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星风险发射》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澳星风险发射》教案1

ID:1017262

大小: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澳星风险发射》教案教学指导李鸣生是一位以创作报告文学和电视片为主的作家,其代表作是“航天五部曲”。本文就节选自其“航天五部曲”中的一部──《澳星风险发射》。作品记述了澳星发射的历程,又围绕这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众多中外航天工的形象,并且涉及到民族群体心理等较深层次的主题,很好地将事件、人物和问题三者结合在一起。此外,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澳星发射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进行中外合作的重要尝试,其中必然包括中外文化的差异、接触、理解与对话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澳星发射活动可以成为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面貌。内容方面,课文由十个小节构成。第一小节:中方发射指挥部汇总各方面情况,确定卫星发射。叙述重点是讨论的过程,表面的平静中蕴涵着情感的波澜。段落末尾点明要向北京汇报,引出下文。第二小节:中央紧急会议商议是否进行现场直播。叙述重点是多方衡量利弊和决定的过程。第三小节:叙述合作三方代表签字仪式,并转而描写等待升空的火箭和卫星。叙述重点是火箭和卫星的外观。其中特别突出了外方人员眼中的火箭形象,在看来,这几乎是中国航天事业形象的代表。第四小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发布转播澳星发射的消息后,发射准备工作突然出现问题。这一节以较大篇幅描述问题(浮子)解决的过程,侧重点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中方技术人员面临的巨大压力。结尾点出另一突发事件(下雨),在叙述中制造了新的紧张。第五小节:描述多方人员对下雨的态度和对策。叙述重点是解释下雨对火箭发射的影响,字里行间制造喜忧参半的感觉,引发读者的更多期待。第六小节:准备工作结束后的平静状态。叙述重点是点明人们对火箭发射的担忧,营造了不确定性的因素,进一步制造忧虑和悬念。 第七小节:距离发射80分钟时发生的新情况迫使发射程序暂时中止。叙述重点是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及其影响。第八小节:发射程序恢复和成功发射的过程。叙述重点是火箭发射前后各方的心情。第九小节:略写庆功宴会。第十小节:成功发射之后的各方反应。叙述重点是将奥运会功臣和航天英雄的待遇进行对比,欣喜中包含辛酸。按照事件发生的“前”“中”“后”顺序,十个小节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至第六小节的内容记述的是“火箭发射前”的事件和各方情况,制造了种种悬念和期待;第七至第八小节记述火箭发射程序中发生的事件,以较大篇幅描述突发事件引发的波澜;第九至第十小节记述火箭发射后的事件,在成功的喜悦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索。结构方面。构成事件的十个小节中,几乎每个小节都可单独成为一篇新闻或通讯的主体。以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将这些事件结合起来,营造了跌宕起伏的事件,并勾勒出众多人物的心理。我们已经了解到,报告文学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新闻性的核心之一就是事件的时间性,而作品中的文学性也大多需要遵循着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表达。所以,总结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是把握叙述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的关键。总结这十个小节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课文叙述的仅仅是四天之内发生的大小事件,在时间方面比较紧凑,由此可以体会到报告文学作品叙述中的时间特征。越是接近中心事件(澳星发射)或重大事件(决定如何发射事件和是否转播)的叙述,其中的时间节奏就越是紧凑,如第七和第八两个小节的内容,突出了事件进行、发展和变化中的紧张。的叙述在第七和第八小节中开始以分钟而不是以小时作为单位了。报告文学叙述事件的另一个要素是空间性,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我们可以总结各个小节提供的人物活动的地点和地点的转移,来看看叙述重点的转移过程。1.西昌发射场区 2.北京3.西昌发射场区(从会议厅转到发射架)4.西昌发射场(发射架上—发射架下)5.西昌发射场(屋内—屋外)6.西昌发射场(屋内)7.西昌发射场(发射架上—发射架下)8.西昌发射场(指挥大厅)9.西昌发射场(宾馆)10.西昌发射场(司令员办公室—北京)地点的相对集中,同样保证了文学性和新闻性在事件叙述中的结合。围绕着作品的中心事件,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强调事件,人物的外貌、衣着等方面的特征都被忽略了,转而重点描述他们的心理和有限的行动,但这种有限的描述中,仍然不缺少有关人物品质、气质和性格的信息。“王德臣总师的确不失大将风度,尽管一个小小的浮子搞得他焦头烂额,却依然透出一种少见的冷静。沉思片刻后,他说„„”我国航天工在面对突发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和技术素质,在这寥寥几句描述中跃然纸上。《澳星风险发射》是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中心人物”,但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出若干个“人物群体” 。首先是我国航天工的群体。他们在卫星发射之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从事的事业在商务发射计划中代表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不久前曾经经历过一次失败。最终他们以出色的技术素质获得了成功。其次是中央决策者的群体,他们为航天工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再次是外方人员的群体,他们当中有美方代表、澳方代表和普通工作人员。作品对这个群体的描述,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人的观察角度,可以使读者从更多方面来审视和体验澳星发射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如果说《澳星风险发射》中存在着“主要人物”,那么我们可以说,“主要人物”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深层思想方面。《澳星风险发射》和的上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飞向太空港》并不相同,在其中提出和探讨了较深层次的民族思想主题。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的时代,民族精神在新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应对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种种差异和矛盾,都是所关心的问题。具体到《澳星风险发射》的事件当中,最关心的主题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局部性的、暂时性的失败?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责任感如何在失败中得到保持和延续?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和民族文化复兴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关于写作特色在涉及高科技和专业性内容的叙述方面,试图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高科技的内容通俗化,使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并且体会到一定的趣味,如“由于正值西昌的夏季,气温变化复杂,结果造成火箭大量‘出汗’„„”,“有人担心地说,这次会不会再来个‘火箭中暑’或者‘火箭拉肚子’呢?”在这样的表达方式中,使用日常生活中与人的身体有关的现象来比喻火箭在不同天气中的不同情况,避免了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拉近了作品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在叙述中体现的情感特质方面,对事件的描绘,在整体上笼罩着一丝悲壮感,但作品的字里行间,又并不缺乏理性的反思和对失败的超越。“上次直播这次不播,理由不多;国外直播国内不播,群众意见多;发射不成功,就是不直播,责备照样多!”这段话在表面上给人“华山一条路”的感觉,实则包含了一种积极应对和超越失败的态度。场景描写。为了突出事件,场景的描述都十分简单,表现力却并没有因此削弱。如“发射场上天气很好。天空,云彩,太阳。火箭,卫星,塔架。”“ 远山,近水,牛羊,人群,一会儿工夫,便全都湿透了。”这些景物描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发挥着不尽相同的功能,不断丰富着作品的意味。在语言的节奏感和分寸感方面,没有在情节不需要的时候大肆铺陈,而是大量运用短句和日常口语,甚至“电报体”式的表达方式。如“字一签完,三方皆大欢喜。相互祝贺,相互拥抱,相互合影。”四字短句显得富有节奏感,同时又具有分寸感,因为这里的事件与中心事件并没有紧密的关联。再如“怎么办?两个方案,必择其一。”这11个字自成一段,间接有力,新闻语言运用的特征在其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遣词造句中也不断衬托情节的波澜,在读者心理层面制造紧张,将作品的叙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此外,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本课文还突出了报告文学语言的“生命力”。所谓的生命力是说,报告文学作品如同一个含有蓬勃生机的生命体,语言就是生命体必需的元素、细胞和组织。有生命力的语言所记述的事件和塑造的人物,才能够形象、具体、鲜明地表达的意图,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大部分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思考与探究一、课文题为“澳星风险发射”,阅读课文,说说这次发射的“风险”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是如何烘托发射前夕的紧张气氛的。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制造情节起伏的手段。风险表现在以下事情上:首先是本次发射之前的失败,其次是发射时间的不便和天气的限制,还有全国电视直播带来的压力,最后是发射准备过程中出现的两次意外事件。在情感基调上先抑后扬,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强调发射的紧张气氛和航天人面对的沉重压力;在语言运用方面,涉及关键情节的时候多用短促的句式营造气氛;在人物描写方面,用人物的内心描写与情节相映衬,用极其简略的外貌描写表现紧张气氛对人的影响。 二、新闻的小标题有各种样式,有的是概括式,有的是时间地点式,还有的仅仅是截取文章中的一句话。课文各部分的小标题属于哪种类型?这样取题,有何作用?本题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并进行内容概括和结构梳理。强调了纪实性,使对事件的描述在不同的事件和空间当中来回穿梭,参与营造紧张的气氛,制造出情节中的节奏感。三、课文中有些细节看似闲笔,却暗含深意。体会下面细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1.几位美国专家先是发出一声惊叹,随后用手一指,一起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念了起来:“中、国、航、天!”大家便发出一阵笑声。但这笑声并不开朗,尤其中国专家,虽然全都笑了,却笑得眼睛一片潮湿。2.终于,那个小小的浮子漂起来了!但专家们没有欢呼,只是长长地吐出一口闷气。这时,有人仰起脸来,忍不住一声惊呼:“哟,下雨了!”3.发射场区的人们,纷纷走出了屋子。有的急着望天,有的忙着看地,有的伸手接雨。但气象专家吴传竹这时却在雨中散步,说是散步,其实是在观天,但望着那哗哗流淌的雨水,吴传竹心里涌起的竟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甚至还对着老天连连自言自语:“下吧!下得越大越好!”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辨析和揣摩课文在叙述事件时的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1.美国专家用中文念火箭的名字,本来是十分普通的事情,但在中国人这里,这件事可以视做中国航天工的努力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肯定和关注。这种肯定是在中国航天工克服了无数困难,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得到的。不过,由于火箭尚未最后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人的心里还是沉甸甸的,笑声也是压抑的,并不开朗。 2.制造波澜起伏的效果,使叙述的节奏十分紧凑,不断在读者心里制造压力。同时发现下雨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描写不同人的不同反应与行动,制造了喜悦和焦虑相互渗透和烘托的效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