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学习目标:1、理解各则语录;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学习重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学习难点:读懂《论语》十则,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陵: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类型1、语录体2、对话体3、叙事体
文言基础知识A.语音盍(hé) 诲(huì) 裘(qiú)敝(bì) 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④诲女知之乎“女”通“汝”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怀念)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内容学习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啊。”译文:
这一则语录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说不要以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为意(因为有更高的学问上和道德上的追求),也即要做到心思专一,不可多存杂念。孔子很重视“学”,认为只有通过学,才能获得“知”。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的“知”,不仅指各种文化知识,“困”也不仅指在知识上有疑问,因为孔子所说的“学”含有更丰富的内容。首先,它包括对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举凡尊重贤人、孝敬父母、尽忠国君、对朋友讲究信用等,都是个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其次,它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和文献(如《诗》《礼》等)。可见,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解读]:
“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是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认为“天”默然无语而能让四季更替、万物生长,“言”之无用甚明,那么人何不效法天呢?不过,人是社会的动物,毕竟不同于“天”,不能废除言语活动,《论语》里关于“言”的论述颇多,孔子对“言”的更切实的态度还是“慎言”“讷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其一,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一个人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其二,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其三,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即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而花言巧语适足以败坏德行:“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这里,“巧言”应该不仅指口齿伶俐,更主要指说话时不讲原则,甚至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孔子痛恨“巧言”。
“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操守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自己犯了错误,也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言行,日积月累,就像雕琢、打磨玉器一样,终会成器。
[感悟]: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不断完善自己!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立:自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遇事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译文:先生说:“由!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强调了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要正确地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先生说:“老人使他安享晚年;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信任我;年少的人使他怀念我。”
这一章围绕着志向问题,写了颜渊、子路、孔子,写了他们的志愿;而在表述他们志愿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当孔子说了“盍各言尔志”这话之后,首先回答的不是颜渊而是子路,多少显露了子路的急躁性子。他是抢着回答,对颜渊一点儿也不谦让。他的话是这样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一读就会感到子路说得很急,几乎想不换气,又说得斩钉截铁,像很痛快似的。这就把子路的神情、个性多少表现出来,虽然作者没有用上其他任何话语,但是读者仅从子路的话中便得到那么样的感受,引起那么样的联想。颜渊的回答是:“愿无伐善,无施劳。”说的内容与子路的很不同,语气也与子路的两个样儿。温文,舒缓,一读就使人想到这位孔门弟子的儒雅风度。仿佛看到当孔子要“各言尔志”时,他就默默地在思索,却不急于发言,到子路抢着回话时,他静默地安详地在听着,到该由他作答时,才慢条斯理地吐得那么两句话,不仅在内容上显出他是个极其重视德行修养的人,而且在语势上也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表述自己的志向时,主要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读起来使人想到孔子庄重的态度、舒缓的语调,完全是一种长者的风度。这三句话,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很优美,说起来极其适合孔子的身份,既简明、精确,又含蓄而富有启发性。
师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颜渊的志向,见出其谦逊、克己;孔子的志向,则见出其以“仁”为本的胸怀。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老者、朋友、少年,应指周围和他相关的人,老者、少年即是家族里的人,而不一定指从政后治下的百姓。“修己以安人”讲的则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使周围的人感到安心、安定。内容小结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爱好它又不如以它为乐。”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这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先生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枕着头,快乐也就在这中间了。不合乎“义”而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
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也就是说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在政治清明的社会里,道德高尚的人自然能获得富贵,如果不能,表明道德还不够完善,应该感到羞耻;在一切失去了规范的乱世,如果获得富贵,表明没有坚守道德,那也应该感到羞耻。很显然,孔子所生活的春秋后期,在他眼里也是乱世,所以他甘愿贫贱。处贫贱而能“乐”,表明道德修养完善,具有仁德,不计较一己之私利,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处之泰然,即所谓“仁者不忧”。反之,则不然,也即“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内涵也与此相通。《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感悟】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先生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悲伤。”【评析】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称许,赞许。仁,即仁道。目:具体要点。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先生说,“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复归到礼,天下就称许“仁”了。达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具体要点。”先生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解读: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论语》中的颜渊似乎无意于政治,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而唯于修身上用功。所以,孔子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是有的放矢的。
孔子的“礼仪”观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该做则做,不做则休克制自己,控制欲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先生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年少时,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壮年,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欲。”
解读: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思考讨论练习一(P21)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