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化经典选修学习】时间:8月20日【课题】《孟子见梁惠王》导学案《孟子》一、孟子其人其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城人,族。名,字子,又字子、子居。父名激,母氏。中国古代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国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属体散文集。《孟子》一是孟子的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写而成,了孟子的言、政治点和政治行的儒家典著作。有《孟子》七篇世。孟子承并了孔子的思想,成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有“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其学出点性善,提出“仁政”、“王道”,主德治。孟子三父,孟母将他养成人,孟母管束甚,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等故事,成千古美,是后世母教之典范。二、文言知累A.音叟(sǒu)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不(yàn)B.重点字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无)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父,臣君,曰弑)④苟后而先利(后、先:以⋯⋯后;以⋯⋯先;名的意用法)⑤然之所知者(然:既然,那么)⑥不不(:足)C.成和格言上下交征利不千里D.文言句式①何以利吾国?②何以利吾家?③何以利吾身?(“何以”介提前句)E.学生料,了解孟子其人其,了解庄子其人其;有条件的同学,全文或者部分《孟子》全,把握孟子的“利”。三、文翻孟子梁惠王原文: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文:孟子拜梁惠王。梁惠王:“老先生,你不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我的国家有利的高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四、文章主旨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恶行,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五、艺术特点1.文章的章法:A.问答式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B.首尾呼应2.语言特色: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六、拓展延伸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