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则》教案(3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2、了解《论语》和孔子二、自主学习板块一(一)朗读课文,掌握字音1、了解《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语录体散文,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2、了解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3、学生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4、听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吾日三省(xǐng)吾身学而不思则罔(wǎng)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思而不学则殆(dài)诲(huì)人不倦(juàn)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死而后已(yǐ)松柏bǎi之后凋(diāo)其恕(shù)乎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5、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语气板块二(二)串讲课文,理解文意和学生介绍“文言文翻译六字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6、分析第一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解释句中词语说:通“悦”,愉快、高兴愠:生气、发怒、恼怒不亦……乎:固定句式,“不也……吗”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7、分析第二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第5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解释句中词语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多次反省为:wèi,介词,替信:真诚、诚实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三、当堂训练1、孔子名_丘__,字__仲尼___,__春秋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思想___家,___教育_家,__儒__家学派创始人。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2、《论语》是_儒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孔子__及其门徒的__言行__,与___《孟子》__、___《大学》__、___《中庸》__合称“四书”.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3、注音愠(yùn)论(lún)诲(huì)柏(bǎi)殆(dài)弘(hóng)罔(wǎng)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3、积累词语,理解课文,掌握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4、学习古人严警治学珍惜时间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自主学习板块三(三)串讲课文,理解文意1、分析第三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解释句中词语故:名词,旧的(知识)可以:两个词,前为“可以”后为“凭”为:wéi,动词,当,做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2、分析第四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解释句中词语罔:迷惑(而无所得)殆:有害而:转折连词,却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3、分析第五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解释句中词语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为:wéi,是,就是是知也:是,这(是);知,通“智”,聪明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4、分析第六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解释句中词语齐:看齐焉:语气词,可不译自省:自我反省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5、分析第七则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第5页
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解释句中词语行:走路焉:“于之”的合音,在其中,在这里边其:代词,他们的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6、分析第八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②解释句中词语弘毅: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刚强、勇毅为:wéi,当作,当成已:停止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三、当堂训练用课文原句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不亦君子乎___?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学而不思则罔___,___思而不学则殆__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不亦乐乎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吾日三省吾身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三人行___,___必有我师焉。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其不善者而改之_。第三课时一、了解目标5、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积累词语。6、朗读、背诵课文。二、自主学习板块四(四)串讲课文,理解文意1、分析第九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解释句中词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然后:两个词,这以后凋:凋谢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2、分析第十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解释句中词语行:奉行其:大概、也许,表推测语气欲:想要(的东西)施:施加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第5页
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板块五(四)字词探究,内容归纳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读yuè,愉悦、高兴】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同“汝”,读rǔ,第二人称代词,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假字:最后一个“知”同“智”,读zhì,聪明】2.找出文中的省略句,补出相应的成分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3.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并解释(1)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诲女知之乎(明白)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任重而道远(并列连词,而且)4、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5、有许多成语出自本文,试找出来,并加以解释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6、根据课文内容指出哪些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学习态度:_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__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方法:___学而时习之_____温故而知新____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品德修养: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___吾日三省吾身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当堂训练用课文原句填空:1、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任重而道远__。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___仁以为己任__,___不亦重乎__?___死而后已___,___不亦远乎___?2、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恕_,并阐述为__己所不欲_,____勿施于人__。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___学而时习之_____温故而知新____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第5页
学习态度:__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__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_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周备课——七年级上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