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作者生平馆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相传孔子出生地—尼山全貌孔府历史面貌山东曲阜——孔府鸟瞰图
山东曲阜“三孔”孔林—孔子墓地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孔庙
孔林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时通“悦”愉快志同道合的人了解怨恨,恼恨有道德修养的人但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修养之乐。理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多次”不是确数反省办事尽心竭力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常常反省,防患未然,诚实守信。讨论正确的品德修养:理解:
旧的(知识)领悟可以凭(这一点)做了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
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有害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就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理解: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教导教诲通“汝”你认识事物(的道理)是代词这通“智”聪明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理解: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人,有才德的人内心,自己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相同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理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虚数,几个人走在其中他们的优点好的方面顺从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定缺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讨论善于借鉴别人的学习态度:理解: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人,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停止把当作自己的使命重大
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为理想而奋斗的正确做法:坚持奋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最后凋谢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寒冷的冬天取消句子独立这
理解:讨论品德高尚的正确做法: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坚强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
奉行一句话施加子曰:“其恕乎!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想要(的东西)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给大概也许
翻译:孔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正确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修身做人的道理: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对所学的十则进行分类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关于思想品德修养三、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1、2、3、4、51、4、5、6、7、8、9、108、10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做人:
①温故而知新②见贤思齐③任重道远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负担沉重,路程遥远。语言积累成语归纳
④死而后已⑤三人行必有我师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死为止。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1、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5、士不可以不弘毅。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悦”的古字,愉快。三省:多次反省。故: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弘毅:强毅,意志坚强。欲:愿意,想要。施:施加。重点文言实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以丛草为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仁以为己任。为为,替。为,做。为,是。为,作为。为,被。(wèi)(wéi)为,因为。为,因为。为,作为。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可以:可以凭借。可以:能够。人不知而不愠。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知:了解。知:领悟,知道。知知:通“智”,聪明智慧。知:知道。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表并列。“而且”、“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
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之,代词。(之,助词,无意,不译。)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是知也通“悦”,高兴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这个事例证实了哪则格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拓展小拼盘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返回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作业直通车①完成小练习。
柴扉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