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无人区》教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漫步在无人区》教案2

ID:1017195

大小: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漫步在无人区》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中场景特写的写作特点。2、学习本文散文式的结构和反战主题。3、揣摩文中画面感强的句子,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画外之音”。【学习过程】一、简介背景1970年9月约旦当局驱逐巴解组织后,巴解总部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一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区。1978年3月,以色列以报复巴解组织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这篇特写写于此次战争的间歇期间。作者深入以色列阵地和法塔赫最靠前线的一个哨所之间的战争腹地,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着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记录了巴以战争的可怕景象。本文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绘这种感受?记者对于这片区域最突出的感受是: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细节,像“的房屋”、的“一筐筐橘子”、“的电话线”、的“自来水龙头”,来表现的缺失带来的景物的质变:整个村庄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培古城一样,笼罩在中。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段意。(一)1—6:作者细致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死寂景象;(二)7—17:描绘了法塔赫成员的微妙心态;(三)18—21:作者直接描绘了战争造成的破坏;(四)22—34:描写以色列的阵地和以色列人的心态3、战争的环境氛围怎样? 第一部分侧重的烘托:“阒无一人”,战争使安宁的村庄变得死寂,而战争带来的喧嚣引发的是恐怖和不安定感。第三部分描写战争景象,揭露战争的。4、战争双方的行动和心态有什么不同?法塔赫:混乱,边打边撤;恐惧和复仇。以色列:5、课文是怎样刻描写与画战争双方心态的?对他们的心态的描写与刻画主要是通过。作者看似客观叙述,实际上也含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描写以色列的阵地时,说:“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一种纯几何的严密结构形式。”“以色列人已迁了进来,他们带来了新秩序。”这都暗含着的谴责。三、思考与探究(一)本文的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倾向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特写描绘了战争间歇期间的一组画面,观察体验了周围的环境,感受了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记录了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景象,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以色列侵略者的凶残,揭露了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对的深切同情和对的憎恶。(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用第人称的讲述方式,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2、多次引用的话语,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态。3、描绘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倾向性。四、下面的句子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仔细揣摩,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画外之音”。1.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这句话反映的是48小时内这片区域的变化。48小时前,人们的生活是 的;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它赶跑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使村庄成为一片空荡荡的区域。这里从侧面描绘了。2.灌木丛中长满着雏菊,空气里散布着忍冬的芳香。东边山坡上传来爆炸声,间或夹杂着小鸟的欢叫声。的雏菊、的芳香、的欢叫,这本是一派景象,但在爆炸声的伴奏中,这些景物却显得如此不协调,它们与前面“烧得发焦的”汽车、“燃烧发出的臭味”、“一摊摊血迹”以及后面的“爆炸声”形成了强烈的,在不动声色中,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对和平的呼唤得到了强有力的表达。3.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一种纯几何的严密结构形式。坦克是的代表,以色列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区域,带来了一个由霸权和强力组成的新秩序。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于的嘲讽。4.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这句话暗含了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的谴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有着民族冲突、领土争端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五、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间或(jiàn)  低洼(wā)喧嚣(xiāo)着火(zhuó)B.阒无一人(qù)嘈杂(cáo)砰砰(pēnɡ)青蛙(wā)C.橘林(jú)篱笆(ba)祈祷(qí)关卡(kǎ)D.露天(lòu)雏菊(chú)寂静(jì)强迫(qiǎnɡ)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狼狈 监视 乱糟糟 呆若木鸡B.寂静 雀班 联络官 卷土重来C.佩戴 嘈杂 电线竿 渡过时间D.夹杂 隐敝 水笼头 以德抱怨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C.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D .学者们呼吁,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启动特别军事法庭的改造修复工作,让法庭旧址早日成为日本法西斯罪行的见证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基地。4.下面是关于扑灰年画的一段报道。请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超过40字。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山东高密一个王姓人家,最初他们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后来,对文人画和庙宇壁画进行借鉴、创新,开创了最早的扑灰年画。作画时,先用烧成焦炭的柳枝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笔描下来,这就叫“样子”。再用白纸拓扑,一稿可以拓扑上百张,“扑灰”由此得名。到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各个派系竞相发展,涌现出一批作画能手,有歌谣称:“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高密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时期。但扑灰年画的原始性周期长,题材陈陈相因,从光绪年间开始衰落。1983年,高密市成立抢救民间美术领导小组,通过挖掘整理,这一古老画种重新焕发出生机。高密现在有600多家做扑灰年画的,每年能做15万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与鉴赏阅读课文1~11自然段,完成1~4题。1、“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请品味这句话中“淌”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一句中能否把“随时”替换成“有时”?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答案:“”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性和巨大的灾难性让人的神经,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与“草木皆兵”、“” 有异曲同工之妙。4、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场新闻是记者亲眼所见写成的新闻,能使观众身临其境,因而也就更具“征服性的力量”。B.第1段中的“寂静”与第5段中的“嘈杂”形成对比,突出“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C.第7段中,用“聊着天”“紧张”等词语,写出了以色列士兵对战争的厌恶。D.阅读本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蒿里行》中勾勒的那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绝人寰的图景。七、诗歌画面赏析《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用散文化的语言,诗意地翻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步无人区》参考答案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绘这种感受?记者对于这片区域最突出的感受是“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细节,像“空空的房屋”、没人收拾的“一筐筐橘子”、“打断的电话线”、流水的“自来水龙头”,来表现人的缺失带来的景物的质变:整个村庄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培古城一样,笼罩在“死一样的寂静”中。3、战争的环境氛围怎样?第一部分侧重环境氛围的烘托:“阒无一人”,战争使安宁的村庄变得死寂,而战争带来的喧嚣引发的是恐怖和不安定感。 第三部分描写惨不忍睹的战争景象,揭露战争的残酷性。4、战争双方的行动和心态有什么不同?法塔赫:混乱,边打边撤;恐惧和复仇。以色列:阵地整齐;愁容满面,抱怨。5、课文是怎样刻画的?对他们的心态的描写与刻画主要是通过直接引用他们各自的语言表现的。作者看似客观叙述,实际上也含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描写以色列的阵地时,说:“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一种纯几何的严密结构形式。”“以色列人已迁了进来,他们带来了新秩序。”这都暗含着对以色列率先发动战争,用强力征服别国的道义上的谴责。三、思考与探究(一)本文的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倾向性?答案见《学考教程》44页(二)、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篇特写描绘了巴以战争间歇期间的一组画面,观察体验了周围的环境,感受了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记录了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景象,侵略战争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以色列侵略者的凶残,揭露了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丑恶嘴脸,表达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以色列侵略者的憎恶。(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使读者获得“亲临现场”的感受。2、多次引用双方的话语,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态。3、描绘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倾向性。四、下面的句子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仔细揣摩,说说作者蕴含其中的“画外之音”。1.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这句话反映的是48小时内这片区域的变化。48小时前,人们的生活是安定而平和的;但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它赶跑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使村庄成为一片空荡荡的区域。这里从侧面描绘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力。2.灌木丛中长满着雏菊,空气里散布着忍冬的芳香。东边山坡上传来爆炸声,间或夹杂着小鸟的欢叫声。 雏菊、忍冬的芳香、小鸟的欢叫,这本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但在爆炸声的伴奏中,这些景物却显得如此不协调,它们与前面“烧得发焦的”汽车、“燃烧发出的臭味”、“一摊摊血迹”以及后面的“爆炸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不动声色中,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对和平的呼唤得到了强有力的表达。3.坦克组成了一个新世界的门户,一种纯几何的严密结构形式。坦克是武力的代表,以色列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区域,带来了一个由霸权和强力组成的新秩序。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于武力和战争的嘲讽。4.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这句话暗含了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谴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有着民族冲突、领土争端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大国之间的利益和争端。五、积累与运用1.解析 A项“着”应读zháo,C项“卡”应读qiǎ,D项“露”应读lù。答案 B2.答案 D3.解析 “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结构杂糅,重复啰嗦。“基于”就是“在……基础上”的意思。可以说“在这些真实的文字基础上”,也可以说“基于这些真实文字”。答案 A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发展过程”,然后从语段中找出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时间词以及相对应的此时期的主要特点,就可以组织出答案。仔细筛选,不难找到以下时间词及对应的体现主要特点的词:“明朝初年”——“起源”,“清朝道光年间”——“鼎盛时期”,“光绪年间”——“衰落”,“1983年”“现在”——“重新焕发出生机”。答案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清朝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从光绪年间开始衰落,今又重现生机。六、阅读与鉴赏阅读课文1~11自然段,完成1~4题。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淌”是自然现象,但用于特定语境下,就赋予了其特定的社会内涵。答案 “淌”一般用于大自然中水流的状态,顺其自然,没有人去开关,这个动词的主语是“一个自来水龙头”,鲜明地印证了主题——“无人区”。2、解析 新闻的用词强调准确性。“随时”写出了战事的频繁与紧张。 答案 不能替换。“随时”强调“不论何时”,突出人的不由自主。“有时”是可以自由调节的。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鉴赏时要紧扣主题,要抓住人们非常时期的“紧张心理”。答案 “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性和巨大的灾难性让人的神经错乱,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与“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4、解析 C项中“以色列士兵对战争的厌恶”错。答案 C七、诗歌画面赏析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