为播音再创作准备条件。
.广播通讯的形象性既通过语言描述,也通过有声语言和实况音响再现出来。只要对供听和供读的通讯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语言描述的再现是间接的,需要经过读者头脑的再加工,才能形成形象的感受;而声音尤其是实况音响的再现是直接的,可以使听众及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受。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实况音响的直接再现能力,赋予广播通讯形象的表现优势。广播通讯可以按照两重标准进行分类,一种是按照是否应用音响分为录音通讯和口播通讯;按照内容性质则可以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和研究性通讯等。这两重分类有利于在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广播通讯这种广播新闻体裁。录音通讯是与口播通讯相对应的广播通讯形式,它除了运用叙述、描写等语言手段外,还把音响作为表现新闻事实、表达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作为口播通讯的对应形式,它有自己鲜明的表现特点和优势:利用音响自身的表现力,增强通讯的现场感和形象性;发挥记者的主体作用,增加报道的直接性和亲切感;以记者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听众,增强通讯的交流感。口播通讯是单纯运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的通讯形式,它虽然以文字稿为基础,但不是文字通讯的简单搬用,而是文字通讯在广播传播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按照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要求,将记者的所见所闻写成可以口说耳听的文字。口播通讯与录音通讯并非是对立形式,只要注意发挥有声语言的特点,口播通讯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播出效果,有其存在的价值与独特魅力。(选自《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