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导读及学习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秦华婧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是着眼于未来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与传统课程内容不同,它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途径。《经典常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叶圣陶先生的推介书籍,其主要内容为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开展本课教学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书籍的体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语文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对经典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零碎的知识可能在某方面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是还不够系统。从学习能力来看,高一学生有一定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从学习习惯来讲,他们习惯于先听老师讲授,再完成相关练习,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教学目标:了解《经典常谈》一书的体例;了解汉字的起源,结合实例,能分析好汉字的结构,探究汉字的文化意蕴,欣赏汉字之美;联系已有知识,提升对经典原文独立的分析、归纳、探究和表达能力。认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联系自身学习实际,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主动传承;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的构成方式,分析汉字的结构;2.探究经典本身,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提升拓展;如何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美,联系自身实际,重现其当代意义。教学设想课前提供学生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后拟写发言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准备制作“微视频”和《导学案》。发给学生相关资料,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一、教师导入:《经典常谈》,乃朱自清先生1942年所著,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从1943年到1980年,多次推介此书,并为它作序。由于它的引导,我们就能去接触古书。(教师板书)《经9
典常谈》,十三篇文字,将我国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娓娓道来;华夏儿女,濡染中华文化的生命底色,是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百年大计;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是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今天我们利用这节课,以《经典常谈》中介绍的四部经典,即《说文解字》、《诗经》、《周易》、《尚书》为面,以“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词为点,交流初读阶段的所思所感,以便我们继续作深入阅读。接下来,请第一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二、代表交流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人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人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朱自清《经典常谈》1、第一组发言内容:《说文解字》【PPT】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姓,让一个人出生的那个母系。据说古代神圣的母亲,被天神感动而生育最终称帝称王的儿子,因此称这些帝王为“天子”。字形采用“女、生”会义,“生”也作声旁。《春秋左传》上说:“天子凭借诸侯的出生背景给诸侯赐姓。”氏: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氏,巴地、蜀地的山名中,叫崖肩之旁附着而又俗坠的山岩为“氏”。“氏”崩塌时发出的声音,方圆百里都可以听到。字形像崖肩之形,“乀”作声旁。所有与氏相关的字,都采用“氏”作边旁。杨雄在他的文赋中曾提到,某种大的声响,就像“氏”崩塌时一样。小组代表:贾紫璐姓氏跟了你15年,它认识你,你认识它吗?黄帝姓黄,炎帝姓炎,秦始皇姓嬴吗?非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秦始皇姓嬴,都从女。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春秋》共有二十二个姓,大部分与“女”有关。9
姓,左边是两手放胸前,右边是生产的生,地平线有一颗树苗长出来,表示人是从母亲肚子出来的。姓,从母系氏族便有了。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春秋》共有二十二个姓,大部分与“女”有关。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秦始皇姓嬴,都从女。古代母系氏族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有权威的女性掌握这一族。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字吗?板书:厂董雪钗:我觉得可能是工厂的“厂”贾紫璐:其实它是象形文字,古代的文字。你看下,这像不像悬崖?董雪钗:(思考中)贾紫璐:你可能不知道,我把它形象化,(板书),这是一块掉下来的石头。依附悬崖掉下来的石头,是整个悬崖的石头,这个字是“氏”,所以按照这样理解,“氏”是分支,从姓里分支出来,是父系氏族的产物,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特点往往和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如:巫氏始祖为巫师,屠氏始祖为屠夫,陶氏始祖作陶器。杨氏住地有杨树,林氏住地有树林。我们班的李俏果同学,你知道你的姓是怎么来的吗?李俏果:祖先曾经被封到一个有李树的地方。贾紫璐:有点接近了,再想想。李俏果:(笑着摇头)贾紫璐:祖先生活的地方,是有树林的,有李树。我们再来分析一个字。(板书)这个字是陈,左手拿着鞭子,把战车赶到有坡的地方布阵,所以陈是带兵布阵的将军。我们班还有谁知道自己姓氏的特点吗?可以尝试一下的。张昭仪:“张”字有个弓字旁,我觉得我的祖先和弓箭有关吧。贾紫璐:对,你的祖先会打仗,也代表有神箭手的意思。那你就是神箭手的后代啦!我们班上还有姓刘的同学,刘鸿羽同学,你知道自己的姓代表什么吗?刘鸿羽:因为右边有利刀旁,所以不是杀人便是杀猪。(学生笑)辨别了字形,可以用于生活。支,去竹之枝也,从字形上看,上面是树枝,下面是一只手,所以能用手单独拿着的像树枝一样的叫“支”,所以粉笔用作“一支”;把,握持,字形采用“手”作边旁,椅子是用手拿,所以就叫做“一把”。教师点评:贾紫璐同学不仅集合了本组同学自主探究学习对“姓氏”进行说文解字的智慧,而且用板书的形式展示了文字之美。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关于“名”,你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请第二组的发言代表展示从《说文解字》中窥见的奥妙。2、第二组发言内容:《说文解字》小组代表:石圆媛石圆媛:大家课下都看了《经典常谈》中第一篇对说文解字的介绍,传说仓颉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由此可见,古文字大多是象形的。(板书)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是属羊的。羊,祥也。从?,象頭角足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也。”凡羊之屬皆从羊。羊,吉祥。字形采用“”作边旁,像羊的头、角、足、尾的形状。孔子说:“牛羊等字,根据动物外形概括。”所有与羊相关的字,都采用“羊”作边旁。你们知道羊为什么文字只有羊头没有羊身吗?9
赵文欣:在古代,因为古代猪牛羊是祭祀所用,一般都是把羊头割下来作为祭祀品,所以用羊头取代了羊的整体。石圆媛:谢谢!孔子说,牛羊等字根据动物的外形概括,所有与羊相关的字都采用羊作旁,比如美,善,羡(板书),我们班的王美玲同学,你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王美玲:“美”就是善良美好的意思。石圆媛:谢谢!羊是善良的代表,模样和性情符合温良恭谦让,从羊的字都是好字,也有特例,如“羴”,(板书),有同学知道它的含义吗?杨露怡:我觉得“羴”字由三个羊组成,代表羊很多,很多羊聚在一起,那么味道就不好闻,有臭味,所以我觉得这个字代表“臭”的意思吧!石圆媛:对,就是臭的意思。我们的名字总是被赋予美好的期望,如我们班的袁含玫同学,下面有请她来讲解自己名字的含义。袁含玫:“玫”,玫瑰的左边是“玫”,斜玉旁,表玉石,右边是花纹的意思,玉石颜色像被火均匀烧透的样子,表示纹案美丽的艳红玉石。石圆媛:还有唐晨旭同学,接下来有请他来讲解。唐晨旭:“旭”,字形采用“日”作边旁,“九”是声旁,意思是太阳跃出地平线的样子,象征有朝气,有盼头。石圆媛:谢谢!我们的造字用字有讲究,有六个条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这些都展现着中华文字的魅力,中华文字千千万万,博大精深,它值得我们去学习。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教师点评:确实我们中华文字有系统性和趣味性,对我们现今的工作和学习也是有极大提升的。我们看一下这是由象形字“人”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这也是湖北2014年的高考题。比字是两人靠右站的样子,肩并肩,所以“比”由并列之意。化,左边的人是正立之姿,但是右边的人形就颠倒了,所以“化”即变化之意。所以,我觉得古人特别有智慧,创造的文字有系统性,有趣味性,更具生命力,能极大提升我们现今的工作和学习。【PPT】观察“北”字,这是两个人背靠背的形态,所以北的意思是相背。在贾谊《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句,打仗之时,向反方向奔逃,所以北也就引申有“逃兵”的意思。所以,根据字形,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北:左人右人背靠背,人形相反意相背。(从:跟随)(比:并列)(北:相背)(化:变化)比:二人排齐向右站,亲密并列肩并肩化:左人正立右倒画,人形颠倒表变化从:两人排队左向走,形影跟随手拉手如果今后我们的同学有志于研究古史、古文字,古文化,《说文解字》是一部必备工具书。我们从《说文解字》中能了解自己的姓氏,也能学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板书)《诗经》是中华文明一个非常伟大的起始点。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你可知道,《诗经》还为我们呈现了先民古老美好的婚恋生活吗?接下来,请第三组代表进行交流。3、第三组发言内容:《诗经》小组代表:吴靖文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9
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朱自清《经典常谈》《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忠贞不渝的爱情诗。第一句是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意思是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这里的踊跃表鼓舞。第二句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意思是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第三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爰(yuán)的意思是哪里,整句话的意思是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第四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句写爱情的名句,意思是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第五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有同学知道这里的“洵”是什么意思吗?李雅琴:“洵”是久远的意思。吴靖文:整句话是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现了人们对坚守爱情的执着。《国风·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妻子想念远行丈夫的诗歌,利用了农村最常见的场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诗经》中的爱情观,表现在人们的自由追求。在《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女子与男子约会时,戏谑男子,我本来要找个美男子,偏遇见你这个傻瓜蛋,戏谑中含有深情,这正是男女之情不可言传之处,充分说明了当时男女恋爱的大胆。《诗经》中的爱情,还表现在理智地追求上。《郑风·褰裳》中女主人公面对男子不懂情意时,没有对男子死缠烂打,还是选择了高傲的转身,并且喊出“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理智之声。《诗经》中表现的爱情,大胆而真挚,自由而纯粹,尊崇心的交流,这正是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的根源所在。教师点评:第三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抓住了“爱情”、“婚恋”的关键词,大家读出了作为我国爱情文学源头的《诗经》中的爱情自由大胆、坚贞执着、理智追求。这对2000多年后的我们正确爱情观的确立,又有哪些启示?请下一组代表发言。4、第四组发言内容:《诗经》小组代表:杨露怡杨露怡:第三组的发言很精彩,我们对他们有一些补充。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爱情典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与《诗经》中表现的淳朴、自然相比,现在有些人的爱情更多地表现出一些功利性,人们不是追求内心的感觉,而是更多考虑金钱名利方面,在《诗经·击鼓》篇中,男子将上战场,与女子分别,坚定地守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诗经·汉广》篇中,男子想追求女子却不可得,但他依然对爱情充满了憧憬,没有郁郁不得终。记得在课文《氓》中,也有关于爱情的内容,有同学愿意介绍一下里面的内容吗?石圆媛:男主人公氓一开始是老实忠厚的,他假装抱布贸丝,换取女主人公的芳心后,就对她又打又骂,不再深情。女主人公渴望爱情,当时不假思索与他成婚,婚后大多时候辛勤劳动,并在屈辱中度过。但是她是个刚毅的女子,最终决定放手,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杨露怡:谢谢!从《氓》中,我们又可得到哪些道理?白光星月:学习了《氓》,我认为9
与人交往中,要练就一双慧眼,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如被抛弃,则要不卑不亢。杨露怡:《诗经》展示给我们一个又一个例子,也给我们带来了最原质的爱情观,警示现在的中学生,现在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追求爱情,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追求自己不确定的人生。《诗经》有很深的内涵,我们对它的探究远远不止这些,所以在课余的时间我们要继续学习,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谢谢!教师点评:能结合所学的内容对《诗经》进行更深的解读,从2000多年的《诗经》中紧扣爱情这个话题,针对我们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能从中汲取智慧。诗经中反映婚恋的诗歌共有70首左右,除了小雅部分的几首,绝大多数属于国风部分,占全部“风”诗的三分之一以上。《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首篇,许有将婚恋观视为人伦之始之意。可以说《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情画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板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是经时间考验淬炼而来的精华,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爱情婚姻生活的诗情画卷。还告诉我们做人修身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我们能从中获取重新出发的精神动力,获取历久弥新的生命智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PPT】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悉,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让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朱自清《经典常谈》大家提到《周易》,第一印象也许就是一部占卜书,朱自清先生用幽默的文笔将它介绍,其实,它是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意思是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请下一组代表交流发言。5、第五组发言内容:《周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小组代表:赵文欣《周易》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人?如老师所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反复阅读,以致穿《易经》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很多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向更好的事物靠拢,这就叫做“见善则迁”,曾子也曾经说过“吾尝三省吾身”,这是一个人生法则,我们要不断地自省,不断地改正进步,对我们来说,要将“迁善”和“改过”有机结合,要葆有一颗永远向上,永不满足的心。对高中生来说,重心就是学习,我们要把书读进生命里,把知识刻在脑海里,学习前辈的知识技能,沿用前辈好的素质精神,这些都是“迁善”。在学习生活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
,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善意提醒,我们要努力改正,面对无力改变的人生长度,我们想要做得更好,活得更精彩,就更应该努力拓宽人生的宽度,以“迁善”为砖,以“改过”为泥,以有机结合为标,向更美好的东西不断靠拢。谢谢大家!教师插入:这组同学说得太好了!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那么每一天都是在进步,这就是“修身”。关于《尚书》,朱自清先生是这样介绍的:【PPT】《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里有很多经典的文句,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下面请下一位代表发言。小组代表:王美玲《尚书》,它是文化经典,所谓经典,它能穿越历史,贯穿古今,具有恒定的价值影响力,比如这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管是国家要振兴,还是个人要成就事业,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是保障。无志不足以以远行,不勤则难以成事。“功崇惟志”是目标的确定,就像《大学》里所说,知止而后有定,要有好的功业就要确立高远志向。关于“志”,苏轼这样说过:“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业广惟勤”是过程的耕耘,就像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想要完成伟大的业绩,就必须坚持勤奋付出。典籍中谈“勤”,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天道酬勤”等。如果说远大的志向是一半,那么另一半就是勤。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存在着学习懈怠的问题,自身学习的动力也是不足,但是当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作为学习目标的时候,并且为之不断努力,那么我们就能成就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谢谢大家!教师点评:这组代表,最后一句说得太棒了!当我们现在的中学生能够立志,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并伴以“勤”,必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诠释,经典将失去意义,请下一组组代表进行交流。6、第六组发言内容:《礼记》“独学而无友,则孤”小组代表:白光星月白光星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提到《礼记》,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独学而无友,则孤”。独学会有两个后果:第一个,孤陋,就是见识浅薄;第二个,寡闻,就是见识不广。《劝学》中提到“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就是说独自思考整日,不如和朋友切磋琢磨来的效果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朋友交流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不自知。若一个人学识浅薄见识不广,又不善于向他人学习,就会固步自封,很难再进步了。9
在学习生活中,与朋友交流,不仅能拓宽视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所以我们要广交朋友,集思广益,学习他人的优点长处。下面由小组内同学进行补充。闵郅宸:学习需要朋友的帮助,需要自己寻找朋友,过程不是容易的,不论是孔子游学还是读书人进京赶考,《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学习之路更宽阔,可以有多种方式学习,学习更轻松,有各种学习软件,但是我们要借助它寻找自己的朋友,唯有发挥现代互联网的作用,才不辜负这个发达的互联网时代。黄凌霄:我想就互联网进行补充。互联网是科技的产物,能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像现在的QQ、微信等软件,能让我们轻松交到朋友;互联网也提供一些网站,我们可以观看学习视频;在现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如果只是利用它和一些人联机打游戏,就辜负了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它,拓展我们中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白光星月: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晓天下事,可谓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必像古代游子一样盼一方鸿雁传书,寄一缕相思入梦,也不必为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而愁白头,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了解各国的风俗,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我看张昭仪同学想表达看法,接下来由她补充。张昭仪: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论语》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确实,人只有“腹有诗书”,才会“气自华”。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学习古今中外,特别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的文化典籍、经典名著。读名著,如同品一壶茶,刚开始觉得是苦的,但回甘悠长。从《诗经》《楚辞》到四大名著,从李杜诗篇到现代散文,经典是时间的积淀,唯有阅读经典,才能涵养品性,增长见识。教师点评:太精彩了!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常谈》的引导,去读原典,读经典的过程中,分别从“姓氏”、“婚恋”、“修身”、“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但是,这仅仅是部分,还有很多内容。我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有每天不断学习,获得滋养,才能修养自身,变得越来越优秀。经典是时间的沉淀,且被我们赋予了时代内涵。接下来,请聆听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三、思想升华微视频《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年轻有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教师讲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大师生座谈时所讲的一段话。我们的总书记不断地汲取着古今中外的很多民族的智慧,我们可以从2013年至今的新年致辞中看到,他背后大大的书架。他把它们转变成治国理政的远见卓识,用他本人的实践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传统不可割裂,薪火必须相传,今天,我们在《经典常谈》这本书的引领下,对浩瀚艰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些许认识,但是这仅仅是开始,我们一直在路上!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的经典篇章,再次感悟从古至今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学生配乐齐读:《劝学篇》节选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作业:阅读《经典常谈》(朱自清)板书《经典常谈》引↓导姓氏古婚恋↓修身今学习……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