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教学实录吴金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孟子见梁惠王》教学实录吴金昌

ID:1017729

大小: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站在现代与历史的结合部                                ——《孟子见梁惠王》教学实录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吴金昌邮编233000一、我们看孟子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两个与孟子有关的典故。1949年蒋经国40岁生日时,他的父亲蒋介石为他题写了两幅字,“浩气长存”、“寓理帅气”,后者还有一段跋文,跋文如下:“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三年未曾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尝以‘寓理帅气’自铭,尤以‘寓理’之‘寓’字体认深切,引以为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经儿四十生辰,特书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另一个典故与毛泽东有关,在青年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子任”的名字。同学们知道这个名字的寓意吗?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一起大声背诵这一段。生:“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师: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学过的毛泽东诗词中有类似的诗句吗?生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生2:“俱往已,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师: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两位对二十世纪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虽然在文化背景、政治主张、人生理想等方面截然不同,甚至势同水火。但是,两人都能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这两个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的真谛,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我们已经学习了孟子的多篇文章,孟子已经成了大家的老朋友,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孟子言论谈谈对他的印象。生1:“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只有有才华的人才能如此自信。生2: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这说明他也一定是个善良的人。这就像佛祖,他无论看谁都在微笑,这是因为他有着慈悲的胸怀。然而,在坏人的眼里,除了他自己,所有的人都是坏人。生3:孟子是一位有着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4:孟子这个人很高傲,他没有后代文人的软骨病,“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所以,即使他面对国君也是一派居高临下的气势。生5:孟子这个人嫉恶如仇,当他看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触目惊心的阶级差距时,他就怒不可遏地破大大骂统治者是“率兽而食人肉,罪不容于诸。”生6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是后代知识分子的楷模。生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的眼里,老百姓是第一位的,我们党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大概就源于此吧?生8: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孟子所说的“民”不是指所有的老百姓,这里不包括那些底层的奴隶,我们不能过分拔高他的思想。师:孟子强调研究问题要“知人论世”,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自然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孟子思想的伟大,在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时代里,他那“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却为后代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政治模型。同学们结合孟子的言论从不同方面谈了对他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评价别人的。板书课题:《孟子见梁惠王》二、孟子看别人            师: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学生默读生:“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师:能解释一下吗?生:就是说看他不像一个君主,接近他也感觉不到帝王应有的那种威严。师:帝王应该有怎样的威严?生1:很严厉,不苟言笑。生2: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生3:让人望而生畏,接近他你没有说话腿就打哆嗦。生4:走近他,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师:能体会出孟子对梁襄王的态度吗?生:感到失望。师:为什么孟子感到失望呢?生: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一乐也。”孟子看出梁襄王是不可造就之才,遇到这么一个差生,所以他失望了。师:重大发现!原来街上看相的祖师爷是孟老夫子。(生笑)作为教师可不应该歧视差生哦,“有教无类”是老师的天职。不过,我知道包括吴老师在内的许多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作为同行我能理解老孟的心情。有没有不同看法?生:孟子曾经成功地向梁惠王推销过“仁政”“王道”的治国安邦之策,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梁惠王就驾崩了。梁襄王继位,孟子看到他是一个碌碌无用之辈,就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无法实现了,他的理想破灭了,所以他感到失望。师:讲得真好!学习就应该能融会贯通,我们高一时学过《寡人之于国也》,梁襄王的老爸惠王曾虚心向孟子请教。老孟一定很得意遇到这么一位好学生,一个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君主。不曾想这位好学生却早早的去世了,眼前这位继承人却是庸碌之辈,理想无法实现,当然会感到失望。还有没有别的看法?生:孟子是位辩论高手,不管是梁惠王,还是齐宣王都不是他的对手,最后都会落入他编织的陷阱中。孟子喜欢这种战胜对手的感觉,但梁襄王不能给他带来这种感觉。师:你是说老孟有一种独孤求败的失望,是吗?(生点头)孟子有些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辩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到处找人辩论,或者说“见谁掐谁”,《孟子》七篇记载的都是他的滔滔雄辩。孟子说:“见大人则藐之。”这里的“大人”可以理解为难以说服的辩论对手,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斗中战胜对手,对他来说有一种精神的快感。而眼前的梁襄王却不堪一击,这让他多少感到有些失望。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孟子失望的原因,这些推测都有一定的道理……生:我不同意前面三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孟子这是在表扬梁襄王,说他没有领导的架子,平易近人,虚心好学。师:观点很新颖!能说说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吗?生:我觉得千百年来我们国民性格里一直有鲁迅先生所奴性,习惯被领导,被呵斥,被驱使,一旦领导对我们和蔼一些,我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甚至觉得领导不像领导,这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自由是相违背的。况且文中并没有直接说出孟子是失望的,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推测。我们的这种推测是一种奴性的心态的表现,所以我愿意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理解为是孟子在表扬梁襄王。(学生鼓掌)师:老师很高兴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这种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到,我们都习惯认为孟子鄙视梁襄王看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细细想来,可能我们的潜意识里也有你所批判的奴性吧?(学生沉思)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解,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识,可能我们一时还无法接受,但它的确是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解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我们既可以通过文本还原历史的真实,也可以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相信同学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三、孟子的说理师:孟子好为帝王师,只要有机会见到君王,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前面我们学习了《齐桓晋文之事》,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辩论家,它善于揣摩对手心理,巧设陷阱,引人入彀,欲擒故纵,请君入瓮,使对手不得不接受他的观点。孟子见到梁惠王后,又是怎样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生:这次孟子没有绕那么多弯子,而是单刀直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师:能再说得具体一些吗?说说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的?生:孟子用田里久旱的庄稼盼望甘霖滋润,来比喻老百姓盼望不嗜杀的仁君;用流水往低处流,来比喻人心所向,“得道者多助”。师:分析得很好!那么,这两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第一个比喻说明了 君王的恩泽对百姓的重要,和实施仁政的必要性;第二个比喻说明实施仁政的效果和可行性。师: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如果你要是梁襄王,你一定会接受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吧?(学生点头)看来孟子的比喻说理是成功的。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善于逻辑思维,因此,他们常常运用演绎推理来阐述问题。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常常运用比喻和类比来阐述问题。比喻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在先秦典籍中俯拾皆是,后来的诗词也把“比”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一两千年传统,比喻作为中国人的思维基因被一代代遗传下来。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比喻在论辩上虽然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思维方式是缺乏不严谨的,比喻不能使论证具有必然性。给大家讲个故事,同学们应该知道南北朝时有个叫范缜的思想家,他写了一篇《神灭论》,文中说形体和精神是不分家的,要灭就一起灭。这在那个有神论的时代可算是捅了马蜂窝,此文一出,从皇帝老儿到各地书生,纷纷跳出来骂范缜是只大冬瓜。范缜单刀匹马舌战众口,把他们全堵得无话可说。那么范缜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在范缜以前,有人用薪火比喻来论述形神不分家,说木柴烧光了,火也就没了。但是,论敌反驳道:没事啊,火烧光了这根木头,可以传到下根木头嘛,这不是反倒说明,形是可毁的,但神是可以祖祖辈辈传下去的吗?范缜知道这比喻被对方利用了,就想出另个比喻来,他说形体犹如菜刀,精神犹如刀口,可没听说过菜刀毁了,可刀口还在啊?这下那些人想不出招了,因为范缜这比喻是把形神关系看做了本体和功能的关系,从逻辑上来说,当然不可能存在不依附本体的功能了。其实,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范缜这个比喻论证还是有缺陷的,那些人只要说:这把菜刀坏了,不能砍大冬瓜了,可我另外找把菜刀毛坯去磨一磨,不就刀口又出现了吗?也就是说,精神不会随着形体毁灭,它照样能传下去,只要时机恰当就行。在这个反驳里,功能性的精神再次被本体化,所以,范缜的比喻也破产了。只不过当时和范缜作对的那些人智商太低,所以没有能看出范缜逻辑上的破绽。比喻论证永远是种有破绽的推理,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推理手段,我们在运用时必须要结合科学归纳法、演绎推理等其它的推理方法,来保证我们思维的严谨缜密,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维素质。这节课,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运用现代人的思维对《孟子见梁惠王》作了多侧面的探究,这种探讨是有效的,也是有益的,大家读出了“我眼中的孟子”,课后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读书笔记。最后送同学们一句孟子的名言:(板书)“尽信书则无书”。刘祥立足文本细读,透过表象看本质,这样的探究有价值wjzhaoj整个解读脱离时代背景,以今释古,正反映了学生缺乏传统的知识。别忘了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礼”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他所宣传的应是“君君,臣臣”。脱离文化背景的解读必然是曲解,怎可大家表扬? 新的见解必须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范围内的独特发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防止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导致的“戏说”现象。吴金昌看来赵老师没有弄清楚我的意思,传统的解读注重知人论世,还原文本的真实。但解读应该是多元的,用现代人的观念去重新建构文本的意义或许是一种“误读”,只要我们不是狭隘的站在应试教育的立场上看待它,它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智慧。崔新月欢迎吴老师!我赞成你的意见。提供一条佐证:孟子有民本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千里烟波也赞同吴老师的解读,这种多元化解读应是阅读教学的方向,《诗经》也是经典,现代人的解读与古代经学家们的解读就是不一样的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